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宋明海南佛寺與佛教世俗化研究

2017-07-07 13:25:19劉正剛
古代文明 2017年3期

劉正剛

提 要:嶺南自漢代開辟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就成為域外佛教的重要傳播地。唐代海南已有佛寺的點狀分布,宋元至明,佛寺建立逐步擴散到城鄉各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眾。海南民眾圍繞佛寺開展的祭拜活動已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在海南的世俗化演變,與宋代以來王朝政策、海洋貿易、謫官等因素密切相關,是官紳民共同合作互動的結果。宋明佛教在海島和內陸的傳播與世俗化過程表明我國古代陸海開發同步進行。

關鍵詞:古代;佛教;海南;世俗化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17.03.009

佛教自漢代由域外傳入中國,到底是陸路在先,還是海路在前,學界至今說法不一。1持海路說認為海南是首站之一。2魏晉至唐,佛教在嶺南的傳播幾乎成為社會的主流話語。3唐代惠能在嶺南開創南禪宗,使佛教逐漸中國化。宋代以降,儒家文化已在社會相當普及,但佛教仍保持著發展勢頭,城鄉佛寺林立,出現“家家觀世音,處處彌陀佛”的現象,顯示佛教的世俗化與平民化。4唐宋以來,海南佛教發展及其世俗化過程,與隔海相望的大陸基本一致。以往對佛教在海南傳播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其緣起或與佛教相關的人物,或在研究海南文化時稍帶涉及。5

有關海南佛教傳播的文獻,以明正德間瓊山唐胄編纂《瓊臺志》最為詳細,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之后的海南地方志在記述宋明佛教時多以此為依據。本文以《瓊臺志》為主,分析宋明海南佛寺建設及佛教世俗化過程,試圖從佛教在海島的傳播過程揭示我國古代陸海開發的同步。

一、宋元時期佛寺在海南城鄉的拓展

海南自秦漢就已被王朝納入統一版圖,西漢武帝開辟以徐聞、合浦為始發港的海上絲綢之路,海南是這一航線上的重要節點。佛教也因此由海路傳入嶺南地區的交州。1文獻明確記載海南有佛寺建設是唐代,時日本真人元開在779年(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在其著《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記載,鑒真和尚在唐天寶七年(748年)六月,從揚州第五次東渡日本,在海上遇颶風,十一月漂到振州(海南崖縣),時別駕馮崇債遣兵400余人將其迎入州城宅內設齋供養;又于太守廳內設會授戒,再入州大云寺安置。一年后,馮崇債派兵護送鑒真到崖州界,崖州游奕大使張云迎其入開元寺,“官僚參省設齋,施物盈滿一屋”。鑒真接受大使請求重建開元寺,并“登壇授戒講律”。2可見,唐代海南已有大云寺、開元寺等佛寺,且多位于城內,說明此時佛教主要在人口聚集的城內傳播。鑒真在嶺南的活動,距離禪宗創始人之一惠能圓寂已30余年,時佛教在嶺南已完成由印度佛教向中國佛教的革命性轉變。3而中原直到唐憲宗時還以印度佛教為旨,韓愈上《論佛骨表》即是例證。韓愈被貶潮州后,又與潮州大顛禪師交往密切,也是對禪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認同。4

五代時,南漢諸帝皆佞佛,以廣州城為中心,在東西南北方位建28寺,每方7座,以對應天上二十八宿。時唐代海南的開元寺在南漢被改稱乾亨寺;5又在瓊州西城內出現興化寺,“劉氏建為影堂,大平興國間改今額”。6佛寺在海南的普遍建立是宋代,茲以正德《瓊臺志》為主,將宋代海南佛寺列表如表一。

從表一可知,宋代海南佛寺、庵堂數至少在26座,分布在海南行政建制的一府三軍,即瓊州府、吉陽軍(崖州)、昌化軍(儋州)、萬安軍(萬州),數量自北向南遞減,瓊州府多達16座,最南端崖州僅1座。除極少數佛寺位于城內,大多則在城外,距城遠近不一。盡管史料沒有說這些佛寺的具體分布地,但從表一的上博崖、王家、苻離、博文、南溪、文德、臨濤等“都”的名稱看,表明佛寺已深入到宋代鄉村社會的“都”。而輯瑞庵、崇真堂、覺照堂、凌霄庵又皆由“鄉人”修建,表明普通民眾對佛教的接受。

