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亮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合肥 230053)
摘 要: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于我國特殊國情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繼承與發展。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的基本內容: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前提條件;人民權利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根本要求;實現共同富裕,反對兩極分化。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對于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當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060-02
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是立足于我國特殊國情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繼承與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準確把握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的科學內涵,并從中獲得啟示,對于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的科學內涵
(一)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前提條件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人民受到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苦不堪言,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是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毛澤東對中國的國情有深刻的了解,從青年時代就認識到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廣大人民才能過上好日子。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下,經過浴血奮戰和艱苦奮斗,“我們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在戰勝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后,經過人民解放戰爭,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1]。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人民,根據社會形勢的發展需要,在1953年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48,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通過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毛澤東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二)人民權利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根本要求
權利公平是衡量一個社會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標。權利公平要求社會所有成員有均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機會,保證所有成員起點公平,不因社會成員的性別、身份、出身、地位、職業、財產、民族等的不同而享有的權利不同。
長期以來,黨中央和毛澤東非常重視對人民民主權利的維護。1931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41年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1954年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都明確規定了人民享有的基本民主權利。
(三)實現共同富裕,反對兩極分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中每個家庭的土地和勞動力存在差別,毛澤東擔心農村中會出現舊社會兩極分化的現象。他指出:“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一天一天地在發展,新富農已經到處出現,許多富裕中農力求把自己變為富農。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3]187毛澤東認為走合作化道路,可以避免農村中的兩極分化現象。他指出“這個問題,只有在新的基礎之上才能獲得解決。這就是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逐步地實現對于手工業、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于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3]187毛澤東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公平的最終目標。他指出“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窮的要富裕,所有農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大大地超過現在的富裕農民。”[3]197毛澤東還認識到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奮斗目標。他指出:“要有幾十年時間,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將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起來。”[4]775
二、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啟示
全面把握和深刻領會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的精神實質,為我們當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啟示。
(一)必須深刻把握公平的科學含義
不能把公平等同于平均主義,平均主義強調的是完全均等。公平不是無差別,而是要差距合理。公平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一味強調公平,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無視人們之間的差別,人為消滅人們之間存在的差別,是辦不到的。公平就是要正確處理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多從社會發展水平、從社會大局、從全體人民的角度看待和處理這個問題”[5],既要有差別,又要將差別控制在一定的可控范圍之內。
(二)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實現社會公平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公平問題的出現是生產力不發達的結果,公平問題的最終解決只能靠大力發展生產力。習近平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不同發展水平上,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思想認識的人,不同階層的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識和訴求也會不同。”[5]就目前我國而言,雖然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6]624-625。我們必須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努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物質基礎。”[5]
(三)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
從理論上講,毛澤東對公平與效率同樣關注,認為應該兼顧公平與效率。但在實踐當中,毛澤東更加關注公平,強調以公平來促進效率。分配上選擇了大體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原則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造成長期效率較低的局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盡量做到公平與效率的協調統一,忽視公平或者效率都是不可取的。過度強調公平,會導致平均主義;過度強調效率,會導致兩極分化。公平與效率是辯證統一關系,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公平與效率的側重點不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6]642。這是我們黨對公平效率關系的最新概括,符合當前階段中國的國情。毛澤東的公平效率思想,對我們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有長遠的借鑒意義。
三、評價
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公平觀,曾經對中國社會和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公平觀中有很多值得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毛澤東第一次系統論述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公平觀的基本內容,也是后來的鄧小平社會主義公平觀的理論源頭。
毛澤東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公平社會,并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毛澤東確實建立起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公平社會,廣大人民當家做主,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人民群眾獲得了超強的公平感。在他的領導下,人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主人翁地位不斷增強,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毛澤東的公平理論與實踐,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公平社會的建設進程。
當然,毛澤東社會主義公平觀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在社會主義建設速度上急于求成,違反了客觀經濟規律,結果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困難;在公平與效率關系問題上,長期實行近似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沒有帶來持續高效率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重視不夠。這些不足之處,為后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實踐提供了重要借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3-12-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htm.
[2]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3]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EB/OL].(2013-12-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12/31/c_118787463_2.htm.
[6]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