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華山 歐陽麗瑩
成都地區生姜秋季反季節栽培技術
練華山 歐陽麗瑩
導讀:成功探索了成都地區生姜秋季反季節栽培技術,根據市場需求,將姜種放置于冷庫貯藏至7月進行播種,行距約40 cm,株距15~20 cm,生長前期搭設塑料大棚并加蓋遮陽網遮光降溫,中后期去掉遮陽網并密閉大棚保溫,及時進行水肥管理、培土、病蟲害防治,從而實現嫩姜在11~12月采收上市。

四川生姜(仔姜)栽培以露地春季栽培為主,也有少部分早春設施栽培,但是因夏秋高溫和姜種保存等,生姜秋季栽培鮮有研究。筆者通過試驗,總結了一套生姜秋季栽培技術,可實現成都地區嫩姜冬季上市。
選擇2年沒有種植過生姜、排灌方便、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的砂壤土,最好和水稻實行水旱輪作。每667 m2撒施腐熟有機肥2 000~3 000 kg、三元復合肥50 kg作基肥,深翻土壤,使肥料與土壤混勻。
生姜喜冷涼,秋季栽培的播種期和幼苗期為7~8月,氣溫高,需要搭設拱棚并鋪設遮陽網遮光降溫。可以建拱圓形塑料大棚,大棚規格根據地塊寬窄靈活掌握,一般大棚寬5~8 m,高2.5~3.5 m。可搭設竹架拱棚,也可搭設鍍鋅鋼管拱棚。
選用高產、耐熱、抗病、商品性佳、適宜鮮食的品種,雅安大黃姜、樂山竹根姜、小黃姜均符合相關要求。
11月上中旬,挖取健壯的種姜,放入溫度10~15℃,空氣濕度80%~90%的冷庫保存,可以存放到翌年6~7月。
①種姜處理 選擇姜塊肥大、皮色正常、肉質新鮮不干縮、不腐爛、無病蟲的姜種。夏季,姜種從冷庫移出后很快就能發芽。將姜種掰成50 g左右的小塊,每個小塊只保留1個健壯的芽,其余的抹去。用噻唑鋅等藥劑噴灑姜種預防姜瘟病。每667 m2種姜用量為500 kg左右。
②開溝 將拱棚縱向分成左右2個廂面,沿廂面橫向開溝。開溝前澆透底水,2天后再用鋤頭和揚鏟開溝。雙行栽培溝寬30 cm,溝深40 cm,埂高30 cm;單行栽培溝寬20 cm,溝深40 cm,埂高20 cm;如淺溝栽培,則在廂面一邊預留培土的泥土。或用土鉆打深35~40 cm,直徑12 cm的洞栽培,以減輕夏季高溫為害。
③播種 7月中旬前后播種,播種宜在早上或傍晚進行。每667 m2將三元復合肥30 kg、3%辛硫磷顆粒劑2 kg混勻后撒入播種溝。姜種芽朝上擺放,單行栽培擺放在溝底中央,雙行栽培“丁”字形擺放在溝底兩邊,株距15~20 cm。用窄鋤頭將第2溝溝底土壤疏松后,提起來蓋在第1溝姜種上,厚約12 cm。第1溝播種結束后再播種另一溝。在播種結束后噴施除草劑,每667 m2可用90%乙草胺(禾耐斯)乳油60 mL或33%二甲戊靈(施田補)乳油100~120 mL加水30 L噴霧。洞栽法則將姜種裹1層混有殺菌劑的泥漿后放入洞底,用濕潤細土蓋5 cm厚即可。

6.1 溫光調節
播種時正值夏季,溫度高、光照強,不利于生姜的生長發育,應及時用遮光率50%的遮陽網蓋在拱棚上,以達到遮光降溫的目的。9月中旬撤掉遮陽網,鋪設稍薄的塑料大棚棚膜。四周群膜先不放下,待氣溫低于25℃時放下裙膜壓實,通過開閉拱棚門調節溫度。10月上旬完全封閉拱棚,使氣溫穩定在20~25℃,以促進姜塊的生長發育。
6.2 水肥管理
根據天氣、土壤墑情和生姜植株發育情況澆水,一般7天澆水1次。生姜發芽時間較長,最好進行噴灌,避免土壤板結。夏季多暴雨,注意防止澇害。
幼苗出齊后,每667 m2結合澆水溝施尿素7.5 kg。幼苗6葉后,每667 m2結合第1次培土溝施高鉀長效三元復合肥20 kg。植株12葉后,每667 m2結合大培土溝施高鉀三元復合肥20 kg。
6.3 中耕培土
植株6葉期,母姜已發育完全,為了滿足子姜生長發育,進行第1次培土,將埂上的泥土鏟下來培在莖稈基部,厚度12 cm。植株12葉期,子姜已發育完全,為了滿足孫姜生長發育,進行第2次培土。鏟下埂上剩余的泥土,再挖取埂下的土培在莖稈基部,厚12 cm。經過此次培土,原來的埂變成了溝,原來的溝經過2次培土后變成了埂。6.4 病蟲害防治
①地下害蟲 地下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蠐螬和螻蛄等,姜苗出齊后要經常觀察蟲情,若發現有地下害蟲啃咬姜苗,立即用50%辛硫磷乳油1 200倍液對水淋施姜苗基部。
②生姜螟蟲 又稱姜螟或鉆心蟲。可用50%殺螟硫磷(殺螟松)乳劑600~800倍液、Bt乳劑800~1 000倍液、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3 000倍液噴霧。每7~10天防治1次,防治2~3次。
③姜瘟病 姜瘟病發生后導致種姜和嫩姜腐爛。結合農業防治,選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1 200倍液灌根和葉面噴霧,也可以用20%多黏芽孢桿菌(姜瘟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進行全株噴霧,每10天噴1次,共防治3~4次。

成都市農業技術研發項目(2015-NY02-00368-NC)
練華山,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分院,四川,611130,E-mail:49939450@qq.com
歐陽麗瑩,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分院
201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