宋代佛教在海南的傳播,還產生了本土修行高僧,他們在圓寂后成為鄉民膜拜的對象,如儋州凌霄庵,“宋僧和靖寂化于此。淳熙間,鄉人陳道源建庵奉之。元至順重修,至正,立銘石架亭于上。”7元至正時教諭謝廷玉撰《重修凌霄庵記》說:“僧和靖,臨(高)之昆耶山那尼村人,生宋靖康丙午,少慕道,祝發之儋松林嶺修行,餐松飲露。后往凌霄福地面壁六年。淳熙丙午冬,功成騰化,錫命有‘南天白衣慈父之號。鄉人陳道源以蛻骨塑像結庵事之” 。8和靖出家后在儋州松林嶺修行,后又往臨高凌霄面壁六年,圓寂后,鄉人陳道源為他筑凌霄庵。萬歷《儋州志》記載僧和靖也沿襲此說,卻將圓寂時間誤為“淳熙丙寅十二月初九日”。9其實,南宋淳熙無丙寅年號,說明和靖在元代已被神化。清初士人對元代神化和靖產生疑惑:

牟尼井距縣城西三十里曰西塘都。相傳宋慶元初大旱,諸井皆涸。僧和靖指此有泉,掘至八尺,見一巨石,眾欲止。僧聽有水聲,乃鑿得泉。至今甚旱不涸。旁有小石刻云:慶元三年(1197年)六月十八日記。按凌霄庵和靖寂化于淳熙丙午(1186年),至是已十年矣,此僧疑佛所托以濟旱,非和靖也。舊名那泥,字義甚陋,愚以井為佛所浚,故更今名。時康熙乙酉(1705年)八月三日。6

康熙方志編者對宋慶元三年石刻存疑,因此時和靖圓寂已有十年,不可能指導俗世鑿井。和靖鑿井與南朝梁禪宗初祖達摩在廣州開井故事很相像,早期佛教在嶺南傳播常有鑿井之說,7反映佛教以此來吸引民眾的注意。

宋元時期,海洋貿易成為王朝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宋代大陸移民瓊州由唐代7萬余人增至10萬人,元代移民達17萬多人。1人口增多為經濟發展與佛教傳播提供了基礎。元代諸帝對佛教的狂熱尊崇,“蓋佛之說行乎中國,而尊崇護衛,莫盛于本朝,”2又為佛教傳播提供了政策支持。元文宗登基前曾一度被貶海南,與隨從在海南建立不少佛寺,至治元年(1321年),“文宗潛邸于城南,創觀音閣。及還,戊辰(1328年)即位,賜名大興龍普明禪寺,置規運提點所,設官六員,命翰林撰記。”規運提點所是官署,官秩正四品,掌寺產及莊田經營。文宗重視該寺建造,即位當年“己巳(1329年),撥隸隆祥總管府,庚午(1330年)改為營繕都司,仍舊秩正四品,以掌營造出納錢糧之事,定置達魯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賜鈔萬錠市永業地,其規模雄麗冠于嶺海。壬申(1332年)以閩海僉憲阿刺護世來長營繕事,達魯花赤何刺護世、大使帖木兒不花、副使黃金嗣、知事勞士志、照磨張讓,愈增崇構”。3從創建到增建完成達11年之久,“不惜萬金”,“規模雄麗冠于嶺海”。因耗時耗財,還曾引發地方騷亂,至順二年(1331年)十一月,“普明寺工費浩穰,黎人不勝其擾,以故為亂。”4黎人介入佛寺建設,對佛教全面滲透海南有積極作用。元文宗還下令著名學者翰林虞集為之作記:

昔我皇考武宗皇帝撫軍朔方,朕生之三年歸繼大統,在位四年而棄群臣,仁廟臨御,傳之英皇。是時,權奸帖木迭用事,構譖離間,宗親近屬,幾無所容。海南之為地,炎霧噴毒,往鮮生還,而使朕居焉。越歷歲年有安無苦,朕于是覃思以求,豈非上天垂佑祖宗洪庥而致然歟?……創始于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六日,締構雄麗,嶺海之間郁為奇觀……因賜名曰大興龍普明禪寺。其記朕意,托諸金石,俾示悠久。5

