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每當股市重挫時,總會有人心有余悸地回憶起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當日股指暴跌22%,從此“黑色星期二”被載入史冊。
到1933年7月,美國股市上的股票價值只相當于1929年9月的六分之一。直到1954年,股市才再次回到崩盤前的水平。大蕭條帶來了羅斯福新政,同時它也充滿了爭議。
羅斯福花了7年時間加一場世界大戰,才最終迎來了“新政”“可疑的成功”。也有經濟學家,如托馬斯·伍茲認為,終結大蕭條的既不是“新政”也不是二戰,而是戰后情況恢復了正常:羅斯福死了,在羅斯福的年代騷擾企業和市場的不穩定因素消除了。假如沒有胡佛和羅斯福那些愚蠢的毀滅性的政策,繁榮將回來得更早。
“黑色星期二”:股市崩盤的起點
一戰前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不受國會立法制度的控制,銀行家們可以悄悄操縱貨幣政策。20年代初美國流通中的貨幣是36.8億美元,到1929年大蕭條前夕是36.4億美元,但總的貨幣供應,尤其信用貨幣的供應卻急劇膨脹,從1921年6月的453億美元增長到1929年7月的730億美元。美聯儲長期刻意保持低利率的寬松政策,認為這樣能夠刺激經濟繁榮。但寬松的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沒什么推動,卻大大刺激了投機。
當時美國分期付款的信貸消費模式很流行。1924至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至35億美元。1926年,70%的汽車是通過分期付款出售的,這顯示生產過剩和社會實際購買力之間的巨大差距。當時最富裕的5%的人擁有個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但這些人并不是消費汽車的主力。以汽車工業為核心的經濟,一個巨大隱患是,當消費者收入增長放緩時,汽車這種非必需消費品的消費水平會大幅下降,這預示著實體經濟前景不妙。
自從1920年那次經濟危機以來,美國股市都在緩慢增長。到1927年,歷經7年牛市以后,股市市值才大約增長到和實體經濟相稱的程度。1928年底,股市已從1920年最低時45點漲到245點。隨后,在美聯儲新增信用貨幣政策的刺激下,股市泡沫急劇出現。
1929年6月,實體經濟停止了增長,但大眾卻在瘋狂的股市中喪失了自我,清醒者是少數。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是關于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老約瑟夫·肯尼迪的,據說他曾講過,如果連街上的擦鞋匠都在買股票,我就不想再待在里面了。
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最黑暗的一天到來了。早晨10點,紐約證券交易所剛開市,人人都開始不計價格地拋售,股指從最高點381點跌至298點,跌幅達22%。從這一天到11月13日,約300億美元財富(約合現4000億美元)消失,這相當于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軍費總開支。
整個11月中,股市跌勢不止,滑至198點,跌幅高達48%。翌年,股市憑借殘存的一口氣,在年初大幅反彈,4月重新登上297點,此后又急轉直下,從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連續暴跌6次,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下跌了89%。
胡佛VS羅斯福:神話與現實
對于“大蕭條”,過去的主流解讀認為,胡佛信奉傳統的放任自由觀點,拒絕動用政府資金和國家政策干預經濟,因此延長并加深了蕭條。當羅斯福上臺后,著手修正了政策,推行凱恩斯主義式的“新政”,積極干預經濟,使美國最終擺脫了困境。
