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熙婷
(滁州學院音樂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論高校聲樂教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周熙婷
(滁州學院音樂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形勢下,高校作為一支新生的力量參與到保護傳承非遺的工作中。本文從非遺保護的現狀、高校聲樂教學自身發展兩個方面出發,論述了高校聲樂教學培養傳承人在保護非遺活態性、聲樂教學學術研究在保護非遺傳承性、聲樂教學實踐創作在保護非遺流變性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高校聲樂教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一詞源于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會議通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2003年中國正式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5年制定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對非遺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時間性和空間性)”。[1]非遺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非遺近年來成為社會熱點,得到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的關注。高校聲樂教學介入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一方面是非遺現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聲樂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非遺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在于保護非遺的意義重大。非遺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智慧的凝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球文化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保護傳承非遺是保持民族文化獨立性的重要舉措。中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精神追求都發生了巨變,非遺賴以生存的傳承環境被破壞,非遺項目發展艱難,甚至很多非遺項目消失。國家針對非遺保護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規,開展了全國非遺普查、建立非遺名錄體系、非遺傳承人選定、建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遺博物館、傳習所或展示中心等工作,非遺得到了卓有成效的保護。但因非遺本身的復雜性和變化性,法律法規的建設還不能完全與保護非遺的迫切性需要一致,各地對非遺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同,與保護相關的收集、整理、記錄、展示、人員培訓等工作相對薄弱,資金和專業人員嚴重缺乏的問題普遍存在。很多非遺傳承人文化程度較低,在深入挖掘非遺內涵、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上力不從心。更多的是非遺傳承人稀少、后繼無人,面臨傳承消失的問題。非遺保護與傳承不僅要靠政府主導,同樣也需要高校等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
2008年文化部公布的中國非遺保護工作十大要點提出將非遺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非遺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青少年能更多地感受非遺的魅力。非遺進校園對教師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備傳承能力的教師稀缺。各個地方高校都在積極打造地方特色課程。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普遍沿襲音樂學院的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涉及地方非遺極少,已經不適合應用型辦學模式的要求。高校聲樂教學加入非遺的相關內容,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也是地方高校發展的需要。對于高校聲樂教師來說,加入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在擴展教學內容、開設非遺課程、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出版書籍和聲樂作品創新等方面帶來新的研究方向,將進一步提升教研和科研能力。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人才培養方向、社會需求和聲樂教師自身的發展都對加入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有著迫切的要求。
非遺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以概括為獨特性、綜合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民族性、地域性、復雜性八大特點,其中使其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的是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三個特點。下面從聲樂教學如何抓住非遺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三個特質進行保護傳承工作展開論述。
(一)聲樂教學培養傳承人在保護非遺活態性中的作用
與高校聲樂教學直接相關的非遺項目主要是傳統表演藝術中傳統音樂類的民歌、傳統曲藝類和傳統戲曲類,關系最密切的是民歌。非遺傳統表演藝術類遺產具有獨特的活態性特點。它的活態性,是理解表演類文化遺產保護特征的關鍵詞,也是對非遺進行保護傳承的立足點。非遺的文化內涵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展示出來的。非遺活態性體現了傳承人的重要地位,往往是“人在藝在,藝在人身,藝隨人走”。高校聲樂教學一方面可以把傳承人請到課堂中來教學,向傳承人學習。滁州學院音樂學院將曲藝類非遺鳳陽花鼓國家級傳承人聘為客座教授,定期來校傳教授藝,讓人對非遺有了更多地感性認識;另一方面聲樂教學著力培養非遺傳承人。目前政府對于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有經費補貼,市級、縣級和民間大量非遺愛好者沒有經費補貼,民間傳承人為了生存難以專心傳承非遺,帶來了傳承人日漸減少的問題。高校聲樂教學在非遺傳承人培養,尤其是培養民歌傳承人方面有較大的優勢。聲樂教師具備民歌傳承的能力成為傳承人,培養的畢業生進入地方中小學擔任音樂教師,在非遺進校園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也成為了民歌傳承人。這些舉措都開啟了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新思路。
(二)聲樂教學學術研究在保護非遺傳承性中的作用
非遺的傳承性是指其具有人類集體、個體或群體一代代繼承和發展的性質。非遺多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及時準確的記錄保存下傳承人的技藝顯得尤為重要。聲樂教學學術研究對非遺現狀進行田野調查,開展錄音、錄像、記詞、記譜、建立傳承人檔案庫等工作,通過查找文獻記錄、物質載體、口傳資料來互證、推理出特定歷史時期的非遺原貌,梳理其發展脈絡,結合傳承人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保護非遺。高校聲樂教學對非遺進行學術研究,將為后續的保護傳承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三)聲樂教學實踐創作在保護非遺流變性中的作用
非遺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下衍生出不同的形態,這就是非遺的流變性特點。例如國家級非遺鳳陽花鼓,解放前多是兩人(一男一女或兩女)邊打小鑼和花鼓邊唱的演出形式,解放后大舞臺的欣賞需求促使鳳陽花鼓變成了以多人舞蹈為主,邊唱邊跳的藝術形式。與之前的以唱為主藝術形式有了很大的區別。非遺在傳播各地的過程中,還常常與當地的語言、文化等融合,衍生出新的藝術作品。理解非遺的流變性,讓我們明確非遺保護是保存和記錄,傳承是順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在聲樂教學實踐創新中,筆者對鳳陽民歌《大姐門口一棵槐》和《八段景》改編創作并編排了女聲小合唱,取得了很好地演出效果。在收集整理的200首鳳陽民歌基礎上,正在進行刪選和改編,準備編寫鳳陽民歌聲樂作品教材,讓更多的非遺曲目進入聲樂教學。對收集整理好的原生態民歌進行改編,對歌詞內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保留民歌獨具特色的旋律重新填詞演唱,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非遺,是非遺傳承創新的最終目的。
非遺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形勢下,高校作為一支新生的力量參與到保護傳承非遺的工作中。本文從非遺保護的現狀、高校聲樂教學自身發展兩個方面出發,論述了高校聲樂教學培養傳承人在保護非遺活態性、聲樂教學學術研究在保護非遺傳承性、聲樂教學實踐創作在保護非遺流變性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高校聲樂教學未來也將繼續在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發揮自身優勢,取得更多的成果。■
[1] 劉承華.守承文化之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殊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2.
[2] 李明德,管育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研究報告,收錄于中國社會科學學院知識產權中心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327.
[3] 廖星麟.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15,15.
[4] 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12.

周熙婷(1981-),安徽滁州人,滁州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