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衛國
經濟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技工教育整體利好的發展環境,對身處首都北京的技工院校在如何服務首都城市功能戰略定位、服務首都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要、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方面明確提出了方向指引和機遇挑戰,服從服務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是北京技工院校開展工作的依據和底線。
一、學校概況
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創建于2002年1月,是由三所均有50年以上辦學歷史的國家級高級技工學校合并組建而成,由市國資委所屬北京京城機電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主辦,業務隸屬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是市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2002年成為全國首批13所技師學院之一,也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重點技工院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教職工500余人,擁有以學校專業教師命名的加工中心、烹飪、服裝、鉗工四個北京市首席技師工作室,包括2個重點資助的工作室。常設28個主體專業,48個專門化方向,具有中級工、高級工、預備技師和技師四個學制培養層次,年均培養畢業生2000余人,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2016年學院培養輸送畢業生共計2581人,其中高級工以上畢業生1119人,2016年學院共計有260人次的學生參加了市級、國家級、世界級各級各類技能競賽,有126名學生151人次的學生獲獎,其中包括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移動機器人第一名、時裝技術項目前兩名、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動畫片制作二等獎和全國職業院校信息技術技能大賽中職組計算機平面設計一等獎。學生的就業單位主要包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北京飯店、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釣魚臺國賓館、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妙音動漫設計有限公司、北京紅都集團公司、玫瑰坊時裝定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業單位。學校在辦好學制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型的社會服務工作,其中年社會培訓規模目前已達30000余人次。
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技工教育辦學方針,堅持高端引領、校企合作、多元辦學、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逐步建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全國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實驗學校、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43屆、44屆)、移動機器人項目(44屆)、烹飪(西餐,44屆)項目中國集訓基地、全國技工院校一體化師資培訓基地、北京市公共實訓基地、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等。
二、地處首都北京面臨的發展環境
2014年2月,習總書記在視察北京時發表講話,對北京作為首都所承載的核心功能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今后一段時期內,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梳非控人,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突出矛盾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首要任務。從疏解對象來說,重點并優先疏解一般性產業特別是高消耗產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區域性專業市場等部分第三產業,和部分教育、醫療、培訓機構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部分行政性服務機構、事業性服務機構和企業總部等四類非首都功能。
2015年,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年版)》,明確北京市不再擴大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規模、不再新設立中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和建設面積。北京市《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京政發【2015】57號)中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中職教育在校生規模保持在6萬人左右,全市中職學校數量調整到60所左右。相當于現有116所中職學校的數量減少48%,現有在校生16.71萬人減少64%。從北京市高中階段招生情況看,生源數量持續下降,總數已從2010年的136594人下降到2016年的66040人,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到2016年僅為1.2人。同時從生均撥款的角度進一步控制限制非京籍生源規模,技工教育的發展規模和生存發展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與此同時首都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也將圍繞疏解非首都功能,向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轉變,未來將圍繞交通、能源、環保、汽車、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商貿流通、航旅、金融和新興服務等十大產業板塊,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機器人、增材制造、金融、設計咨詢、人力資源服務、現代物流、會展經濟、旅游服務、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15個產業,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勢在必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也必將帶來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尤其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將成為實現這一轉變的有力支撐。
