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衛平
摘 要:張慧云作為80年代梅花獎獲得者,作為從藝幾十年的老藝術家,對河北梆子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藝術風格,在河北梆子藝術界及各界戲迷心目中已經成為獨具特色的流派代表人物,被廣大戲迷稱為河北梆子青衣泰斗。她是河北梆子界難得的旦角演員,正工青衣,扮相俊美,表演大方,嗓音甜潤,尤其是她的唱腔,咬字清楚,韻味純正,聽起來非常清新悅耳,人贊“大珠小珠落玉盤”而享譽燕趙大地。
關鍵詞;河北梆子;青衣;張慧云;唱腔
一、張慧云生平
她七歲開始學藝,主攻青衣、閨門旦,并隨母張鳳仙學習了河北梆子,配戲演娃娃生;八歲開始演主戲,十歲時隨母參加了冀中九分區劇社,學習的劇目有:京劇的《拾玉鐲》、《宇宙鋒》、《打焦贊》等,評劇的《打狗功夫》、《小姑賢》、《王少安趕船》等。十四歲加入河北定縣梆子團,學演了《王寶釧》、《秦香蓮》、《王春娥》、《蝴蝶杯》、《斷橋》、《揀柴》等看家戲,在團里挑起了大梁。1959年調入省躍進梆子團,隨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香玉學習她的看家戲《夜宿花亭》;1963年,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又親授《香羅帶》、《臨江鋒》,其演技更上一層樓。在此期間主演的《夜宿花亭》、《望江亭》、《陳三兩》、《秦香蓮》、《蝴蝶杯》等劇目久演不衰。1964年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1984年在河北電臺舉辦的首屆河北梆子"鳴鳳獎"中奪冠。1985年10月,中國劇協為她舉辦了專場推薦演出,以《陳三兩》、《夜宿花亭》兩戲捧得了第三屆中國戲曲最高獎"梅花獎"。同月,進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首長演出,先后受到原中顧委常委薄一波及鄧小平夫人卓琳等一批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著名戲劇家李超為她演出的《陳三兩》寫了"繞梁音韻動心懷,金喉三兩彩滿臺"詩句加以贊揚;戲劇家范鈞宏稱她的演唱是"正宗河北梆子";首都媒體以"張惠云一句唱贏得三個好"為題發表了評論文章。她演出的《夜宿花亭》已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錄制成資料片永久保存。同年12月,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授予她"優秀表演藝術家"稱號。1986年8月隨團赴香港參加"中國地方戲曲展"的演出,她的拿手戲《陳三兩》又在香港一炮打紅。因她成績顯著,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她的主要上演的劇目有:《陳三兩》、《夜宿花亭》、《秦香蓮》、《拾玉鐲》、《王寶釧》、《王春娥》、《望江亭》、《蝴蝶杯》等。
二、唱功分析
戲曲評論家蕭晴曾這樣評價張惠云的演唱:“完美動人而又富于激情”、“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產生一種‘河北梆子又找回來了的快慰”。“脆、亮、甜、剛”的唱腔源于她的艱苦訓練,她曾拜著名河北梆子藝術家劉香玉為師,說到當年訓練的辛苦,她說;“劉老師是出了名的嚴師。我雖然不識譜,但是,以前老師教一個唱段,兩三遍我就完全學會了,一年能背十多出戲。可是,劉老師特別嚴格,一字一句一音都要求準確、到位。一出40多分鐘的《夜宿花亭》我就學了3年,郭美英上場的第一句唱‘徘徊月下暗吞聲就教了4天。”雖然學得辛苦,但是由于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始終堅持規范的歌唱方法,她的唱腔更完美、更細膩了。
三、形象分析
青衣在旦行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如秦香蓮、王寶釧等。青衣的身段是旦行中身段比較簡單的行當,但青衣有青衣的身段和做功。在舊社會,婦女的行動很不自由,封建禮法要求婦女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穩重安祥,所以過去在舞臺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著、站著,或走路都要求一只手橫著,捂著胸口和肚子中間的一塊,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邊,而且永遠要慢條斯理的,或坐,或走,經常要保持這樣一種姿態。所以觀眾給青衣起了個俗名叫抱肚子旦,這個諢名還是很形象的。也因此有人認為大青衣就是捂著肚子唱,只要唱好就齊了,那是誤解。大青衣也需要練基本功,有基本功身上就好看。除了形體功之外,還要掌握手、眼、身、步一整套藝術表演手段來刻畫人物的內心感情。演員通過唱念做打準確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樣戲才會更好看,才能給人留下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張惠云只念過兩年小學,更不識譜,卻有著很好的感受力。散場之后、開演之前、休息時刻,她的腦子從沒閑過,一直在琢磨著老百姓的喜好,一腔一調、一板一眼,反復試驗,怎樣才能唱得更好聽,怎樣才能更悅耳,加上什么動作才能更符合人物性格,才更美。一有想法,就與設計者和琴師趙二寶磋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有一次,我一邊做飯,一邊哼哼《大登殿》‘金牌調來銀牌宣一段。可哼著哼著就發現,它不是很好聽。因為,傳統的唱腔中,對在王寶釧十八年的生活中起到不同作用的幾個人是一個調,且都是流板,顯得單調缺少變化。”于是,張惠云就忙去與琴師趙二寶一起探討。最后,他們將原唱中過多的流板全部改掉,并在演唱時予以高低起伏的富于跌宕變化的行腔。的確,這樣一改,不但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了王寶釧對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情感,行腔也更動聽了。后來,這段唱段成了張惠云的保留唱段,甚至河北梆子的經典唱段。
張惠云曾說,河北梆子要有鄉土氣息,更要有時代感。時代發展了,可若是唱腔還是一味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或者七八十年代,那肯定不行。它必須要讓人聽出一種享受、一種美。她堅信,河北梆子一定會重塑輝煌,我們也一樣期盼著。
參考文獻:
[1]呂亦非,等.河北梆子音樂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