這篇以皇帝口吻行文的記,講述了普明寺建造緣由及目的,對佛教在海南傳播意義非凡。

元代海南佛寺的發展,既有對宋代佛寺的修繕,也有新建的佛寺。時海南在行政建制上隸屬湖廣行中書省,除瓊州軍民安撫司外,其他政區基本沿襲宋制(昌化軍在南宋改為南寧軍,元代因之)。茲據正德《瓊臺志》卷27《寺觀》記載元代新建或重修佛寺如表二。從表二可知,元代海南新建佛寺24座,重修2座。若將表一“明廢”理解為元代仍存的話,則元代海南佛寺至少在30座以上。這些佛寺的地域分布較宋代也有拓展,如感恩、陵水首次出現佛寺,但仍以北部新建數量最多,且瓊山還出現了海南唯一的皇家禪林——大興龍普明禪寺。元代佛寺繼續向鄉村發展,表二的“都”“村”“鄉人”等均屬鄉村社會,那綿都的地藏超度堂為元至順間鄉人王綿老建;至順元年(1330年)秋,廵檢王民悅為之撰銘文。又如臨高塘都那羅村大海庵也由鄉人符真琚建造。6

女性出家為尼,至少自晉朝開始就在嶺南流行。7海南女性信眾及出家者也多得到家人支持,正德《瓊臺志》記載澄邁縣輯瑞庵如下:

輯瑞庵在縣南四十里王家都,元建。鄉人陳道敘為次女尼善長施田于庵,安撫使謝圖南匾名。買榔二塔在輯瑞庵前左右深田中,元鄉人陳道敘有二女,長靈照適人,次善長出家居庵。道敘為捐錢一千緡建立此塔,高五丈余,層檐七級,一座八角,一座四角,石工精巧。進士唐絹詩:西竺原為舍利天,移來瓊島尚依然……8

陳道敘與宋代儋州陳道源是否屬同一家族,尚無史料證明。陳道敘為出家次女施舍田地,斥資建二座七級浮屠。他的舉動還得到安撫使謝圖南題寫匾額;海南士紳唐絹為之作詩。地方官紳對輯瑞庵的關注,無疑會促進佛教的傳播。

元代海南人口大增,又得到皇家及地方官紳的支持,佛教信仰氣氛濃厚,也出現了本地高僧圓寂被民眾膜拜的現象,正德《瓊臺志》記載月林、無我、佛功三位高僧如下:

僧月林,元澄邁保義都人。幼颕悟,入山苦行修習,住持普明寺,文宗潛邸于瓊時,賜金楮幣甚伙,未嘗私用,悉留寺中。年五十涅槃作偈……趺坐而化。焚時,有五色舍利。

僧無我,俗姓林,名龍,元時瓊山小林人。自少出家,颕悟禪機,苦心修行,抄提資幣,不入私帑,建雷順塔、那廉橋,后之廣州光孝寺坐化。

僧佛功,俗姓陳,元時臨髙東塘人。骨相異常,悟道苦行。至元戊寅(1338年),嘗往西塘結茅隱修,每以符水濟人,有驗。至正戊子(1348年)春,所居忽云霧環擁,坐化。鄉人塑其真像,立大海庵事之。1

元代三位海南高僧與宋代和靖一樣,其活動地多在北部的澄邁、瓊山、臨高一帶,也是宋元佛寺建立最多的地方。僧月林曾任皇家普明寺住持,與元文宗有過交往;僧無我與僧月林均是年少就出家修行,也能反映佛教之普及現象。僧無我在廣州光孝寺坐化,說明海島與內陸佛教間有往來;而僧佛功以“符水濟人”,無形中會吸引更多人信佛,以致坐化后,鄉人符真琚建大海庵塑其真身,供民眾祭拜。

二、明代抑佛政策下的海南佛寺建設

明代廣東獨立設省,瓊州成為廣東省轄的一個府,下轄三州十縣,時海南文教漸興,出現了邱濬、海瑞、王弘誨等一批文人,但佛寺建設依然保持活躍態勢。明初佛教政策以洪武十四年(1381年)六月禮部要求設僧司衙門為界,前期側重于保護和提倡,后期著力整頓和限制,多次下詔歸并寺院,限制新建寺院,抑制寺院經濟。1洪武十五年詔令京師設僧錄司,掌天下僧道,各府州縣設僧綱司、僧正司、僧會司,分掌其事,佛教進入“官僚化僧伽管理”。2明初實行海禁,嚴禁私人海外貿易。3明前期海南海洋經濟受到制約,佛寺也隨之減少。

