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要:文章選取安徽省皖北地區六市2006年到2014年相關經濟、科技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數學模型對皖北地區的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與城鎮化、工業化與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四個重要的二維關系的融合度進行實證分析,綜合評價“四化”彼此之間相互支撐和互動發展關系。同時,文章還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四化”整體協調關系進行分析,以期對皖北地區“四化”協調發展有更客觀的認識,為皖北地區制定“四化”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皖北地區;四化協調發展;融合;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061.5;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4-0101-008
加快皖北地區發展,既是落實振興皖北戰略,又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既是加快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工作。通過近幾年加快皖北振興戰略的實施,皖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四化”)的協調發展已進入了新階段。實現皖北地區“四化”協調發展和融合發展,需要對皖北“四化”協調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規律,同樣也需要對皖北地區多年發展情況的回顧總結。本文收集和整理了皖北地區六市(包括亳州、阜陽、宿州、淮北、淮南、蚌埠市)自2006年到2014年經濟、科技等相關數據,對皖北地區的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與城鎮化、工業化與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四個重要的二維關系融合,以及“四化”整體協調關系進行評價和數學模型分析,以期對皖北地區“四化”協調發展有更客觀的認識。
一、皖北地區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評測
(一)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評測指標確立
根據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將工業化細分為工業規模、工業效益、科技含量、資源環境、人力資源五個方向,將農業現代化劃分為農業規模、農業效益、農業投入、資源環境、農村發展五個維度。
在上述的分類中選取初始指標,使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在每個維度篩選出1至2個核心指標,并形成相關權重。具體見表1。
(二)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關系分析
1.數據搜集和標準化
根據構建的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測度指標體系,以安徽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皖北六個地級市的統計公報等原始數據來源,收集整理得出皖北六市2006—2014年相關數據,并進行標準化處理,相關公式如下:
其中,zi為數據標準值,xi為數據原始值,xmax為原始數據的最大值,xmin為原始數據的最小值。[1]
表2為2006—2014年皖北地區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指標原始數據,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見表3。根據表3標準化數據和表1所示的各權重計算得出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2],結果見表4。
2.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狀況分析
(1)農業現代化增長領先于工業化增長。從表4中可以看出,皖北地區2006—2014年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呈穩步上升趨勢,工業化指數從10.23上升到94.84,增長8.27倍;農業現代化指數從4.78上升到89.56,增長17.7倍。
(2)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薄弱之處明顯。表2的數據顯示,在工業化方面,高新技術產值比重、萬元GDP能耗、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增長不明顯。農業現代化指標中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節水灌溉面積比重增加、人均糧食占有量增長不顯著。[3]
3.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關系評測
在近10年的皖北地區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回歸分析法評測二者的互動關系。其回歸模型如下:
Yind= a1Xcul+b1
Ycul= a2Xind+b2
將表4中的皖北地區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進行簡單線性回歸,計算結果如表5。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皖北地區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兩者呈現著不可分割與相互支撐的關系。新型工業化綜合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可以引起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增加0.98個百分點,而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新型工業化綜合指數增加約0.94個百分點。因而,可以得出新型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能力稍大于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的支撐[4],將回歸分析結果帶入上面公式,得到二者實際的方程為:
Yind=0.947Xcul+7.53
Ycul=0.984Xind-4.387
為進一步評測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系統內部的各要素指標對彼此的支撐作用,分別選取新型工業化“有R﹠D大中型工業企業比重”、“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高新技術產值比重”和農業現代化的“人均糧食占有量”、“農村恩格爾系數”相關指標對綜合指數再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和表7。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農業現代化指標中人均糧食占有量與農村恩格爾系數兩個指標被保留。人均糧食占有量上升0.344個百分點,或農村恩格爾系數降低8.76個百分點,都能夠使新型工業化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因此,農業現代化“人均糧食占有量”與“農村恩格爾系數”兩個指標,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互動發展的關鍵因素。[5]
(2)反映新型工業化指標中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有R&D大中型工業企業比重”和“高新技術產值比重”四個指標被保留。從表7中可見,有R&D大中型工業企業比重每增加5.15個百分點,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每增加10.8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每增加6.1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值比重每增加6.2個百分點,都能夠導致農業現代化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因此,上述反映新型工業化的四個指標都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互動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