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巍, 楊春山*, 鄭 佳, 高志強, 孟 琪, 劉 培, 王 丹
(1.河北省唐山市協和醫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2.河北省唐山市職業技術學院內科教研室, 河北 唐山 063000 3.華北理工大學口腔醫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不同RBH上頜后牙缺失患者行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的療效差異性比較*
徐 巍1, 楊春山1*, 鄭 佳2, 高志強1, 孟 琪1, 劉 培1, 王 丹3
(1.河北省唐山市協和醫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2.河北省唐山市職業技術學院內科教研室, 河北 唐山 063000 3.華北理工大學口腔醫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探討不同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上頜后牙缺失患者行上頜竇底內提升(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的療效差異。方法:120例上頜后牙缺失患者(RBH值4~8mm)均行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種植體共163顆,其中RBH 4~5mm種植53顆,RBH<5~8mm種植110顆,比較不同RBH患者種植體成功率、種植體周邊組織狀況及患者主觀滿意度(VAS評分)。結果:種植體總成功率99.39%,RBH 4~5mm種植體成功率98.11%,RBH<5~8mm種植體成功率100.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RBH 4~5mm患者術后6個月新骨獲得量顯著多于RBH<5~8mm患者(P<0.05),而術后12個月垂直骨喪失及VAS評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RBH 4~5mm與于RBH<5~8mm上頜后牙缺失患者行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療效相當。
上頜后牙缺失; 剩余牙槽骨高度; 上頜竇底內提升; 牙種植
目前臨床處理上頜后牙缺失有效手段為種植修復,其成功率與種植區牙槽骨密切相關[1]。由于上頜骨后牙區域解剖特點較特殊,很大程度上影響種植手術效果,為此熟悉掌握上頜骨后牙區域解剖特點至關重要[2]。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指的是上頜竇底和牙槽頂間之垂直距離,由牙槽骨萎縮等多種因素引起,增加牙種植難度。上頜竇底內提升術(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因其操作簡單、創傷小、成本低等特點受到廣大患者青睞。會議報道稱[3],RBH在5mm及以上時,OSFE提升上頜竇底黏膜安全性高。本研究對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診的120例上頜后牙缺失患者(RBH 4~8mm)行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其療效令人滿意。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為上頜后牙缺失者,且無上頜竇病變;②術前X線、錐形束CT檢查顯示RBH為4~8mm;③缺牙區骨夠寬且咬合間距4mm以上;④可延期負重;⑤知情并簽訂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同意書;⑥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機體狀況差,存在明顯禁忌癥;②嚴重嗜咽酒者;③合并鼻竇炎、鼻炎等疾病;④嚴重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等;⑤不符合納入標準者。
1.2 臨床資料:抽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上述標準的上頜后牙缺失患者12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32~60歲,平均(52.35±3.15)歲;種植體共植入163顆,其中RBH 4~5mm者種植體53顆,RBH<5~8mm者種植體110顆。
1.3 儀器與材料:瑞士MD200種植機;Straumann公司提供的ITI大顆粒噴砂酸蝕種植體(直徑4.1mm、4.8mm,長度8mm、10mm)及配套種植器械;Straumann公司提供的ITI系統及骨擠壓器。
