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霖 王波 金蓉
產業經濟
揚州市蔬菜業降成本途徑方法與典型事例
袁霖 王波 金蓉
特約欄目主持:李崇光
男,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與崗位科學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跨世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主持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農業部軟科學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余項;出版《農產品比較優勢與對外貿易整合》專著及國家規劃教材《農產品營銷學》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70多篇。先后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導讀:揚州市采用5個借助途徑——借助規模發展、借助標準園建設、借助“菜籃子”工程、借助科技力量、借助產銷銜接,依托鼓勵蔬菜適度規模經營、加強科技創新項目建設的有利措施降低蔬菜業成本,并列舉了揚州市的典型案例,為更多地區實現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近期,揚州市農委園藝處緊緊圍繞中央關于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積極在降低蔬菜成本上開辟新途徑,在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上尋求新突破。
1.1 借助規模發展
截至2015年底,全年蔬菜生產面積達43 355 hm2、播種面積達98 049 hm2、產量達315萬t、產值達59億元,呈現水生蔬菜、設施蔬菜和食用菌三大蔬菜板塊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蔬菜成為繼糧食作物之后的第二大類栽培作物,為高效農業的主力軍。
1.2 借助標準園建設
全市建成國家級標準園1個、省級標準園33個;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面積達33 496.74 hm2、“三品”認證的蔬菜產品1 394個;綠色有機產品36個。標準化生產水平的顯著提升,改善了蔬菜經營理念、優化了產業結構、提高了組織化程度,為園區降低生產成本提供了基礎。
1.3 借助“菜籃子”工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菜籃子”工程建設,已連續6年把“菜籃子”工程列入民生“一號文件”的重點工程加以推進。一是率先實施市區“菜籃子”工程。自2011年揚州市在全省率先實施市區“1161菜籃子”工程以來,“十二五”期間,3個基地累計投入市級財政資金5 700萬元,有效撬動了2.8億元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新建蔬菜生產基地767.05 hm2、完成規模目標的115%,市區蔬菜自給率由40%提高到60%,效果顯著。
二是嚴格實施省級“菜籃子”工程。2013年起,揚州市重點打造6個省級“菜籃子”蔬菜生產基地,現已建成面積 4 028.013 hm2,完成目標任務的88.2%,省級財政資金累計投入2 200萬元。
三是啟動新一輪市區“菜籃子”工程。全市“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著力打造健康中國的揚州樣本,圍繞讓群眾吃上放心菜,推進高標準蔬菜基地建設?!痹诂F有廣陵沙頭、江都吳橋、小紀基地的基礎上,西擴建開發區樸席基地、北擴建邗江槐泗基地,規劃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良好、設施完善、保障有力、環主城區的“一環四區”市區“菜籃子”生產新格局,2016年全年投入財政資金1 500萬元,用于新建與提升133.4 hm2蔬菜生產基地。
1.4 借助科技力量
一是加快產學研合作。發揮揚州市匯聚眾多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通過科研單位與蔬菜生產基地的產學研緊密結合,共建應用研究院、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與示范推廣平臺。目前正積極籌建揚州大學—揚州市園藝產業技術研究院,依托廣陵沙頭現代農業園區,充分利用揚州大學、里下河農科所的人才資源優勢,探索新型的校地合作模式,提升揚州園藝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競爭力。
二是多層次展示推廣。2016年聯合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成功承辦全國性會議——第六屆黃瓜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會,栽培展示了全國各地黃瓜育種單位選送的近50個新品種,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教授等200多名與會者的高度評價;分批次組織各縣(市、區)農委分管負責人,蔬菜園區、園藝作物(蔬菜)標準園、蔬菜生產企業負責人及技術人員開展市級觀摩會、技術培訓,2016年累計培訓人員達300人次。
1.5 借助產銷銜接
一是豐富傳統銷售模式。在產地批發、農貿市場銷售的基礎上,開展蔬菜直通車進社區、蔬菜直銷店等蔬菜配送,減少流通中間環節,近年來先后開展直通車活動40余次。

