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毅
摘 要:青少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并采取一定措施預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健康成長,從而維護社會穩定。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原因;預防
青少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犯罪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未來長遠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也存在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原因。該如何有效的預防、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產生原因
(一)主觀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主觀原因是青少年的“個人原因”,青少年個人素質決定其是否參與違法犯罪活動的關鍵。由于少部分青少年自身素質較低,自控能力差。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好逸惡勞、無事生非、游手好閑的不良品行和嗜好,自身性格孤僻,心理障礙,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嚴得不到應有的滿足,加上法制意識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響,極容易落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二)客觀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教室”。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的根源,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自身的不良行為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二是父母對子女的信心喪失,放任自由,隨波逐流;三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子女管理會更加困難;四是父母離異后,孩子疏于看管,使其過早流入社會;五是父母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不會教育,不夠耐心。
2、學校原因。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第二“搖籃”。學校教育方法出現問題是導致部分青少年流向社會、落入犯罪深淵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學校盲目追求“升學率”,把應試教育放在第一位。 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受到褒獎和青睞,學習差的學生則受到歧視和排擠,結果無形中就形成巨大反差,造成的局面就是成績差的學生自暴自棄輟學后流入社會,極易受到社會的不良因素誘惑,以至于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教育處分過于草率,缺乏處分后的繼續教育引導。對違犯校規校紀的學生進行處分,是教育、挽救學生的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起到教育警示作用,也會使受處分的學生產生悲觀、消極情緒,從此自暴自棄,在歪道上越走越遠,落入犯罪的深淵。
3、社會原因。青少年受到的不良影響其中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視。青少年受到的社會影響包括有對低俗文化的影響;受到社會腐朽思想的侵蝕;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不良分子教唆;不健康娛樂場所的誘惑等等。
二、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對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種當今社會犯罪組成的一部分。在充分考慮青少年犯罪特征及成因的基礎上,對待青少年犯罪,要以教育、感化、挽救為主、懲戒為輔。《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以法律的形成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特定環境,針對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作出規范性的詮釋。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犯罪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也對未成年的刑事責任年齡作出規定。只有針對性地開展綜合治理工作,努力消除青少年犯罪產生的條件,通過扎實有效的社會幫教工作,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從根本上讓他們遠離違法犯罪,早日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人。
(一)從內因解決問題
加強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時間最長的老師。因此,家長應切實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和撫育義務。從小就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習慣,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和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從小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帶動、影響他們。
(二)從外因制定對策
1、加強學校教育。學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決定性環節,是銜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橋梁。學校應堅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端正辦學思想,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根據實際情況,聘請轄區民警擔任法制輔助員,定期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
2、加強社會預防措施。凈化社會環境,強調綜合治理,使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日常化、體系化。以一種積極的、疏導性保護性措施最大限度地滿足青少年的學習、就業、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的需要。具體地說,青少年正處于學習的最佳年齡,我們要切實加強基礎教育,普及十二年制義務教育,降低學生較早流入社會的比例,讓所有的青少年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促使他們豐富知識,提高思想,加強品德修養。
3、政法機關要充分發揮打擊犯罪、預防犯罪和矯治犯罪的職能作用。防治對策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未成年人本身。未成年人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加強自身品德修養。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就是說在未成年人犯罪上,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缺陷是其犯罪的決定性因素,而客觀因素只是其犯罪的誘發因素。
三、結語
總之,青少年犯罪預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社會各部門都應積極參與,并根據轉型時期的社會實際,新舊制度的沖突以及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融合,不斷探索和研究青少年犯罪預防的新思路、新辦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吳鵬森.犯罪社會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1.
[2]張遠煌,吳宗憲,等.犯罪學專題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8.
[3]康樹華.青少年犯罪與治理[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