1.4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治療,術前接受口腔檢查、全身狀況檢查等干預,做好手術相關準備工作。術前給予0.2%復方氯己定漱口,清潔口腔;同時通過2%碘酊消毒口腔附近皮膚(上、下、雙側分別為眶下、上頸部、耳前),隨后鋪巾,只暴露消毒部位。對需植牙區行必蘭(即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成功后對牙槽嵴頂行水平切口,且對頰側行減張切口,骨膜剝離器分離黏膜后翻瓣(微創處理,翻瓣力度合適,避免牙齦撕裂),隨后將牙槽骨暴露,根據情況適當修整牙槽嵴;同時根據牙槽骨經由球鉆(直徑3.3mm)定位,了解皮質骨情況。接著根據牙槽嵴咬合等情況確定種植體長軸方位,牙槽骨中通過先鋒鉆預備至近上頜竇底將近1mm,對多顆種植體植入患者來說,需借助平行桿另外定位機導向預備。之后開始擴孔及上頜竇底提升,通過相應的凹頭骨擠壓器促使上頜竇底黏膜及骨塊提升到預設高度,確定上頜竇黏膜未穿孔后同期種植,自體骨或人工骨不植入,根據種植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愈合方式(包括潛入式與非潛入式)。ITI種植體情況:4.1mm×8.0mm 19顆,4.1mm×10.0mm 38顆,4.8mm×8.0mm 57顆,4.8mm×10.0mm 49顆。術后通過根尖片、全景片觀察種植情況,給予抗生素干預3~5d,叮囑患者術后1d內勿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潔,術后7~10d縫線拆除。術后0.5年行X線復查,了解種植體骨結合等情況,效果良好者開始二期手術,對潛入式愈合方式患者來說,二期手術14d后取模行植體上部冠修復,對非潛入式患者來說則直接取模冠修復,根據患者咬合等情況選擇合適的固位方式。術后定期隨訪6~12個月。
1.5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RBH 4~5mm與RBH<5~8mm兩組患者種植成功率(種植體穩定,無疼痛等癥狀發生,種植體附近黏膜健康,X線顯示種植體附近無持續陰影,術后1年內豎直向骨吸收2mm內);術前、術后3、6、12個月定期行X線復查,觀察患者種植體周邊組織情況,包括術前RBH、術后6個月新骨獲得量、術后12個月垂直骨喪失等指標;術后12個月通過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評價患者對種植體周邊軟組織美學效果之主觀滿意度。

2.1 種植成功率比較:RBH 4~5mm患者種植體失敗2顆,于術后7d內脫落,于6個月后行上頜竇外提升植骨術,再種植修復成功;RBH<5~8mm患者種植體成功率100.00%。不同RBH患者種植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RBH患者種植成功率比較n(%)
2.2 種植體周邊組織狀況比較:RBH 4~5mm患者術前RBH明顯小于、術后6個月新骨獲得量明顯多于RBH<5~8mm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RBH患者術后12個月垂直骨喪失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RBH患者種植體周邊組織狀況相關指標比較±s,mm)
2.3 患者主觀滿意度評分比較:RBH 4~5mm患者種植修復12個月后VAS評分與RBH<5~8mm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RBH患者種植修復12個月后VAS評分比較±s,分)

圖1-4為同一患者,圖1為術前全景片,圖2為術后全景片,圖3為術后6個月全景片,圖4為術后12個月全景片。男,54歲,11、12、13、17等多處缺失,既往有前牙區烤瓷連橋修復干預,口內及全景片檢查顯示口腔內余牙牙槽骨吸收到跟中1/2~根尖1/3,部分牙根頸顯露,但未松動,上頜前牙缺失區組織條件滿足要求,根據患者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種植修復方案,11、13區植入種植體2顆,17、26區均行OSFE(分別提升2.8mm、3.5mm)同期種植術,34、36、46、47區均采取非潛入式愈合方式。術后6個月顯示17、26區竇底新骨分別增加2.6mm、3.0mm;術后12個月顯示種植體頸部附近骨垂直吸收2mm以下。
OSFE最早由Summers[5]提出,指的是對牙槽嵴頂行切口,預備種植窩洞底到近上頜竇底1~2mm左右,根據情況選擇合適工具(骨擠壓器)促使局部上頜竇底黏膜及骨塊提升到相應的高度,術中采取微創方式,創傷小,手術并發癥少,加上該術式價格較實惠,臨床應用越來越多。但當下對于OSFE適應證、植骨材料植入與否仍存在一定的爭議。有學者[6]稱,OSFE同期植入骨材料能增強種植效果,有利于新骨形成,且空間穩定。但較多文獻[7~9]發現,上頜竇黏膜內相關細胞有成骨作用,提升上頜竇底膜可促新骨形成,同時種植體根尖和提升底膜間間隙可維持新骨形成空間穩定,為此建議不植骨。薛桂波等[10]研究表明對RBH 4~8mm上頜后牙缺失患者來說,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與植骨在種植體存留、主觀滿意度上效果類似,但前者可簡化手術步驟,縮短手術,創傷小。本研究120例上頜后牙缺失患者均接受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種植成功率(種植存留)高達98.77%,且VSA評分多數超過90分,提示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可獲得較為理想效果,與豐培勛等[11~13]研究結論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包括:①筆者對OSFE適應證嚴格把控;②通過骨擠壓法處理上頜后牙缺失區Ⅲ~Ⅳ類骨病人,可有效維持種植體初期穩定性;③選擇ITI種植體,均經由大顆粒噴砂酸蝕表面處理,能有效增多種植體表面積,有利于成骨細胞黏附能力增強,接觸成骨明顯。④多數病人為單牙缺失,種植體負荷多可承受。另外術后通過宣教、定期復查等方式引導患者保持口腔清潔,避免或減少種植體脫落。
