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平
摘 要:語文教學中所提到的“模糊”教學,其實是生活中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這種“模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經常用到的。我們所說的“模糊”并不是對知識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同時它也不排斥精細。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模糊”教學法進行教學是正確的選擇,也會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起到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模糊”教學法;創造性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28
初中的語文教師為什么要在語文教學中正確處理好“模糊”問題呢?
一、“模糊”性是創造性形成的基本前提
在美術繪畫的時候,老師們經常會給我們講述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深山藏古寺”。這個故事講的是一次繪畫比賽,學生們作畫的題目是“深山藏古寺”,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繪畫出自己心中的美卷。第一個人覺得很簡單,提筆在手,揮墨如飛,很快畫出了作品。他畫的是一個深山環繞之中,古寺依然聳立。第二個人畫的是大山之中,巍峨陡立,山上樹木,郁郁蔥蔥,在山腳之處有一寺角若隱若現,讓人浮想聯翩。很多人都畫的是有山有寺,只是形態略有不同。而唯有一人卻不走尋常路,只見他面色沉著,不慌不忙,眨眼之間山林凸立,樹木叢生,遠望山澗緩緩有溪水順勢而下,流向遠方,再看溪邊有一和尚俯身汲水,異趣橫生,深山藏古寺的“藏”用到了恰到好處。最后一人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他并沒有準確地畫出古寺的形態,而是運用了“模糊”語言,使人顯而易見想到和尚汲水后歸何而去,自然聯想到深山之中必有古寺的存在。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畫家作畫如此,語文教學亦如此,“模糊”了反而更能引人深思,更可體現出語文語言之精妙所在,同時使人的思維也得到了鍛煉,創造性得以開發和培養。
其實寫文章和作畫是一樣的道理。寫文章講究含蓄的美,說得太清楚反而失掉了那層意蘊。比如,提問學生“冰雪融化以后變成了什么呢?”回答是“水”當然沒有錯了,但感覺未免太直接了,如果我們回答“春天”是不是更有詩意呢?很多事物都是有“模糊”概念的,再比如“快”字的意思怎樣表達呢?有兩種:一種是“馬行千里日不落”,很明顯這種表達是清晰、準確的;另外還有一種就是“馬踏飛燕”,意思就是說馬兒飛快地奔跑,速度驚人,后蹄踏上了來不及飛走的燕子身上,可是燕子因為馬兒的速度太快了,竟然四蹄離地,騰空而起,故此卻安然無恙。這種“快”沒有具體的速度,只有“模糊”的想象,讓人感覺到但卻無從說出。前者將“快”具體化,而后者則更具有創造性,使人印象深刻。
“模糊”是語文本身的學科性質決定的。語文不同于數、理、化等其他學科那么清晰、明了,語文是“模糊”的學科。似說非說、似是非是是語文常用的寫作手法,“欲說還休”“似有還無”“花非花、霧非霧”,它經常是模糊地存在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貴直,文貴曲”體現了古代詩詞的模糊性;齊白石畫蝦經常是在“似”與“非似”之間,這才叫“藝術”。沒有精確性就沒有邏輯性,失去模糊性就失去了創造性。
二、“模糊”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作為初中的語文教師,我們肯定都會有過這樣的教學經歷,也都遇到過類似的尷尬局面,那就是一篇優美的現代詩歌,初讀時,滿懷激情,當教師對它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之后,學生讀起來反倒沒有了感覺。適當地鋪墊在語文教學中是有必要的,但是過多地對詩歌內容進行解析,學生們學起來就沒有樂趣了。比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學生感觸很深,眼淚在眼眶里開始打轉了,這時教師開始講解古詩的意思,講完以后,詩味全無了。所以說,“模糊”有“模糊”的好處,對詩文的理解我們要把確定性和模糊性相結合,體現語文意趣盎然的特點。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模糊教學中得以培養和提高。
著名的大詩人宋祁曾經寫過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大家聽了一致認為這個“鬧”字用得極其精妙。因為,“鬧”字表示的是模糊的概念,你可以從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把“鬧”設想為色彩的濃艷,花朵的繁密,繽紛燦爛,如火如霞;也可以想象成聲音的熱鬧,枝頭百鳥歌唱,蟲聲唧唧;還可以想象成一幅充滿動態美的畫面,無數的蜜蜂在花叢里嗡嗡采蜜,美麗的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在這里一個語文教師的任務,應是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切不可將其“精確”地定格為某一特定情景,因為,那樣就會詩味全無、境界全失。
三、“模糊”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美是什么?這是一個誰也無法精確回答的模糊問題。有人嘗試著模仿前人描寫美,有人寫“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有人驚嘆“明眸皓齒”或“美目盼兮”,有人寫“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等等,文學史上的絕妙之筆難以盡數。現代人思維簡單,動輒黃金分割率或“三圍”多少之類,這當然就比不了《陌上桑》里的秦羅敷了。模糊的美通過作家和詩人模糊的形象思維,被不斷創作得盡態極妍、搖曳多姿,充分展示了他們可貴的創造個性。中學語文教學如正確認識并處理好模糊教學的問題,就將為學生創造個性的培養提供合適的土壤和氣候。
歷史上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是格調頗高的,“零落成泥碾作塵”而又“香如故”,確是“花中氣節最高堅”。因其托物言志,又凸現了作為封建士大夫的陸游守節不易。但自從毛澤東的同題之作橫空出世并為國人爭相傳誦以后,“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鑒賞時意氣風發的“革命樂觀主義”卻成了審美的唯一的“套子”,陸游反而成了被詬病的對象了。試問,語文教學中該模糊的東西不模糊,該發散時不發散,學生除了做“裝在套子里的人”之外,難道還有做個性自由者的選擇嗎?
《小馬過河》的故事涉及小馬、牛伯伯。松鼠和馬媽媽,它們對河水深淺的感受比較復雜,寫材料作文可以有多個議論角度。如果學生的作文千人一面,那是因為我們很少鼓勵其發展個性;如果學生的作文走出了“套子”之外,那大概也應該歸功于教師模糊的寬容,是它催開了自由個性的創造之花。
總之,我們所提倡的“模糊”教學并不是不要精確性了,而是告訴大家,模糊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李紅.模糊教學法與語文教學意境構架[J].文學教育(上),2011(23):34-36.
[2] 師建軍.該模糊時就模糊——語文課之“模糊教學法”[J].語文教學之友, 201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