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春
摘 要:核心素養引領著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方向。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實踐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是每一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應該反思的問題,值得對此進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活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65
當前,核心素養已經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引領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如何順應課程改革新形勢,落實培養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已然成為我們一線教師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立足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圍繞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談談自己的思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思想政治課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實現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的有機結合。課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也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載體。教師要從課堂教學需求出發,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現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一、引入生活熱點,升華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社會政治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高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培育高中學生對當代中國政治體系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尤為重要,是促進高中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需要,也是完成思想政治課程任務的要求。
高中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機會比較少,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需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親身探究與體驗生活中了解政治生活,培養政治認同感。例如,在教學《政治生活》中“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知識時,我結合2016年7月9日“尼伯特”臺風對我縣造成巨大沖擊的背景,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我縣政府部門抗臺救災的視頻,生動地展示了縣委縣政府在抗臺救災中進行的一系列強有力搶險救災的措施,政府和群眾重建家園等感人的場面。“尼伯特”臺風對我縣的巨大沖擊,我們的學生都親身經歷過,相當一部分學生還積極投身抗災救災工作。在課堂上通過對抗災救災場面的再現,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從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層面,深刻體會到我國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教師無需多言,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生活情境,培養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指的是對理性的追求與堅守,是人們在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獨立、辯證、批判的品質和行為特征。理性精神能使人客觀地看待人和物,冷靜地思考問題,全面地觀察事件發展,做出明智的選擇。理性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實現公共參與的基本條件,培養理性精神就是要培養具有思辨理性的公民。
問題產生于情境,生活情境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場所。高中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辨、綜合,形成理性認識,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例如,在教學《文化生活》中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知識點時,我利用了社會熱點材料:2016年7月17日上午,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部分民眾圍堵肯德基店門,并打出橫幅“你吃的是美國的肯德基,丟的是咱老祖宗的臉”。市民趙大龍發了兩條視頻質疑此行為,認為民眾愛國要理性。結果,趙大龍遭到當地部分群眾的毆打。圍繞這一生活熱點設問:如何看待這種“愛國行為”?教師引導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體會愛國的內涵,要理性愛國。與其違反法律圍堵鬧事,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權,不如理智些,把愛國的理念化為行動,立足自己的崗位做好工作,腳踏實地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這才是務實有效的愛國。
在思想政治課堂上,我們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生活的熱點,例如,如何看待國人搶購日本馬桶現象?要不要扶起跌倒的老人?在公共場所要不要給乞討者零錢等?通過課堂思辨,讓思路在舌戰中變得清晰,智慧在碰撞中悄然生產,真理在爭辯中越辯越明。
三、運用生活案例,增強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有關法律情感和法律觀念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涉及人們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行為是否正當的法律評價、對法的功能和本質的態度、對現行法律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治意識的培養,無論是對形成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和必備素養,還是對國家法治進步、法治社會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需要教師有目的地給學生提供平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法律,并將法律知識和情感內化,從而提高法律素養。
四、引導生活體驗,引領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是公民主動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治理,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當前,高中生已經初步具有公共參與的意識,也具備一定的公共參與知識,然而在公共參與過程中,由于中學生個人對公共生活的疏離,缺乏公共參與的常識,也暴露出了情緒化、無序化等問題。思想政治課作為培養現代公民的重要平臺,有責任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行積極的社會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就要重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例如,在教學《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的知識時,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活動環節: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了解身邊的村民自治——居委會和村委會,并結合我國當前新農村建設,體會村民自治的發展。
構建思想政治課活力課堂,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魅力和品質,必須架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深度融合,利用社會知識和應用能力之間的橋梁,讓學生在體驗生活、參與生活和感悟生活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陳友芳,朱明光.核心素養本位的思想政治學科學業質量評價的策略與指標[J].中國考試,2016(10).
[3] 羅華蓮.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初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7).
[4] 劉平.在思辨性話題中提升核心素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