明初佛教政策很快在海南落地,僧綱司于洪武十六年在瓊州府城外天寧寺設立,有都綱、副都綱各一員,掌管全島佛教事宜。這一年萬州天寧寺設僧正司,置僧正一人。4接著是歸并寺院,瓊山天寧寺就合并不少庵堂,史料記載:

天寧寺在城北一里西廂,宋建為天南寺,元改今名。國朝洪武癸酉,僧錄司差人照例歸并原無名額庵堂作一寺,因析天明堂殿宇于今基建兩廊、普庵、六祖講堂。丁丑,指揮桑昭捐財重建二殿三門,其佛像系各處歸并,一應額扁俱教諭趙謙所書。郡邑于此習儀。永樂間,知府王修扁其門曰“海南第一禪林”。宣德間,僉事龔鐩復書其扁;正統六年,文昌鄉老韓真祐捐財重建正殿,八年,知府程瑩以湫隘,又辟地遷其構于后為觀音閣,于址重建大雄寶殿暨諸樓閣,法藏齋堂僧舍咸備。成化間,都綱普明重建二堂及外門。正德丁丑秋,善慧捐其積財,重建觀音閣及修正殿、普庵堂、四天王等宇。5

天寧寺自宋至明一直存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十年(1397年)至正德十二年(1517年),官府不斷修葺,又歸并了其他佛寺,因規模宏大而成“海南第一禪林”。正德《瓊臺志》卷27《寺觀》記載,洪武二十六年被并入天寧寺的佛寺有瓊山海口都天明堂,“有例歸并,遂遷堂宇及佛像于天寧寺”;瓊山城南、道右及城東小林都三處觀音堂“廢佛像俱遷天寧寺”。

表一和表二明確標出正德前被毀佛寺12座,這一現象說明洪武后期歸并寺院已有成效。但明前期對宋元佛寺重建或修葺在正德《瓊臺志》卷27《寺觀》中記載也在10座以上,見表三。

表三顯示,正德以前海南佛寺重建或重修,多在洪武歸并佛寺之前,一半以上均由官吏主持,顯示佛教興衰與政治的關系。正統以后,明初佛教政策已失去約束力,王朝宗教政策實踐常有階段性的變動,除嘉靖外,修建寺院一直頗為活躍。6正統時瓊州知府程瑩重修天寧寺,賜進士出身、河南道監察御史瓊山唐舟撰《重建天寧寺碑記》云:

正統八年歲在癸丑孟夏之初,瓊郡太守羅田程公瑩、節推宿遷乘公輅、知事寶圭黃公琦等暨諸僚屬咸集于天寧寺。時太守公諭于眾曰:寺之佛殿乃文昌縣善士韓真佑捐資所營,第以規模湫隘,莫稱偉觀。矧茲邦為海外重鎮,方伯連帥之所臨蒞,群黎百姓之所瞻仰,吾儕忝職斯土,可不為之一新乎?于是乃議鳩工、遷舊殿于后為觀音閣,重建大雄寶殿于其舊址……秋八月戊申厥功告成……既而昭勇將軍海南衛指揮鳳陽陳公瑛等捐資置買田地,以為常住之資……外則土官主簿符忠得、耆老何存等供其具,合其志,董其事,與夫善士馬閏通等則另列名于碑陰焉。2

瓊州知府程瑩率僚屬重修天寧寺,目的之一是便于“群黎百姓之所瞻仰”,顯然有通過佛寺傳播教化之意。捐資者除官員,還有“土官主簿符忠得、耆老何存等”,說明佛教在海南得到了不同族群的響應。海南衛指揮陳公瑛等捐資置買田,為天寧寺保持長盛不衰提供了物質基礎。

正德之前,海南一些在明初被毀的佛寺又得到重建,正德《瓊臺志》記載瓊山道右觀音堂在洪武間被歸并天寧寺,永樂間指揮楊義委、楊岱宗又募建,仍祀觀音。此時新建佛寺也零星出現,如定安觀音堂由永樂四年(1406年)典史胡敬建,成化弘治間,知縣韋全、義民張球又重修;文昌縣觀音堂為正統間知縣汪縉、民邢斌建,成化間,知縣宋經重修;該縣萬壽堂又稱萬壽寺,洪武中建于清瀾城內,為祝厘所,景泰初,千戶賈璿遷于城東;昌化觀音堂在城內,洪武八年縣丞王義建;樂會縣觀音堂為洪武間峒民王德欽改建,正德間知縣嚴祚重建。3明初“土人”“土官”和“峒民”參與佛寺建設,說明土著已深受佛教的影響。觀音堂的頻繁出現,與此時珠江三角洲的觀音信仰現象相吻合,4再次反映海島與大陸在佛教傳播上的同步。

