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夏玉潔
“關系類”論述文的審題和布局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夏玉潔
在論述文的考題中,有一類題目,其中包含兩個關鍵詞,重點考查同學們能否清楚地認識兩個關鍵詞的內涵及其辯證關系,進而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述,寫成一篇“關系類”論述文。下面就從一道典型的“關系類”論述文作文題,來看看這類文章在寫作時如何做到理性認識、辯證思考、兩者兼顧、重點突出。

作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中國香港記者閭丘露薇:我喜歡輕松簡單而有秩序的生活。比如出門坐公共汽車,車子總是能夠準時抵達,不會動不動發生意外;人多的時候,大家能夠明白先到先得的道理,能安靜地排隊。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首要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謂秩序就是想做的不讓做,不想做的偏讓做;為了用一只眼睛看清東西,而將另一只眼睛毀壞。
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見解。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②不得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③明確文體,但不得寫成詩歌。④不得抄襲、套作。
●同學甲:秩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沒有秩序,人們將會為所欲為,社會將會動蕩不安。所以,要限制自由,遵從秩序。
● 同學乙:“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自由拋頭顱、灑熱血。可見,內心的自由高于一切。而秩序則像一個鳥籠使人無法自在飛翔。所以,要突破秩序的桎梏,飛向自由的蒼穹。
●同學丙:強者之所以睥睨群雄,傲立于世,就在于他能一次次蔑視規則,挑戰權威,重建秩序。因此,秩序是用來打破的。更何況,從羅曼·羅蘭的名言中可知,秩序存在著弊端。所以,我們要勇于破舊立新。
【點評】
同學甲與同學乙都單方面肯定了“秩序”或“自由”的優點,過于片面。
同學甲應該想到,失去了自由而被條條框框的秩序“禁錮”著,無異于被“監禁”,被“奴役”,仿佛缺少了空氣,會讓人產生窒息感。因而適度的自由還是必要的。
同學乙應該想到,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就連《逍遙游》中的大鵬鳥也需要御風而行。就像風箏如果斷了線,便只會漫無邊際地飄零,最后一頭栽倒在地,人們脫離了秩序的約束,也只會肆意妄為,最后害人害己。所以秩序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2)在簡易垃圾填埋場封場治理中,采用柔性垂直防滲技術,一方面阻止污染物通過地下水往外滲漏,另一方面阻止了地下徑流進入填埋場,防止產生更多的滲瀝液。
同學丙態度強烈地否定“秩序”,過于激進。主要問題出在審題缺乏全局意識。首先,他只看到了第三則材料中秩序不合情理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前兩則材料中談到的秩序的重要性。綜合三則材料來看,必定不是對秩序持完全的否定態度的。因此,同學丙的立意偏離主旨了。其次,思維絕對化。舊的腐朽的制度是要被淘汰,但現今大多數秩序是合理存在的,應當遵守。最后,材料中還有另一個關鍵詞“自由”,但該同學完全沒有涉及,審題不全面。
“秩序”與“自由”是材料中的兩個關鍵詞,勢必都要有所涉及,二者不可偏廢。
綜合來看,題目材料對秩序是持肯定與倡導的態度的,因此,在寫作中,否定“秩序”是不恰當的。而羅曼·羅蘭的話指出秩序會禁錮自由,從而引向對“秩序”和“自由”關系的思考。
辯證地看待“秩序”與“自由”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最佳立意方向。
“秩序”與“自由”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秩序的自由只是放縱,沒有自由的秩序終是奴役;只有建立在秩序基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們心甘情愿地遵守秩序,秩序也會回報他們一個美麗的自由。
立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第一部分:什么是“秩序”?
分論點一:遵守秩序體現自我修養。
可以舉曹操因其馬誤入麥田,割須謝罪的事例。
分論點二:遵守秩序亦為尊重他人。
可以舉列寧到理發店理發,婉拒禮讓的事例。
分論點三:遵守秩序促進社會和諧。
可以舉劉邦進入咸陽城與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的事例。
第三部分:如何遵守秩序,實現建立在秩序之上的自由?
引用孔子的名言“克己復禮”。
立意:身居于境,不束于心。
第一部分:闡述“秩序”與“自由”的內涵與關系。
引用孔子的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由此看出“從心所欲”與“不逾矩”在本質上并不沖突。“秩序”與“自由”也是相輔相成的。
第二部分:肯定“秩序”與“自由”完美融合的社會局面。
可以舉杭州“車讓人”蔚然成風與日本學校師生逃難時井然有序的事例,并且引用《泰戈爾評傳》中的“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條岸邊享有自由,在另一條岸邊受到約束”。
第三部分:批判光有“自由”而無“秩序”的失衡狀況。
可以舉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與動物園老虎咬人事件,并且引用“比猛虎更可怕的,是一個人對規則的蔑視”。
第四部分:得出結論——“秩序”必要也重要,建立在“秩序”基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孟子《離婁上》的話“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引出秩序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