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梅+褚佳曦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摘 要:毛澤東民生思想的思想來源是以中國古代傳統民本思想作為根基,對中國傳統民生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批判的汲取消化。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的過程中,憑借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的基本原理,從而在群眾觀思想引領下,總結孫中山的民生觀借鑒其經驗,在中國民生建設具體實踐過程的基礎上,漸漸成長和建立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民生思想。
關鍵詞:毛澤東;民生思想;思想來源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7-0062-02
由于毛澤東從年幼時期所學習的是儒家經典文化教育,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貫穿其整個幼年階段。記錄跨越了堯舜禹到商周的《尚書》中的《五子之歌》體現了中國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唯邦本,本固邦寧”的命題。并認定國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是否安居樂業,國家是否穩定團結,是百姓能否安居的根基。在《春秋·左氏傳》中有講“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敘述。到孔子的“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中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失民心者失天下”[1];直到后期譚嗣同在《仁學》中闡述“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的民本傳統思想,使得民眾的地位提高到了史無前例的位置。中國傳統的民本文化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時期各朝各代的君王治國理政,安國興邦、勤政為民的政治理念。
荀子將早期思想家的傳統民生思想理論傳承并發揚。《荀子·王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認為國家的君王與百姓就應該是船與水的關系。《管子·牧民》中提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2]管仲認為國家政權的興衰廢立歸結于人心所向。《呂氏春秋》中提出“主之本在于宗廟,宗廟之本在于民”[3]的觀點。唐太宗李世民《君道第一》中闡明,“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4]的論斷。明末清初階段,君主專制制度受到以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家的猛烈抨擊并指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事而經營者,為天下也。”[5]闡述國家君王是國家的次要部分,黎民則是國家的主要部分。
一、中國傳統民生思想:毛澤東民生思想的文化來源
毛澤東思想受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其民生思想的形成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并從中國傳統文化汲取豐厚的理論資源在此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民生理論學說。在毛澤東的讀書筆記《講堂錄》中曾記載過“實意做事,真心求學”“古者為學,重在行事”。毛澤東站在廣大勞苦百姓的政治立場上借鑒了其中“以人為本”“有教無類”等思想,對中國古代傳統民本思想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始了批判性轉化。使其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創造性的超越變成現實,同時也傳承了傳統民本思想中優秀理論成果,并使其綻放出當時年代所特有的光輝。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盡管在相當的程度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的長治久安,緩沖了社會的各階層之間的抵觸。但是也并沒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只是存身于維持其王朝政權的自我統治,也就沒辦法逃出被歷史滾滾的車輪碾壓的宿命。中國傳統教育貫穿毛澤東幼年時期,扎根比較深的兩種思想為儒家文化和農民的“平均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毛澤東民生思想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的群眾史觀對毛澤東民生思想的形成與成熟起到了指導引領作用。為毛澤東民生思想提供了方法論及政治前提。民生問題不但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唯物史觀所眷注的關鍵。唯物史觀對實際存在的關切,終極目的則是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改善并實現民生為目的。
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想要生活,首先需要穿衣、吃飯、住房以及其他一些必須,所以人類的第一次活動便是去勞作去饜足這些生活必須。”馬克思著重強調了解決民生問題首先就是解決生活資料的生產。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生存問題一直是人類千百年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著名的剩余價值理論,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勞苦大眾赤裸裸的剝削的罪惡面目被揭破,其本質則是對無產階級人民利益的維護。恩格斯非常重視人民的利益,并于《馬恩全集第十八卷》里的《論住宅問題》闡述:“每一種既定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表現為利益。”[6]《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精準論述:“分配和私有制是對等的表現方法,面對相同事件,一個針對活動的本身而論,其余一個是針對活動的產物而論”[7],又說“憑著分工的形成與變化,與之伴隨著的是有了一個人的利益或一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相互往來的單個人的合營間的利益紛爭;并且這個合營利益不為單純的作為一種‘普通的對象出現在理念之中,而是開始就被作為相互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彼此依靠聯系存在于現實生活之中。”私人利益與合營利益二者無法分開,都是由個人構成,個人利益能否達成是共同利益成為現實的前提要素。所以民生問題就是人民大眾的利益訴求也是馬克思表述的“合營利益”。