嘉靖初,朝廷為了防倭再度申嚴海禁,海南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又因嘉靖帝崇道,佛教受到打壓。但隆慶開海后,海南又出現修建佛寺的熱潮,詳見表四所示。從表四可知,明代后期,海南修建佛寺主要分布在瓊山和萬州,有研究表明,明代禁止私創新寺,故一些新建佛寺多以庵堂等名之。1表四的佛寺無論是官員還是鄉紳民修建,多以庵堂名之,也印證了此說。庵堂規模小,分布廣,適合民眾祭拜,表四不時出現鄉人、鄉民、鄉紳等字樣也就不難理解。

明代海南普通民眾對佛教的信仰,還表現在與官府毀寺的抗爭中。正統年間,知府程瑩對宋元一直存在的瓊山彌陀堂“逐尼罷庵”,但鄉人私下進行恢復,后又遭官毀才改為社學。

彌陀堂在城東二里,原宋彌陀道場荒址。元泰定二年憲僉撒迪見茅屋住尼妙性,乃為建堂。至順三年,普明寺營繕都司達魯花赤阿刺護世同鄉老唐締重修。國朝正統間,知府程瑩逐尼罷庵,田給里戶耕納。景泰末,鄉人私招尼歸復。正德庚辰,汪

僉憲克章復毀,以堂為社學。新田又撥供府縣二學。2

程瑩毀庵與鄉人重建明顯有沖突,但官府最終毀庵改建社學。正德末,廣東督學魏校正在推行毀“淫祠”運動,寺廟改社學,田產撥歸社學,已成為一種模式。3海南官員先行一步毀寺建學,連普明寺也難逃一劫,“嘉靖五年,通判俞淵廢普明寺,修建改為社學。”4海南毀寺改社學與大陸沒有兩樣。表四顯示,嘉隆時海南佛寺建立較少,直到萬歷才出現建寺熱潮。

三、宋明海南佛教的世俗化

唐末嶺南佛教在禪宗影響下逐步世俗化,時高州刺史房千里說:“南人率不信釋氏……間有一二僧,喜擁婦食肉,但居其家,不能少解佛事。土人以女配僧,呼之為師郎。”5廣州司馬劉恂則云:“南中小郡多無緇流。每宣德音,須假作僧道陪位……崖州自來無僧家,臨事差攝宣。”6唐末官員所言嶺南不信佛,反映的恰是佛教世俗化,官府“每宣德音”也須佛僧陪伴。所謂“師郎”,又稱“火宅僧”,唐代鄭熊《番禺雜記》說,“廣中僧有室家者,謂之火宅僧。”7火宅僧與俗眾差別不大,百姓也愿將女兒許配他們,說明民間對僧俗沒有嚴格的區分。

宋代之后,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海洋貿易在王朝財政中所占比重加大,嶺南因地處沿海,商業經濟獲得大發展,僧人經商致富而娶妻的現象不斷增多。宋人莊綽記載:

廣南風俗,市井坐估,多僧人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婦女多嫁于僧……嘗有富家嫁女,大會賓客。有一北人在坐,久之,迎婿始來,喧呼王郎至矣。視之乃一僧也。客大驚駭,因為詩曰:“行盡人間四百州,只應此地最風流。夜來花燭開新燕,迎得王郎不裹頭。”如貧下之家女,年十四五即使自營嫁妝,辦而后嫁。其所喜者,父母即從而歸之,初無一錢之費也。8

廣東僧人在市井做買賣,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致富后又“例有家室”,較唐代“間有一二僧”不可同日而語。“富家”和“貧下之家”之女嫁僧,反映佛教世俗化已相當深入。元明時,海南僧人仍有娶妻現象,元末“撒廸至治、泰定間,以從潛邸及廉訪兩至瓊,最喜修造叢林。見海南僧皆有家,意甚不懌……至今習俗猶然,近日法司枷號示眾”。9可見,嶺南僧人娶妻自唐代至明初一直延續不斷。