上述說法源于羅斯福的同僚和他的追隨者們發動的新聞式政治宣傳,接下來由兩代歷史學家,諸如兩度普利策獎得主阿瑟·施萊辛格這樣的人物,把這段經濟史構建成了一個堅固的神話。正是媒體的支持、學術界的認可、知識精英的贊助、歷史正統話語權的構建,塑造了關于胡佛與羅斯福之間長盛不衰的神話。但實際上,當時美國兩黨對如何擺脫經濟危機并無太大分歧,他們都是干預主義者,都支持對經濟實行計劃控制。
胡佛拿出大筆政府資金來刺激經濟。拿出5億美元給農場主們提供補貼,讓美國農產品維持了遠高于世界市場的價格,結果導致美國農產品的市場份額被加拿大、阿根廷這樣的國家迅速搶走。1931年,胡佛通過復興金融公司計劃把政府資金補貼從僅限于農業,擴大到提供給整個經濟的各個行業。僅1932年一年,美國政府就拿出16億美元現金和23億美元的信用貨幣。同時,胡佛執政四年啟動了大批大型公共工程項目,其數目超過此前30多年的總和。諸如著名的舊金山金門大橋、洛杉磯高架渠、胡佛大壩等,均是胡佛政府的產物。
胡佛還熱衷于打擊被其視為“寄生生意”的證券交易,他要求深入調查證券市場的“投機行為”,這打擊了私人投資者信心,使股票市場進一步跌落。同時,胡佛希望盡量挽救更多的企業免于破產,削弱破產方面的立法,鼓勵政府采取中止債務拍賣、禁止贖回權和實行債務延期償付等政策,削弱了銀行自救能力,打擊了金融業的信心。胡佛還將大筆政府資金注入銀行業,使銀行業的信貸金融過度膨脹,銀行的地位更加危險。
從上述措施看,新政的基本要素在胡佛時代已全部具備。羅斯福新政的主管人之一雷克斯福德·特格韋爾在40多年后承認,“雖然當時我們并不承認,但實際上,‘新政就是胡佛所啟動那些項目的延伸。”
新政時代的“大蕭條”
羅斯福就任總統后,推行“3R”為核心的“新政”,即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
總的來說,新政缺乏統一規劃、臨時拼湊、彼此掣肘甚至自相矛盾。羅斯福的新政中最重要的措施——《工業復興法》人為保持高工資,以維持高物價不下跌,這使得失業率居高不下,全體消費者在高物價下艱難度日。羅斯福身上有著類似現任總統奧巴馬這樣根深蒂固的反商業傾向,使商人和投資者覺得國家政策充滿不確定性,搞不清政府下一步又會出臺什么懲罰性措施。同時,羅斯福把所得稅稅率從大蕭條前的平均25%,提升到70%甚至90%,高稅收進一步打擊了投資者的投資意愿,按照阿瑟·拉弗在70年代末才揭示的“拉弗曲線”規律,羅斯福的高稅收政策本意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但畸高的稅率嚴重挫傷投資者積極性,抑制了創業和再生產的擴大,嚴重壓抑了財政收入的增長。
胡佛與羅斯福“新政”對經濟的干預主義政策,實質是一個連續統一的整體。支持兩個總統的兩派彼此對立的歷史學家多年來眾說紛紜。占主流的羅派認為,羅斯福的“新政”帶來了經濟恢復,胡派則認為“新政”擱置了胡佛經濟政策已經帶來的效果。從20世紀后期興起的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觀點來看,兩人的干預政策都帶來通貨膨脹,通過這一手段實現了經濟的自然恢復,但恢復是緩慢和脆弱的。
美國經濟的真正恢復,實際要到1939年9月二戰爆發以后。歐洲戰爭再次打響的消息傳到美國時,紐約證券交易市場一片歡樂氣氛,完全抹去了“黑色星期二”不愉快的記憶,1941年美國經濟終于突破1929年的水平。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于1940年在美國發表演講,承認歐戰爆發對美國經濟恢復至關重要:“你們的戰備工作,非但不需要犧牲什么,反而對經濟是一種刺激,這種刺激是‘新政不能給予的,促進了個人消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羅斯福花了7年時間加一場世界大戰,才最終迎來了“新政”“可疑的成功”。也有經濟學家,如托馬斯·伍茲認為,終結大蕭條的既不是“新政”也不是二戰,而是戰后情況恢復了正常:羅斯福死了,在羅斯福的年代騷擾企業和市場的不穩定因素消除了。假如沒有胡佛和羅斯福那些愚蠢的毀滅性的政策,繁榮將回來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