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莎
摘 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很多途徑去學習課本的知識,去學習自己真正想學的東西。而我們的大學課堂教學,除了引進多媒體設備,并沒有真正跟上時代的步伐,導致大學生課堂學習效率非常低下,致使學生厭學,逃課,上課干別的事或睡覺。本文通過對比高中課堂,調查目前大學生對課堂的態度,來分析目前大學課堂的教學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每個剛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都有一種被“放養”的感覺。伴隨著自由的欣喜而來的是莫名的迷茫和焦慮。沒有了高中老師那種明確的方向引導和日復一日的諄諄教誨,學生們頓時有點不知所措,一些習慣了填鴨式教學,毫無自學能力和自律性的學生變得愈發厭學,懶散,無所事事。三年學習時光稍縱即逝,到了大四找工作時,才深刻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非常豐富和便捷,任何專業知識都能在互聯網上搜到,想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各種免費公開課,收取少量費用的云課堂也是唾手可得,于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就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1 目前大學生對課堂的態度
大學課堂的教學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畢竟中國的莘莘學子都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才能進入大學深造。可是大學的整體教育效果卻十分堪憂。滿大街的大學本科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甚至還不如有些專科生和技術學校的學生。走過大學四年卻不知到底學到什么的學生大有人在。為此,筆者專門訪問了一些在校生對大學課堂的態度。筆者的問題是:你是否心甘情愿地去上課?學生們的回答主要有三種:1.愿意去上課,但不一定好好聽講,手機的誘惑太大或者還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2.老師要點名,不得不上課,但對課堂較失望,不一定好好聽,至少不會用全部時間去聽。3.有的課還行,有的課真不愿意去上,既沒興趣又沒實用價值,還不如自己找點公開課聽聽。
作為當過任課教師的我來說,這樣的答案在意料之中,卻還是難免有點失落和無奈。因為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教師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與高中課堂對比
1.教學環境的區別
高中生所處的校園環境是在一個比較封閉的范圍內,校園里緊張的學習氛圍與充實的生活節奏使學生們習慣了每天這樣平淡的學習環境,三年如一日不變的學習已經讓他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高中上課的教室,同學,老師都是較固定的,大家都在一起緊張地學著同樣的知識,經常互相交流,互相促進,互相比較。老師下課后也會耐心為同學們答疑解惑,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
大學生處在一個變化和誘惑的環境中,校園活動豐富多彩,校外的社會生活充滿精彩,于是學生們的重心就會被分散,單一的學習方式在大學中已不適應。大學上課地點是不固定的,沒有專門的教室供學生們交流學習,同學關系也就相應冷淡,下課后就各忙各的。任課老師也通常如此,缺少與同學們的交流,使學生學習興趣低下,自然也就降低了學習效果。
2.教學行為的區別
高中教學課堂,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通常每天都會布置課后作業供同學們思考,動不動就會有小測試或月考,這樣可以加強學習效果。高中學習科目固定且具有連續性,每個科目都能深入的學習,學生覺得確實學到了東西而且所學科目都有現實價值--應對高考,學習欲望自然較強。高中老師與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的時間較長,和學生關系更密切,這樣才能與學生互動,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因材施教。
大學課堂的學習氣氛較平淡,老師自顧自地講卻無視同學們的學習狀態和課堂教學質量,這就造成了一種學習的惰性,而且沒有作業的鞏固也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大學科目眾多,每個學期都有不少新課冒出,而每個課只能學個皮毛,學生覺得沒有現實價值,學習欲望自然較低。大學老師與同學們在很多時間只是課堂上的接觸,而且很大一部分局限在課堂點名和回答問題上才認識的,與學生互動少,加上所教學生往往數量眾多,沒法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甚至一年下來,人都沒有認全,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學心理的區別
高中生在如此強大的學習壓力下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學習心理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是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目標-高考。而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方向非常明確,可以說心無旁騖。高中老師一系列的教學工作,也只是為了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目標單一而明確。
大學生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習,考試,還有校園活動,社會上各種工作與日后的生活方式的決策,因此,目標不會只有一個,他們要應對多元化的社會與人際交往。學習不再是他們的全部,學習也不再有那么大的壓力,及格就能畢業,于是對于學習的興趣也大大削減。
大學教師在課上教的不一定是書本上的東西,他們覺得這些完全可以自己看或者上網查,也不可能把書本上完上透,他們更多地是講自己對于這個學科的想法和感悟,還有社會工作的知識,需要學生更加注重自學,自主選擇需要的知識。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像高中老師那樣一絲不茍地對待課本。
3 改進建議
1.需更早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非一直填鴨到高考。強調合作學習而非獨立學習。
一些發達國家中小學課堂占用時間往往只有半天,剩下半天安排課外活動,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和自我總結,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較強的自學能力。而課堂并不是灌輸知識的地方,而是思想碰撞的地方,上課就是自學完后一起開一個研討會,討論學習中的問題,老師更像一個答疑解惑的朋友,而不是講些網上都能輕易查到的基礎知識。而在學習方式上,更強調小組合作完成作業而非獨立完成作業,注意培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并在協作中提高自我。
2.精簡學習科目,突出專業特色,控制班級人數。
高中三年只有那幾門學科,而大學同樣是三年學習時間,科目卻翻了幾倍,學習效果也相應打了幾折。既然大學分了專業,就應該更細分下去,突出專業特色,學習日后工作中用得上的東西,否則就是在浪費資源,浪費時間。籠統的大專業應該取消,因為十個百分之十加起來并非百分之百,而是零。學校應該按照社會工作需求來細分專業,精簡學生的學習科目,加深學習深度,這樣才會讓學生覺得值得花時間去研究。同時,班級人數應該嚴格控制,小班教學對學生和老師都是十分有益的。
3.嚴格教學制度,采取月考制,而非期末考決定制。
國內大學通常很在意學生的出勤率,老師只能通過點名的方式逼迫學生來到課堂。這在一些外國人眼里是非常荒謬的,好像是在看管小孩子。而大學生又都是很有想法的成年人。一位英國外教曾跟我說,他們的老師很少點名和查課,只要學生通過每月的月考就行,而考試內容以課堂上討論的為主。管你是在課上學的,還是課下自學的。這種方式為何不能套用在我們的教學中呢,學生的最終成績由四次月考決定,而非最后期末考試決定,這樣學生自然會花更多時間在學習上而不是期末考試前幾天臨時抱佛腳。
讓教師重心轉移到教學,減輕評職稱的壓力,改革考核標準,減少教學科目,減少所帶學生數。
我國大學教學的另一個弊端就是教師評職稱的壓力,需要在寫論文,搞科研,學習英語和計算機上花費不少時間。今年國家對此進行了改革,可謂是解了很多優秀教師心中的恨。其實,老師又何嘗不想搞好自己的教學,讓學生自愿來上課呢?可是一來學生數量太多,沒法一一掌握。二來自己教學科目多,沒法集中精力好好備一門課。有不少年輕老師承擔著3門甚至4門課程。試問哪有精力一一精心設計?所以在此建議老師承擔的科目不要超過2門,專業課所帶學生控制在固定的100人以內,取消一些強制性的公共課。這樣才算是為教師減負,對學生負責。
參考文獻
[1]彭勃.關于大學課堂教育與高中課堂教育方式的調查報告[D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4767e672a417866fb84a8e57.html
[2]中美大學課堂教育對比[D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073edb27a58da0116d1749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