宋代佛教世俗化的影響在地域上相當普遍,且越來越平民化,朱熹曾說:“佛氏乃為逋逃淵藪。今看何等人,不問大人小兒,官員村人商賈,男子婦人,皆得入其門。最無狀,是見婦人便與之對談”。3這一情形在嶺南的表現就僧俗角色轉換的隨意性頻繁,南宋慶元間,“聞二廣州軍,凡為僧者,豈真出家之人?蓋游手之徒,遍走二廣,夤緣州郡,求售為帖,號曰沙彌,即擅自披剃為僧,或即營求住持寺院。不數年間,常住財物,掩為己有,席卷而去,則奔走它鄉,復為齊民。”1可見,宋代嶺南民眾以出家為謀利手段,寺院已成為求取財物的場所。

宋代海南佛寺的普及與佛教世俗化肯定有關聯,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海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宋時期,瓊州和昌化成為海洋貿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2宋代趙汝適說:“海南土產,諸蕃皆有之,顧有優劣耳。箋沉等香,味清且長,瓊出諸蕃之右,雖占城、真臘亦居其次;黃蠟則迥不及三佛齊,較之三嶼抑又劣焉。其余物貨多與諸蕃同,惟檳榔、吉貝獨盛,泉商興販,大率仰此。”以泉州商人為主的海商成為此海域貨物轉運的中堅力量,不少人因此而留居海南,“閩商值風飄蕩,貲貨陷沒,多入黎地耕種。”3應該說,宋代海南佛寺多分布在北部瓊州府和東部萬安軍,與海洋移民不無關聯。至少自元代開始,佛寺已經與海洋貿易發生關聯,如樂會縣觀音廟“在縣治西南,明洪武間建,再改建北門濠側,后建縣之中街,榜曰興樂寺”,該寺又位于真武廟附近,合祀觀音、真武,“二像皆銅鑄,古甚。元末時有番舶載至港口,即不能前,舟人以筶卜之,乃知神意欲留茲土,鄉人遂舁至廟而祀之。”4宋元海南與占城來往密切,不少占城人也因此定居,萬歷《儋州志》天集《民俗志·番俗》記載:番人“本占城人,宋元間,因亂挈家駕舟而來,散泊海岸,謂之番浦。不與土人雜居。”明后期隆慶開海,僧人也參與海洋貿易,如瀕臨大海的萬州“三教庵在龍滾渡北里許,僧心圓建,知州劉秉中捐俸買船給僧載貨,以資香火,后為射利者霸去,曾光祖斷還。”5劉、曾均在崇禎間任職萬州。可見,三教庵在官方支持下從事合法的海洋貿易。

宋代佛教在海南的傳播還可能與謫宦有關,時被貶海南仕宦多有參禪論道行為,6晉國公丁謂在崖州“貶所專事浮屠因果之說”;7宰相李光居瓊曾作“生死如循環,我師佛老莊”自慰。8謫官與寺院往來頗多,蘇軾曾為瓊州開元寺題額,9還為瓊州三山庵泉題名惠通泉。10李綱謫居海南,曾造訪天寧寺,作《渡海至瓊管天寧寺詠阇提花》詩三首,元代王仕熙為萬州東山嶺佛寺作《靈照堂》詩。11謫宦的這些活動也擴大了佛教對民眾的影響。宋元海南民眾信佛還與傳說佛教有消弭災害等功能有關,正德《瓊臺志》卷27《寺觀》記載,老佛廟位于瓊山東門內大街,奉祀普庵,“姓余,名印肅,宋宜春人。六歲夢僧點心,長果悟道,庵隱南嶺,后全身入塔。”元初海口兩座普庵堂均在明初被毀,弘治間,鄉人喜獲普庵銅像,遂在原址復建其廟,故名老佛。正德十一年春,鄉紳唐胄作《老佛廟記》云:

瓊郡城東地荒窊多疫,勝國至元間,嘗廟師于水關上禳之。國初城展,廟祀屢廢,人仍災疫,弘治間尤特甚。余先君榕庵嘗建議移郡倉、開東河以鎮之。未幾,鄉老楊君祥獲師銅像于原住持者張氏之后,皆著“永鎮東關”四言,左袖折紀造鑄人氏。白諸郡,復迎廟于東分司之傍,人果大安……乃募緣買地移造于表政之通衢……廟成,楊君求余文刻碑,以永其傳。12

