劉艷 智永超
·臨床醫學·
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分析
劉艷 智永超
目的 探討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65例冠心病患者為觀察組,同期選取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兩組均進行同型半胱氨酸檢測,比較兩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較不同方法檢測后觀察組陽性檢出情況。結果 觀察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為(34.5±11.7)μmol/L、肌酸激酶為(194.2±58.9)U/L、肌酸激酶同工酶為(31.6±7.5)U/L,對照組上述指標分別為(21.4±7.6)μmol/L、(158.6±41.5)U/L、(24.7±4.2)U/L,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同方法陽性檢出率兩兩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091、1.0317、0.0568,P>0.05)。結論 同型半胱氨酸能夠輔助診斷患者的冠心病情況,具有較好的靈敏度和臨床符合性,診斷價值較高,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冠心病;同型半胱氨酸;臨床意義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受到疾病或細菌的侵襲而導致的結構或功能異常,造成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種疾病[1]。當患者出現冠心病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時,會引發更多的心臟疾病,對患者的影響比較大。冠心病會引發更多的心臟病變,因此對于冠心病應及時進行治療。本文就采用同型半胱氨酸對冠心病進行檢測,觀察其臨床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進行治療的65例冠心病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進行臨床心電圖及心臟彩超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排除標準:所有患者排除嚴重心、腦、肝以及腎臟等重要器質性病變,排除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妊娠患者。同期選取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觀察組男36例,女29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59.2±4.9)歲,病程2~10個月,平均病程(4.5±2.5)個月,患者感覺心悸、胸悶等癥狀;對照組男29例,女31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60.2±4.8)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的研究對象均在入院后的次日清晨采取空腹血5 ml,1 h內送檢,當血液凝固后采用0LYMPUS 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標本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在操作時嚴格按照操作說明進行。然后使用同型半胱氨酸酶法試劑(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試劑盒)對所有入選者的血清進行同型半胱氨酸定量測[2]。同型半胱氨酸參考范圍為<15 μmol/L(≤60歲)或<20 μmol/L(>60歲)。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較不同方法檢測后觀察組陽性檢出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較 觀察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為(34.5±11.7)μmol/L、肌酸激酶為(194.2±58.9)U/L、肌酸激酶同工酶為(31.6±7.5)U/L,對照組上述指標分別為(21.4±7.6)μmol/L、(158.6±41.5)U/L、(24.7±4.2)U/L,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肌酸激酶(U/L) 肌酸激酶同工酶(U/L)觀察組 65 34.5±11.7 194.2±58.9 31.6±7.5對照組 50 21.4±7.6 158.6±41.5 24.7±4.2 t 6.8760 3.6343 5.8358 P <0.05 <0.05 <0.05
2.2 不同方法檢測后觀察組陽性檢出情況比較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檢測后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檢測的陽性檢出率為89.23%(58/65),84.62%(55/65),83.08%(54/65),觀察組不同方法陽性檢出率兩兩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091、1.0317、0.0568,P>0.05)。
冠心病(CHD)又叫做缺血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導致的心臟功能障礙從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3]。而由于患者的血脂代謝異常,使得血液中的脂質沉著在冠狀動脈血管壁上,形成一些類似粥樣的脂質物質堆積而形成白色的斑塊,斑塊的逐漸堆積導致血管壁內異物增多,造成血管壁狹窄,血液不能正常通過,從而出現了心臟缺血、缺氧,引發心絞痛[4]。引起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性硬化,但是目前臨床上對粥樣硬化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其發病因素還與年齡、性別、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等有關。它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心前區出現壓榨樣疼痛,能夠向頸、手臂、頜、后背等部位放射。當患者發生冠心病時會出現頭暈、惡心、氣促、寒顫、暈厥等現象,嚴重時會發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而導致死亡。冠心病對患者的影響較大,因此及早有效的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減少并發癥,減少猝死的幾率[5]。冠心病根據其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隱匿型、心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和猝死型。當患者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且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時,則會導致患者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堵塞,從而出現心肌缺血、缺氧,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癥狀,甚至發生心肌梗死而造成死亡[6-11]。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的一種中間代謝產物,是含硫氨基酸。蛋氨酸是一種必需氨基酸,其主要成分含有硫[12-15]。蛋氨酸可以形成S-腺苷蛋氨酸,然后甲基轉移酶作用于S-腺苷蛋氨酸將其轉變為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將腺苷脫去變成同型半胱氨酸[16-19]。有研究顯示[6],冠心病患者中約有50%的患者不會存在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傳統的危險因素,但患者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卻明顯升高。因此對冠心病患者采用同型半胱氨酸能夠了解患者是否出現了冠心病,也可以判斷冠心病的發展狀況,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濃度會有所變化,而采用同型半胱氨酸對冠心病患者的進行檢測,能夠有效了解患者冠心病的發展狀況,且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診斷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1]倫妙容.冠心病患者實施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中國處方藥,2014,12(11):8-9.
[2]張東暉.血脂、C反應蛋白、D-二聚體及同型半胱氨酸聯合檢測對冠心病的臨床意義.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9):238.
[3]楊濤,高金娥.血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及其與冠心病研究進展.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6,38(1):80-83.
[4]陳智霞,孟曉峰.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檢測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義.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7):117-118.
[5]曾紀羨.在冠心病患者中進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1,9(22):21-22.
[6]楊洋,高穎.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分析.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1):273-274.
[7]何海英,史明娟,胡海強.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心腦血管病防治,2011,11(5):370-372.
[8]陳良友,林海麗.冠心病患者C反應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5):129-131.
[9]方宗信,陶存武,黃瑞茹,等.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及臨床意義.安徽醫學,2013,34(4):490-492.
[10]左振軍.冠心病患者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臨床意義.中國醫療前沿月刊,2010,5(11):18-19.
[11]程昌霞,周建華.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醫學綜述,2012,18(15):2510-2511.
[12]邵俊良,孫劍,韋勇,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a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2): 255-256.
[13]李慧,王興寧,趙冬.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和心肌肌鈣蛋白T檢測的臨床意義.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1):8-9.
[14]程昌霞,周建華.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山西醫藥雜志,2013,42(9):546-547.
[15]王飛.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中檢測的意義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處方藥,2014,12(9):69.
[16]劉啟波,李藹文,譚俊青,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的臨床意義.廣州醫學院學報,2016,44(1):33-35.
[17]陳順儀,黃麗旋,黃俊杰,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3):3445-3446.
[18]馬濤,陳峻,張惜.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診斷冠心病的臨床意義.中醫學報,2013(B12):249.
[19]羅敏,鐘瓊.冠心病患者檢測同型半胱氨酸的臨床意義.中國保健營養,2013,23(5):1551-1552.
Analys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by homocysteine detec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LIU Yan,ZHI Yong-cha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Dalian City Central Hospital,Dalian 116033,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significance by homocysteine detec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Methods There were 65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 healthy people at the same period as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homocysteine detection,and their serum homocysteine,creatine kinase and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were compared,along with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by different detection measu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erum homocysteine as(34.5±11.7)μmol/L,creatine kinase as(194.2±58.9)U/L and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as(31.6±7.5)U/L,which were respectively as(21.4±7.6)μmol/L,(158.6±41.5)U/L and(24.7±4.2)U/L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by different detection measu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χ2=0.6091,1.0317,0.0568,P>0.05).Conclusion In assistant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homocysteine shows excellent sensitivity and clinical conformance,along with high diagnostic value and remarkable effect.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omocysteine; Clinical significanc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6.021
2017-01-20]
116033 大連市中心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