2016年,人社部印發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為技工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管理規范、質量提升、特色鮮明、環境優化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了技工院校在加大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動集團化辦學、堅持多元辦學、強化內涵發展,不斷激發技工院校辦學新活力的任務和要求。
三、學校的對策與具體做法
1.優化專業結構,增強內生動力
(1)學院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社會認可度、專業可持續發展、基礎條件、辦學歷史與特色等多方面進行多維度綜合考量,對現有專業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評估,撤銷了機械裝配、光伏應用技術、模具制造、美容美發等8個學制培養專業,不再開展學制教育,但對美容美發等有短期社會培訓需求的專業重點向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和職業體驗轉型。
(2)圍繞北京打造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諧宜居之都的城市定位,新開發了演藝設備安裝與調試、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陶瓷美術、珠寶首飾鑒定與營銷(設計與制作)、數字出版、服裝設計與制作京繡方向等新專業,重點在文化傳承、技藝傳承方面挖掘專業潛力。同時要求新開發專業務必做到按需開辦、與需求企業開展訂單培養,同時按照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技術開發路徑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切實保證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目前學校的文化創意、現代服務等三產類專業的數量已占學校專業數量的65%,機械加工類專業也面向航空航天類等高端制造類企業進行升級改造。
(3)按照文化藝術類專業群、現代服務類專業群、智能制造類專業群進行專業布局,形成三大類專業集群。其中服裝設計與制作專業、烹飪專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又作為各專業群的品牌專業,充分發揮其在世界技能大賽的集訓選拔、與優質企業院校合作開展學生培養、非遺文化傳承、社會培訓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
(4)提升專業培養層次。一方面是申報服裝設計與制作學制技師培養專業,使學校的學制技師培養專業達到3個,至此,學校預備技師層次及以上專業達到11個。另一方面是積極開拓合作辦學,與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開放大學等院校開展預備技師以上培養層次的學歷、技能聯合培養,學生在取得技工院校的畢業證書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同時,取得合作院校的大專學歷,目前又再積極開展技師層次對應的大學本科學歷培養。同時與中央美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師資、課程、教學方面的合作,發揮各自育人優勢取長補短。
2.轉型發展,服務社會
在做好學歷教育的同時,加快推進社會培訓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工作,開展各類社會培訓及社會服務工作。
一是發揮專業優勢資源開展各級各類技能培訓。2016年全年培訓35000人次,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培訓近1100人。培訓類別涵蓋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社區居民培訓、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培訓、中學生社會實踐培訓、賽前選手集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各類賽事的賽務員、裁判員、考評員以及督導員的培訓等,尤其是不斷開拓面向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培訓、社會實踐活動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技師研修等高端技能培訓,烹飪專業的技能培訓進入了中南海,服裝專業開展了面向新疆和田地區的對口援疆培訓。
二是承辦國家、北京市、行業企業的各類技能競賽。包括第七屆全國數控大賽數控車、銑、加工中心操作工(四軸、五軸)、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5個工種決賽;北京市第四屆職業技能大賽數控車、銑、加工中心操作工3個工種決賽、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中央空調系統操作工決賽、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CAD機械設計、信息網絡布線、移動機器人和烹飪(西餐)5個賽項的北京市選拔賽以及移動機器人賽項的全國選拔賽等。2016年學院成為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移動機器人、烹飪(西餐)三個項目的國家集訓基地。通過各類大賽的參賽、承辦與集訓,積累了辦賽集訓的經驗,掌握了技術和評價標準,提供了人才評價鑒定服務,完善了技能人才的培養標準,提升了專業的影響力。
三是依托加工中心操作工(多軸)和服裝定制工兩個重點資助的首席技師工作室和鉗工、烹飪北京市首席技師工作室,開展社會培訓、技藝傳承、導師帶徒等工作,與中航國際技術研發中心、中國全聚德有限公司、巴威公司等合作,參與解決企業的技術工藝、首件制作、菜品研發等技術難題,如與中航工業開展飛機起落架技術攻關等。學院與京城控股公司等所屬單位還共同成立了“北京智能機電創新中心”,開展新產品的工藝攻關和首件試制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精品化
根據首都功能定位、產業升級轉移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需要加快主動調整專業,實現專業的撤、調、轉、增。以爭創國家級示范性技師學院為載體,持續加強內涵建設。與規模品質企業開展全方位全過程合作,總結梳理世界技能大賽的集訓經驗和評價標準,高端引領,提升人才培養層次和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2.集團化
積極服務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河北、天津等職業院校優勢互補組建技工教育集團,找準各自的優勢和短板,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取長補短。
3.社會化
依托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深化建設項目和北京市公共實訓基地、北京市首席技能工作室,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面向社會、企業開展各級各類技能人才培訓和面向中小學、街道社區的技能服務,重點是擴大技師、高級技師高技能人才培訓規模。
4.國際化
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對接世界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在專業建設、人才聯合培養、技能輸出培訓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