老佛廟自元代開始,就有禳災的傳說。明弘治間,因災疫流行,普庵又被當作抗災的救星。時普庵銅像被發現,更增加了人們重建的信念。老佛廟重建后,“人果大安”,這就將佛教與免除災疫聯系起來,對吸引民眾信佛有引導作用,對穩定社會也有好處。

明代以來,民間喪葬喜用佛事,“祭用俗禮,喪作佛事”。1所謂佛事即延僧設齋誦經,超度亡靈,這在海南鄉村社會表現較為突出:

(七月)十五日,村落廟堂作盂蘭會薦亡。或集二三百人,各潔服清齋,手爐朝拜,有佑父母者,有負冤枉者。先三日會齋壇,相率以出,沿村鄉道路隨行隨拜,念致心皈命禮。是日,回附齋場團拜,會主預架叫橋,高二三丈,袤一二十丈,橋門裝束牛頭馬面,閻羅鬼像,釋僧先執錫杖過橋,導眾拜者隨之逾橋,一步一拜,各有所呼。至齋壇,各于祀先祖處,焚疏意紙衣,畢散。2

盂蘭會是佛教重要節日,世俗稱中元節,屆時城鄉以廟堂設齋醮,焚楮衣,追薦亡者,因此而產生以此為業的市井僧。3海南鄉村盂蘭會的齋壇設各種道具,數百人結隊沿村鄉道路游行祭拜,這種壯觀的場面無疑會吸引民眾的眼光。每年“佛誕日”,又稱“浴佛節”,也少不了女性的參與,正德《瓊臺志》卷7《風俗》記載:“四月八日浮屠氏,習荊楚歲事,以五香和蜜水浴釋答太子佛,謂龍華會。善婦集尼庵飲浴水,余分檀越未至者。”與此可見大批女信眾參與的熱情。佛寺設齋壇等行為也印證了宋代以后“世俗生活成為佛教關注的重要內容”。4

明代民間信仰呈多元性、兼容性的特征,佛教為了爭取發展空間,逐漸與其他民間信仰融合,越來越世俗化,表四的崖州三昧庵供觀音、天后、馬王諸像;金粟庵祭祀金粟、如來、觀音等即是例證。萬歷《儋州志》記述當地習俗多以佛為主兼及諸神:

儋俗尚佛,相襲為佛日會,有上帝會、白衣會、天妃會、鄧天君會、羊元帥會。大村大會,小村小會,各以其類相賽,不可勝數。每會中,輪年會首一人,營辦交迎,裝飾五彩鸞輿不下數十百。神駕既迎,每至村即大饗酒席,會中之人相聚,酒食連月,豆肉生熟皆有,額甚費。會首貧則鬻產以為之,甚者鬻子,至不敢避。鄉無老壯,時時以佛為事,每村立一廟或二三廟,最為嚴整。子弟自幼但知隨父兄從事于佛,雖有明秀之資,亦格于習俗而不知有學。5

方志編者明確說,儋州所有民間信仰都以“尚佛”名義舉行。為了拜佛,每個村莊都建有寺廟,百姓不論貧富皆被裹挾其中,會首為籌款辦會甚至出賣兒女。可見,尚佛已成為大小村落民眾狂歡的重要節日。這表明佛教在海南已成為民俗一部分,并逐漸與民間諸神信仰融合。

佛教世俗化還表現在仕宦與民眾皆愿意向佛寺施田,元代陳道旭向輯瑞庵施田;元文宗對普明寺“賜鈔萬錠,市永業地”。明代向寺院捐施的人不斷增多,前文所述景泰初,文昌指揮曹英施田于萬壽堂;正統時海南衛指揮陳公瑛等向天寧寺捐資買田。表四的舉人張希堯、推官羅其倫、主簿曹紳、教諭林本佳及鄉民唐昌、肖珍以及平光祚、陳葵、蘇可誥三位庠生捐施田地。萬歷三十三年海南大地震后,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倡捐瓊山地藏宮,萬歷四十三年瓊州知府謝繼科不僅建金粟庵,而且還通過購買、劃撥、捐施等形式置辦45坵田產。6佛寺得到官府與信眾捐修、布施,是寺院與王朝整合、與當地社區整合的證明,7無疑也刺激了佛教信仰的普及。而仕宦為寺廟題寫匾額,又強化了寺廟的正統性,瓊山天寧寺匾額均出自教諭趙謙之手,永樂年間,瓊州知府王修為天寧寺山門題“海南第一禪林”額,萬歷時王弘誨作《重修天寧寺記碑》。8士人為佛寺詠詩在方志中俯拾即是,無形中對海南佛寺起到了宣傳作用。仕宦借佛教世俗化來推行教化,既可滿足民眾精神需求,又能收移風易俗之效果。