二是創新綠色銷售模式。2016年,揚州市出臺了《關于2016年市區“菜籃子”基地開展蔬菜直營直銷財政扶持考核意見》,推進傳統銷售模式向信息化、集約化、現代化市場轉變,開展線上線下全方位服務。目前,沙頭園區有“天仙配”,吳橋園區有“龍會易購”等生鮮電商平臺,依托綠色生產基地,實現了生產基地與消費者間的直營直銷。
三是開展“農校、農超、農企”對接。市區新增平價直銷店50多家、農超15家,80%以上的市直中學實現蔬菜直供配送?!安嘶@子”產銷體系的不斷創新與完善,有效破解蔬菜銷售“最后一公里”難題,拓寬了產銷市場多元化便利服務的渠道。
2.1 鼓勵蔬菜適度規模經營
各蔬菜基地普遍用規?;?、專業化的大生產代替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由于蔬菜機械化作業程度遠遠不及糧食,故20 010~33 350 m2的市場主體屬于“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資源組織形態,超過這個規模難免雇工偏多,難以控制成本;小于這個規模,產品缺少吸引力,營銷難度加大。從調研情況看,沙頭園區以20 010 m2為宜,因其勞動力平均成本為80~100元/天,且年齡在60歲以上;吳橋園區以33 350 m2為宜,因其勞動力平均成本為50~60元/天,年齡為50~65歲。
2.2 加強科技創新項目建設
隨著省、市級“菜籃子”工程、省級園藝標準園的實施,加快蔬菜基地科技創新已成為蔬菜降成本的有力措施。據不完全統計,各地先后實施的科技項目有:國內外蔬菜新品種的引進、示范與推廣;特種基質及智能控制的有機蔬菜生產模式;水生蔬菜與旱生蔬菜輪作技術;蘑菇培養基的循環利用;揚州地方蔬菜新品種的選育等。與此同時,農委、農科所、農學院的專家積極“送科技下鄉”,被譽為“專家把路探、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市場來檢驗”。以“國內外蔬菜新品種引進、示范與推廣”項目為例,僅“84-24西瓜”就使平均每667 m2西瓜增收3 000余元,種植戶平均增收12 000元。再以“水生蔬菜與旱生蔬菜輪作技術”項目為例,成功解決了蔬菜連作帶來的土壤營養元素拮抗積累問題,使每667 m2菜地年增收3 000多元。綜合評估,5年中菜農增長的收入中,科技貢獻率約為60%。
3.1 沙頭園區現代化種苗擴繁中心
沙頭園區與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優質蔬菜種苗擴繁中心,總面積達4 000 m2,全部配套移動苗床、噴灌系統、施肥系統、水處理系統。主要進行茄果類、瓜類、豆類和脫毒草莓苗的繁育,目前已完工,并投入生產,預計年繁供各類蔬菜優質種苗600萬株,應用到生產上將新增產量1 500 t,新增效益210萬元。
優點:蔬菜優質種苗穴盤育苗生產技術的集成及推廣應用,有助于揚州市蔬菜種苗工廠化與產業化的形成,從而改變揚州市現有的穴盤育苗品種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部分蔬菜種子價格貴,育苗技術要求嚴,一家一戶育苗成本大、風險大的現狀,有助于提高揚州市優質蔬菜種苗的數量和質量,有效地降低育苗的成本與風險,解決一家一戶想辦不能辦或辦不好的難題。
3.2 吳橋園區連棟鋼架大棚營養液基質栽培
吳橋園區連棟鋼架大棚單棟大棚長112 m,寬8 m,高4.5 m,大棚內外雙遮陽、風機濕簾、多層薄膜加無紡布覆蓋,棚內水肥一體管網噴施。棚內蔬菜采用基質托盤或水槽栽培、營養液灌溉,基質由牛糞、餅肥、草炭土等配制而成,經過高溫消毒徹底殺死基質內的病菌、蟲卵、草籽等,使用水肥一體化的方法,利用浮法均衡施用有機肥。種植品種以葉菜類及茄果類蔬菜為主。葉菜主要有小青菜、韭菜、生菜、油麥菜、結球甘藍等,667 m2平均產量1.2萬kg,生產周期約為45天;茄果類及瓜類主要有番茄、茄子、辣椒、黃瓜等,每667 m2平均產量9 000 kg,生產周期約為115天。
優點:實現了自動化、規?;挠袡C種植。一是自動化生產(自動消毒、自動播種、自動移栽、自動施肥、自動澆水、自動臭氧殺菌、自動控溫、自動補氧、自動采收等),完全杜絕了農藥、化肥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二是節省了大量的勞動力,從而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使有機蔬菜可以走進更多的家庭。
3.3 10 m寬鋼架大棚
組織吳橋園區赴安徽和縣考察學習,結合揚州氣候特征和生產實際情況,引進并改造了10 m寬鋼架大棚。該設施由揚州鼎秾溫室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棚體主要結構參數:外棚跨度10 m,長度45 m,頂高3.8 m,肩高1.8 m,內棚跨度9.5 m,長度43.5 m,頂高2.8 m,肩高1.6 m,造價每667 m2約3萬元。
優點:此棚采用雙層棚體結構多層覆蓋技術,保溫效果良好,早晨升溫比較快,傍晚降溫速度慢,在凌晨最低溫時,棚內溫度比普通大棚高4℃左右,能夠幫助部分蔬菜安全度過低溫臨界點,使棚內作物提前上市15~20天,產量提高15%左右,生產周期冬季延長20天以上,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而且雙層寬體大棚能夠抵御多種突發性災害,尤其是遇到臺風、暴雨、雪災等災害性天氣時,既能保持棚體形態不變,又便于機械化操作。
3.4 朝陽式日光溫室
由江都吳橋園區引進應用,是結合揚州自然條件本土研發而成,由揚州東升鋼架大棚安裝有限公司承建,主要結構參數:頂高3.5 m,肩高1.2 m,棚寬8 m,棚長70 m,造價每667 m2約8萬元。
優點:冬季,在凌晨低溫段保溫效果比普通鋼架大棚高5~6℃,晴天中午時段比普通鋼架大棚高10℃左右(甚至更高),比普通鋼架大棚提前上市約一個月,產量提高25%左右,整個冬季都可正常生產,也可用于蔬菜育苗。通過延長生產周期、提前上市的方式,提高種植戶的生產效益。
3.5 沙頭園區電子商務平臺
