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徐雪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需求急劇上升,但是高職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面對這種現狀,加強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是解決眼前人才緊缺問題的最佳途徑。本文根據產教融合的理念,提出高職院校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調整對學生的培養教案,使之更能適應社會需要以及企業的發展,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基礎,同時也培養出了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 問題 途徑
企業規模的擴大,促使其對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僅僅增加普通勞動力很難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需要的是多功能的復合型人才。所謂復合型人才,就是既懂管理又有技術,這樣才能給企業發展帶來動力,助企業提升綜合實力。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高職校的教學也必須同時進行改進,如果延續傳統的教學教案來執教,學生畢業后無法完全適應社會,不能適應社會就面臨畢業失業的風險,失去了高職校培養的意義。
一、高職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高職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與企業的實際需要存在差距
高職教育在學校一般只是進行理論課程的教學,或者簡單的實際練習,但這只能停留在理論和不入流的練習模擬上,無法適應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精密的生產設備操作需要。這種類型的學生畢業后給企業帶來的效益非常低,無形中又增加了企業的投入,降低了企業經濟效益。因此創新教學模式適應社會需要是當前高職校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適合社會需要,縮短學生與崗位工人之間的能力差距。
2.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校企合作的模式在當前還沒有形成,現在只是很小一部分的學校和企業有合作關系,一般是企業給學生提供一個車間生產實習的機會,學校給企業提供一批即將畢業的學生,這樣在學生畢業的時候就能夠選擇是否留在企業,如果留在企業能夠給企業直接創造價值,如果選擇另找工作,則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經驗直接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3.社會大環境的缺失
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業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培養人才在他們看來似乎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這種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導致整個社會都缺乏人才培養的觀念,這樣的大環境不利于企業主動與培養人才的高職校進行合作。
二、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的路徑
1.高職校主動與企業用人單位進行深入溝通
從營銷學的角度了解用人單位的真正需求。用人單位是高職校的“顧客”,如何滿足顧客的需要是營銷活動永恒的話題。它并不限于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還包括很多方面。如能否利用高職校知識培養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某些培養課程;能否考慮為合作企業界的人士提供學歷教育的服務,或者讓同時具有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的高職校教師為企業做咨詢等等。
2.校企實現人力資源的共享
校企雙方根據工作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將高職校教師安排到企業從事某項具體的工作或項目,將企業技術人員安排到高職校從事學生專業技能課程的講授工作。這樣一方面為高職校培養“雙師型”人才提供平臺,另一方面可填補企業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
3.建立“校中廠”“廠中校”運行機制
(1)建立“校中廠”運行機制。“校中廠”運行機制建立之后,學生實踐的機會將會大大增加,各專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進度,適時安排學生進入“校中廠”進行實習,而教師也需要陪同學生,在“校中廠”內進行實踐。“校中廠”應該真實地模擬企業生產場地,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技術,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而且在這樣真實的場地進行實踐之后,學生就有了實踐經驗,畢業后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這是學校和企業都期待看到的結果。但是由于高職校學生眾多,而“校中廠”實踐的崗位有限,這就需要制定專門的實習流程(如圖1所示)和規章制度,從而保證每位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
(2)建立“廠中校”運行機制。立“廠中校”運行機制之前,需要確定“廠中校”的人員構成。由于是“廠中校”,所以需要由學校教師與企業成員共同參與。圖2是“廠中校”人員組織構架。
在“廠中校”運行模式下,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成為了學生的兼職教師,能夠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實踐技術指導,加上院校教師的理論指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加。而且隨著學生技術能力的逐漸成熟,企業也會隨之受益,真正實現了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4.實施“全真”人才培養模式
實施“全真”人才培養模式,要求企業安排專人對學生進行手把手教學,讓學生真正走進企業內部,運用企業生產設備與技術,為企業的生產貢獻力量。當然,在此之前,學生必須充分了解企業,熟悉企業相關的工作流程與工藝,從而貼近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有助于學生生產技能的提升。“全真”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企業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五個合一”的教學目標,如圖3所示。
三、小結
我國當前社會發展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來提高社會生產力,這樣才能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實施產教融合是一個能夠雙向促進的有益活動,既能夠促進高職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又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為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劍,宋建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2]杜旭東.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徑的探討與實踐[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5(2).
[3]吳祝平.從校企合作走向產教融合:高職院校不可葉公好龍[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
[4]周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3).
[5]陳錦琪,張梅,高宏.亮點五:創立校企合作模式 實現產教融合辦學目標[J].中國培訓,2015(19).
(作者單位:鎮江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