明代女性向寺廟施舍財物以女尼善慧為代表,與元代女尼善長不同。善慧自愿出家,并用“城中富貴家善女人”施舍,放債收息。正德時瓊州府學教授莊文玄為她立傳:

善慧,俗姓鐘,為海南衛隊長鐸之女,絕欲出于天性,早喪父,稍長,喜誦佛家言,即蔬食,欲求為佛家弟子。若母張與兄璲不能奪其志,聽筑室以崇奉三寶諸佛。城中富貴家善女人聞善慧名者,多來視,來則必遺金帛以資膏茗……積久,效俗人事質當,日增月益,撫其櫝貫有將朽者。一旦忽悟曰:“佛以空為教,而其說惡貪,吾積此將焉攸用?”故早歲遂能新江東祠。至正德丁丑,見城北天寧寺玄妙觀諸殿宇傾圯殊甚……召工掄材,先圓通殿、次大雄殿、次四天王殿、次普庵堂、次觀大門、次通明閣等宇,其諸佛像皆金妝雕繪而一新之。經始于是年七月,落成于明年九月,費金凡三百兩……他若飾三清五岳神像,修真武宮檐宇,舍城東比丘尼常住田及新其佛像諸事,亦可附見。1

善慧筑室崇奉三寶諸佛,得到“城中富貴家善女人”的幫助,顯示女性信眾頗多。她不僅出資修繕天寧寺諸多殿堂,還參與修繕江東祠、真武宮及三清五岳神像,與儋州尚佛民俗很相像,表明明中葉以后海南佛道界限模糊。而“舍城東比丘尼常住田”則意味著海南女尼有一定數量。從表四還可看出,萬歷中陳知州妻向萬州龍池庵施田1頃,崇禎間指揮李開永妻王氏捐資創建瓊州蓮花庵。又如安定慈華庵即為明梁莫氏、胡氏舍地所建。2不同階層的女性向佛寺捐施財產,也顯示了海南佛教的傳播具有普遍性。

佛寺是佛教傳播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佛教何時傳入海南,至今尚無定論。但唐代海南官衙所在地的州城內已有寺廟,表明佛教已在海南官宦間流行,此與佛教在嶺南內陸傳播情形一致。3佛寺由州衙所在地向鄉村擴散則在宋代,且寺廟修建者涉及了各色人員,元代海南借皇帝南下的緣故,大興土木,建立了稱雄于嶺南的皇家寺廟,由此吸引了大量信眾。明代隨著王朝佛教政策調整,佛寺在海南的建設雖有波折,但總趨勢是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在仕宦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了遍布城鄉的佛寺,另一方面圍繞佛寺開展的社會活動已成為民俗文化組成部分,鄉村社會各種宗教活動多被冠以佛教名義開展。宋代以來,海南佛教持續發展與海洋開發不無關系,王朝注重海上貿易,引發了閩粵大陸人口因海洋貿易而定居海南不斷增多,再加上唐宋貶謫官員在海南與佛寺往來互動,海南佛寺在宋元、元明鼎革之后屢廢屢興,但總體卻呈持續發展勢頭。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廣東內陸地區的傳播與發展差不多也是這個路子。4佛教在傳播過程中的世俗化是官紳民共同合作的結果,海南佛寺建設說明,海島與內陸開發并行,佛教在海南世俗化的過程也表明了王朝對佛教傳播的干預導向,反映了宋代以來在漢蕃海商互聯互通的時勢下,我國對海洋開發的愈益重視。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欧美啪啪精品| AV色爱天堂网|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小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网站|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黄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一区|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97se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自在线播放|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色亚洲成人|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流白浆视频| 就去色综合| 日韩专区欧美|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婷婷六月|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伊人色婷婷| 欧美激情福利| 九色综合视频网|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区第一页|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538国产在线|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热99精品视频|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