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位中國人來說,1840年無疑是最令人刻骨銘心的一年。這一年英國發動了罪惡的鴉片戰爭,徹底地改寫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英國利用它的“船堅炮利”戰勝了清王朝,并強迫清王朝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香港,就開始被迫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離開了祖國的懷抱。一個經歷了數千年滄桑發展的文明古國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危機日漸加深,國難當頭。

帝國主義將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也是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奴役的斗爭過程。中國的各個有識之士為了使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先后提出了許多的救國、治國主張,試圖挽救祖國于水火之中,但均以失敗告終。終于,經過100多年前仆后繼、赴湯蹈火的頑強戰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1949年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人民民主,建立了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雖然飽經戰火的新中國國家實力有限,但仍沒忘記解決香港問題。中國政府在著眼于抵制帝國主義對中國所實施的孤立政策的同時,對香港問題的立場是堅定、明確的,即香港地區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3個不平等條約,在適當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關于恢復行使對香港地區的主權問題。1978年,我國施行了“改革開放”偉大決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綜合國力不斷的增強。基于此,同時隨著1997年的日益臨近,英國方面不斷試探中國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在這種情況下,解決香港問題,恢復中國政府對該地區行使主權的談判時機已經成熟。
中英兩國政府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談判,從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分兩個階段,經過了22輪。在談判中,中國政府立場堅定,態度明確,克服了英方所設置的種種障礙。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終于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1997年7月1日,隨著零點鐘聲的響起,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中華民族終于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
今年是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回顧歷史,在香港回歸的這20年以來,香港的社會繼續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香港的民生和經濟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日的香港,經濟穩步增長、市場繁榮、貿易活躍、金融發達、就業穩定,并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取得了讓全世界矚目的成就。香港的發展,得益于“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離不開黨和國家對香港的支持。同時,香港的發展也是祖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映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
香港回歸20周年,促進實現祖國統一。
香港回歸,是我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反抗侵略的具體體現。回顧1840年后的100多年,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奴役下,中國領土被分裂,關稅不自主,人民失去了基本的權利,被任意侮辱和殺害。歷史的教訓使得我們懂得了沒有國家主權的獨立,便沒有民族的一切;民族要復興,就必須有國家主權的獨立。

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的回歸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香港回歸的這20年間,香港的社會經濟繼續保持著繁榮發展,這充分地證明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正確性。
自“5·20”以來,臺灣問題顯得更加的嚴峻。隨著民進黨當局上臺,臺獨勢力更加猖狂,祖國統一大業備受影響,中華民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國務院前副總理錢其琛指出,“爭取和平統一,謀求共同發展,理當成為兩岸人民共同奮斗的方向。” 海峽兩岸能否盡快實現統一,是中華民族能否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因素。因此,香港回歸這20年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印證“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正確性的同時,也作為了一個范本促進臺灣問題的解決,實現國家統一。
國家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香港回歸20周年,對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具有重大意義。
香港回歸20周年,推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香港回歸的這20年,香港的社會經濟繼續保持著繁榮發展。香港的繁榮和發展,為內地的經濟發展增強了活力,提供了有利條件。自香港回歸,香港和內地在經貿關系方面相互依存,已經連成一體。可以這樣說,香港沒有內地,就不會有今天的繁榮和穩定;內地沒有香港,也不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好形勢。內地和香港多年形成的這種互利互補的經貿合作關系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闊的領域展開,香港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一百多年來,香港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高度的智慧,把昔日的小漁村建設成了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大都市、國際貿易中心,在世界的經濟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香港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一個完整的、成熟的市場體系,對市場機制的運用有豐富的經驗。香港回歸這20年,經濟仍然保持著較為快速的發展,其對市場經濟的管理和運用的經驗對于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借鑒性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能夠全面地激發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提升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香港回歸20周年,提升民族凝聚力。
所謂中華民族凝聚力,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賴以統一、獨立和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具體包括:民族整體對民族成員的吸引力、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香港回歸這20年來,與內地的聯系日益密切,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尤其是在香港“占中”事件發生后,從香港各界人士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側面可以映射出民族凝聚力的加強。
民族凝聚力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強大動力。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的發展足以印證,中華兒女的凝聚力在不斷加強。這將促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香港回歸20周年,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
從香港文化產生、發展的歷史來看,香港文化與中華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香港同胞與內地同胞有著無法割斷的歷史與文化聯系以及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特別是兩地同胞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與千古傳承的民族精神。同時,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國際金融中心,文化上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因此,香港形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文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作為全球十大熱門旅游城市之一,香港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而蘊涵著中華文化的香港儼然成為了中國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香港回歸的這20年,不斷地向外傳播著中華文化,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增強了民族復興的基石。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中國夢”的概念。他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最大的中國夢。“中國夢”的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香港回歸20周年,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在民族團結上,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出國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