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艷
摘 要:隨著網絡傳媒發展快速化、先進化、多樣化,電視早已經由舊年代的奢侈傳播方式變成了現在家家戶戶必備的娛樂方式,在這樣龐大的收視群體中,電視娛樂節目顯然已經成為百姓茶余飯后的“必備甜品”。那么如何能給觀眾帶來富含營養的文化盛宴,怎么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了激烈競爭下不斷擴大傳統媒體的地盤,讓電視娛樂節目始終站在潮流的制高點,這是我下面這篇文章主要想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電視娛樂節目;創新;不從眾;不脫俗
一、電視娛樂節目存在的問題
電視收視率是每個電視臺的一項效果反饋的重要指標,這項數據似乎成為電視行業業績的重要依據,因此,個別電視臺為了吸進觀眾的視線、博取眼球,急功近利,為了效果忽視電視媒體本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甚至存在眾多繁榮高速發展背后的泡沫和虛假等問題。
(一)電視節目缺乏創新,跟風抄襲現象嚴重
每次打開電視節目,我都有種看到一個頻道的感覺,每個臺的電視節目似乎都相似,節目內容和環節設置上大同小異,節目形式也及其雷同,這樣的節目會給觀眾帶來一種缺乏新意的視覺疲勞。例如當一個頻道的脫口秀節目、相親節目、真人秀節目、K歌節目等等收視好時,其他各頻道紛紛效仿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來“創作”,也就造成了當前缺乏創新、缺乏內涵、缺乏自我特點節目的出現。不僅是對國內個別節目的相互抄襲,還有個別將國外節目復制粘貼到國內市場,因為國內外文化背景不同,節目的尺度不盡相同,生搬硬套,國外的節目未必適應本土發展。
(二)娛樂節目內容缺乏內涵,呈現出低俗化
個別電視娛樂節目低級趣味,內容膚淺,格調庸俗已然成為當前娛樂節目一大詬病,例如前段時間網上炒的很火的一句話“寧愿坐在馬寶車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這句話是來自一個相親類節目中,這種對物質生活過度貪戀的價值觀,對功成名就的過分看重的人生觀以及為了高曝光率而不擇手段的方式,都對社會價值體系的構建造成沖突,也不利于我們媒體傳播真、善、美的健康價值觀,可能造成社會群體特別是青少年的價值觀扭曲。這類節目在創作和審核過程中是否應該禁止呢?
(三)缺乏社會責任感,沒有承擔好精神文化傳承的載體
媒體是一個公眾的平臺,每一名電視媒體的從業者,都應該肩負社會責任。每一名從業者的身體力行、言行舉止都代表著電視人的形象和內涵。另外,媒體人創作的節目也是中國精神文明的重要傳承方式,當前存在一些節目功利化太強,節目中忽視社會經省文明建設。結果好多娛樂節目被收視率、廣告費、一位迎合觀眾,導致一些粗制濫造、缺乏審美標準、缺少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等節目出現。
二、電視娛樂節目要回歸理性,不從眾、不從俗
(一)優質節目作品需要從業者具有較強的制作力
制作力不管在任何領域,只要觸及創意的行業和從業者,都應該將它列為不可或缺的要件,特別對于從事電視、電臺創作的人而言,制作功力的深淺,直接區劃處誰才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制作力需要我們具備不從眾、不從俗的叛逆性,要有“走不一樣的路”的創作心靈,要敢于認同、接受、宣揚、經營一個新新生事務。作為編輯制作者,應該把眼光放在未來,有面對未知的勇氣,永遠在變動中學到新的思路,在這樣極具制作力的人身上能看出潮流底層的本質。不只要有藝術的知識、選件的好眼力、文字撰寫傳播和口語溝通能力還要有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越挫越勇的意志力。“見人所未見,做人所未做”才會避開紅海,在“新辟地帶”自由翱翔。
(二)增加思想文化內涵,提高節目文化品位
不同的藝術作品和娛樂節目要想在熒屏上一展風采,就必須要有每個節目的特質性,就必須要有每個節目不同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的華夏文明,我們更應該深入挖掘我們民族的文化特色,將思想文化內涵融入到節目制作中,從而提高節目的文化品位。其實我們有好多節目就將本土文化作為題材,收視效果很好。例如央視的《開心辭典》《中國詩詞大會》等將知識和文化與娛樂結合,更營造了全民愛讀書、愛學習的良好氛圍。
(三)增強節目創新力、打造品牌化
創新是一個民族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電視娛樂節目行業發展的尚方寶劍。只有創作出獨一無二屬于自身文化定位、市場定位的節目,才能獲得更好地收視效果。要成為品牌,首先要了解觀眾的心理需求,根據目標市場來創作。其次注重內容的內質性,與品牌要協調一致,作品要注重藝術性,可見性,文化內涵性。再次,注重對主持人和記者的培養,通過參與者的現場氛圍和人格魅力,將節目推向高潮。最后要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節目創作中,發揮好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以及肩負的社會道德責任。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電視娛樂節目更應該正視行業問題,回歸理性,引領文化潮流發展,做有文化內涵、有創新、不從眾不從俗的好節目,唯有根植于傳統文化,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娛樂文化節目才會走的更遠更久,唯有創建品牌節目,才能讓傳統媒體在競爭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唯有不從眾、不從俗,才能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電視娛樂節目走向世界舞臺。
參考文獻:
[1]邵培仁,潘祥輝.論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困境和出路[J].嘉興學院學報,2005年.
[2]孫健.娛樂資訊與民族精神的傳承[J].青年記者,2004年.
[3]陸地.解析中國民營電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4]楊峭立.論傳媒文化的精神品格[N].光明日報,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