關于RBH對種植體的影響方面,多認為OSFE最小RBH值是5mm,上頜竇提升最大幅度5mm以下,不然可能影響種植體初期穩定性。國外學者研究表明缺牙區RBH越小,OSFE同期種植術失敗率越高。但臨床實際中也有部分RBH<4mm患者行OSFE同期種植術成功,這是因為種植體初期穩定性除了與RBH有關外,還與種植區骨寬度、密度、表面結構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對于RBH<5mm的上頜后牙缺失患者來說,采取沖壓法行OSFE植入種植體效果良好。本研究結果顯示RBH<5~8mm患者種植體成功率100.00%,而RBH 4~5mm患者種植體失敗1顆,這可能與上頜竇底結構形態較為復雜、術后口腔管理不當等有關,對此需高度重視RBH<5mm患者。同時本研究結果發現RBH 4~5mm患者術后6個月新骨獲得量明顯比RBH<5~8mm者多,而在術后12個月垂直骨喪失、VAS評分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對RBH<5mm患者來說,只要種植體初期穩定性好,嚴格把握OSFE適應證,對其最小RBH可適當放寬。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尚未對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遠期效果隨訪分析,且未具體將RBH細分及排除RBH<4mm患者,有待日后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文結果表明,RBH 4~8mm上頜后牙缺失患者行OSFE不植骨同期種植術安全有效,RBH 4~5mm與RBH<5~8mm患者療效基本類似。
[1] 常曉峰,賀龍龍,郭之偉,等.應用OSFE技術行上頜竇底黏膜提升同期種植的臨床觀察[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2,28(1):39~42.
[2] 陳慶生,龔正偉,李小鳳,等.上頜竇內提升術同期種植體植入術在修復上頜后牙缺失伴頜骨骨量不足病例中的應用[J].口腔醫學,2013,33(11):776~778.
[3] Chen ST,Beagle J,Jensen SS,et al.Consensus statements andrecommended clinical procedures regarding surgical techniques[J].Int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09,24(Suppl):272~278.
[4] Luo ZB,Zeng RS,Luo ZB,et al.Single implants in the esthetic zone:analysis of recent pet-implant soft tissue altera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aphotographic study[J].Int Oral Max hnp L,2011,26(3):578~586.
[5] Summers RB.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 osteotomes[J].Esthet Dent,1998,10(3):164~171.
[6] Pjetursson BE,Rast C,Bagger U,et al.Maxillary sinus floorelevation using the(transalveolar)osteotome technique withor without grafting material.PartⅠ:Implant survival and patients'perception[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9,36(2):177~183.
[7] 楊光,姚新南.上頜竇內提升術中不植骨同期植入種植體的臨床效果觀察[J].口腔醫學,2013,33(6):426~428.
[8] 肖慧娟,楊云東,許勝,等.上頜竇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種植體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1,46(5):272~275.
[9] 袁長永,王鵬來,秦雁雁,等.上頜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植牙患者上頜竇內提升術同期植入種植體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16,56(31):95~97.
[10] 薛桂波,隋新新,王大山,等.OSFE植骨與不植骨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4):696~699.
[11] 豐培勛,劉瑤,李姍娜,等.上頜竇底內提升不植骨同期種植術26例療效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5,24(21):65~66.
[12] 張洋,何家才.上頜竇底內提升同期不植骨種植術的臨床療效[J].安徽醫學,2014,35(7):924~927.
[13] 徐婉君,盧海平,史秋濤,等.單側后牙長期缺失后髁突形態的錐形束CT研究[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6,34(2):162~165.
1006-6233(2017)06-0987-04
河北省衛計委重點科技研究計劃,(編號:20160886)
A
10.3969/j.issn.1006-6233.2017.06.032
*【通訊作者】楊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