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龍
考前焦慮是一種普遍現象,并且這種情緒具有傳染性。其實這也是個心理問題,“瓦倫達心態”“瞬間心理高壓”“目的顫抖”等心理學術語就是從中衍生的。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筆者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緩解方法。
1.故事開導
講故事,說道理,進行團體心理輔導,這是應對班級群體考前焦慮的第一招。筆者通過講心理故事,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對緩解焦慮有較好的效果,關鍵在于舒緩、輕柔,不動聲色、潤物無聲。比如可以講以下兩則故事。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高空走鋼絲表演者,但在一次重要演出中意外高空墜亡。究其原因就是他太看重那次表演,太緊張了,不像以前表演時只是一心想著走鋼絲而不在意后果。不是專注于事情本身,而是一再考慮做這件事可能帶來的結果,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就叫“瓦倫達心態”,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并伴有胸悶、頭暈等生理反應,嚴重時還可能瞬間失去意識。
當我們按下開關,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燈泡瞬間發出刺目的強光,一閃之后,燈絲就被熔斷了。這是因為形成了瞬間高壓,心理學上也有類似的“瞬間心理高壓”現象。一道琢磨很久也不得其解的題目,一個不算復雜但總記不住的單詞,會讓你糾結很久,當達到一定量時,你突然就煩躁起來,產生一定要解決它們的念頭,心理瞬間高壓產生了。這種“死不罷休”的念頭如果繼續下去,會產生大腦一片空白的“斷片”現象。
急于求勝的心理在考試時必然產生“目的顫抖”現象——心理不能平靜,不能進入專注解題狀態,總擔心、憂慮考試結果不好,而越慌亂、越擔心,結果越不好。
2.運動轉移
這招是跟魏書生老師學的,以動制靜,動而忘憂,樂在流汗中。魏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做100個俯臥撐、100個仰臥起坐,每天跑3000米,堅持到中招、高考的當天。在這種高強度的體力支出中,還有精力去焦慮嗎?還會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嗎?多年的經驗,屢試不爽,越是到了畢業班,越是要擠時間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砥礪大家的意志,而且最好每天堅持,形成固定的生物鐘。
3.心態調整
“做個幸福的平常人”,這一理念是從劉長銘老師那里演繹來的。學生的壓力大,無非是成功的心愿太迫切了。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平時,教育學生要有一顆平常心,要有正確的學習觀。要讓學生明白學習不是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現代社會,“榜上無名,腳下依然有路”。教師在把學習目的分析透徹后,學生就會像法拉第說的那樣:拼命去爭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
4.構建心理同盟
學校領導、教師特別是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這是從周弘老師的賞識教育中得到的啟示。學校和家庭教育應該只管播種,不問收獲,像春風拂過大地,像春雨滋潤萬物。擁有平常人的心態,不要人為地給學生施加壓力,這常是筆者與家長溝通的主題,而只有把家長拉到自己的心理同盟中,教育工作才會事半功倍。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