如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解決兒童教育問題,在《共產黨宣言》中被著重提出。在革命征戰早期,發展經濟改變民生就已被毛澤東所提出。“社會主義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和生產關系的目的是為了使生產力解除束縛。”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文章里所闡述的:“我們的革命使命也已經過由解除生產力的束縛變成如何在新的生產關系中維護和推進生產力的發展。”[8]國家的平等與自由,其前提條件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其基礎為大力發展生產力;其終極目標為實現人的自由與發展;將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其主體和依托力量。毛澤東在普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聯系我國當時民情傳承和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注民生建設的思想,以致最后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民生理念。
三、中國近代民生思想:毛澤東民生思想的直接借鑒
中國在鴉片戰爭前,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奴役著廣大人民群眾。即使是歷朝鼎盛世時期的君王所施行的“仁政”,其實質也是為了維護自身的階級來安撫民心。所以“民貴君輕”的理念存在于封建社會中不過是廣大百姓的一個美好愿景。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當時西方文化推崇的人權、自由、民主等思想涌入,深得民心。百姓不受統治階級壓迫,女人不受男人壓迫,有完全的自主權利,工人勞動者不受資本家的虐待,在新文化運動中被理解成民主。民主一詞被賦予平民色彩,人民群眾的力量不容小覷,平民運動的巨大價值被具有初級共產主義思維的文化群體所重視。在毛澤東的青年時期,閱讀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思想著作,使其對民主主義、烏托邦和舊式的自由主義產生了憧憬。
孫中山提出的統稱為三民主義具體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解決民生問題是三民主義的根本,三民主義的宗旨皆歸于民生主義。具有局限性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只是拘泥于老百姓的生計。20世紀初期被孫文注入了新的意義,上升到了民生主義這一史無前例的位置。如何攻克百姓的土地問題、闡明民生思想、控制資源改善實體經濟是民生主義的集中體現。“大家面臨要攻克的民生難題,并非要解決安寧難題,也不是解決奢靡的難題,只是解決眼下必要的難題。這個必要難題,便是要國人都是豐衣足食。”[9]與三民主義相對應的“十六字綱領”是孫中山在創立同盟會時所提出的。民族主義即推翻封建統治;民權主義即創建資本主義國家;民生主義即解決土地問題。
為適應20世紀初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問題的解決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被孫中山聯系起來。毛澤東尊敬地稱孫中山為革命的先行者,也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實現三民主義并把民族主義與人民生活作為黨奮斗的目標。毛澤東總結前人的失敗與成功經驗教訓,辯證地分析中國民主革命,這些都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毛澤東傳承了孫中山所提出的注重區域間協調、注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協調、注重貧富差距間協調等民生理念。
當時的其他革命先烈也表達了對民生問題的關心,李大釗和瞿秋白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現在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關注上。李大釗在五四運動前夕,認識到若是全體國民解放,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農民的解放是前提。并動員年輕人投入到鄉村去,體會民情,呼吁農民創建民主政治。他以為國內反帝反封建的主要軍事力量就是農民,國民主要經濟是農業,若要保證廣大農戶切身利益,徹底化解土地難題,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創建農民協會。瞿秋白認為國內受封建帝國主義欺凌剝削最重的人就是農民階級,其革命意識濃烈,其中的貧下中農才是最為透徹的無產階級革命分子。毛澤東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發展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10]
因此,毛澤東早已總結出近代民生思想在我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積極意義,并認為唯物史觀中關于百姓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因素的啟蒙思想為反映社會真實的民生觀,辯證地剖析,去粗取精,為今后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方飛.譯注孟子[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經濟學院管子經濟思想研究組.《管子》經濟篇文注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
[3]呂氏春秋[M].高誘,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吳兢.貞觀政要[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5]李偉.明夷待訪錄譯著[M].長沙:岳麓書社,2008.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孫中山.三民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