為破解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最后一公里難題,沙頭園區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引進上?!疤祯r配”有限公司。“天鮮配”目前已經完成注冊,注冊資本 500萬元,公司依托自己開設的網站(www. txp100.com),專業從事農產品營銷的電子商務,目前已成為揚州市政府“菜籃子”工程中生鮮電商行業的龍頭企業。公司位于廣陵區沿江現代(蔬菜)產業園內,占地72 036 m2,其中建筑面積4.2 hm2,分為雙孢菇生產基地、草菇生產基地、蔬菜恒溫分揀中心、網站后臺管理、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初步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格局。2015年,公司線上線下總交易額達到5 000多萬元,員工總人數達到80多名,促進產業園內農民每667 m2蔬菜平均增收1 000多元。
優點: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實現蔬菜農副產品的網上訂購和配送,建成基地、加工、物流、電子商務“四位一體”的蔬菜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規模采購,降低營銷成本;網絡訂購,流通快捷便利;小區配送,直抵市民家中;品種豐富,形成流動超市;質量檢測,實現放心消費;價格合理,確?;菁懊裆豢缇嘲l展,實現城鄉聯動、城城聯動。
根據中央、省、市關于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結合揚州市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資源條件,下一步發展思路總體可以概括為“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4.1 加快科技推廣降成本
一是著力優化品種結構。因地制宜,從產量、抗性、品質等多方面有選擇性地積極引種,積極扶持鼓勵多渠道引進推廣新品種,加快蔬菜品種的更新換代,加強新品種的示范和宣傳推廣。
二是著力提升產品質量。加快推廣防蟲網栽培設施,不斷提高遮陽網、防蟲網覆蓋率,減少農藥投入;大力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協調應用農業、生物、物理的防控措施,全面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有效推動產品品質改進與品牌創建。
三是著力強化質量監管,從產前入手,加強育苗中心建設,提高統一供苗比例;從產中抓起,推行標準化生產、科學用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從產后控制,加強檢測監管,構建網絡平臺,實現質量追溯。

4.2 加強產學研合作補短板
一是加強基地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隨著省、市級“菜籃子”工程、省級園藝標準園的逐漸進展,蔬菜基地已經成為蔬菜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各基地要重點依托本地區的揚州大學、里下河農科所、揚州職大園藝學院等科研單位技術研發優勢,開展“五個一”建設,即打造一個平臺,加快推進揚州大學—揚州市園藝產業技術研究院、里下河地區農科所—廣陵區沿江現代農業(蔬菜)園區管委會蔬菜育苗中心等平臺建設;制訂一套規程、一套揚州市蔬菜地方標準,并配套研制生產技術掛圖,加快標準化成果轉化;編制一套叢書,針對蔬菜種植大戶的實際需求,編撰一套蔬菜生產技術問答叢書,破解蔬菜產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瓶頸;推廣應用一系列專利產品,加快揚州大學蚯蚓糞栽培基質、草莓脫毒苗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推廣應用;推廣應用一系列優良品種,加快里下河農科所的辣椒、揚大的黃瓜、水生蔬菜等本地自主選育蔬菜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二是完善設施類型。加快研究、完善、推廣新型生產設施,提高棚室保溫能力,方便機械操作,延長采收期,從而提高種植效益。
三是強化人員培訓。菜農的年齡普遍偏大、職業化水平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制約著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盡管各地都在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要摸清楚農民需要什么;培訓的方式、內容,不能與農民的需求和實踐脫節。
4.3 拓寬產銷渠道去庫存
本地設施蔬菜栽培類型主要為春提早、秋延后,栽培品種主要為茄果類、瓜類等,由于上市期相對集中,有時會出現產品積壓現象,造成“菜賤傷農”現象,因此必須要暢通銷售渠道,同時延伸產業鏈,加快發展蔬菜深加工。要加快發展“互聯網+”,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把在電子商務中形成的標準、數據,反饋到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帶動農業市場化,發展優質農產品,促進規?;?,倒逼標準化,提升品牌化。要總結運營經驗,借助傳統銷售模式與現代電子商務的創新性融合,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傳統銷售模式向信息化、現代化的集約化市場轉變,促進傳統銷售模式的轉型升級。
袁霖,江蘇揚州市蔬菜學會,揚州市廣陵區文昌中路460號5號樓農委園藝處,225001,
電話:13665294029,0514-80988653,E-mail:793287237@qq.com
王波,金蓉,揚州市蔬菜學會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