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本文以157名非英語專業大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與英語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并驗證該理論的有效性。研究數據來自問卷調查和期末英語考試成績。研究結果表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在非英語專業大學一年級學生中普遍存在并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其中“二語理想自我”的影響最大,“二語學習經歷”影響次之,“二語應該自我”的影響最小;被研究對象中,男生和女生的“二語理想自我”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二語學習經歷”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男生和女生的“二語應該自我”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3)“二語理想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與被研究對象英語成績之間呈顯著相關性,但“二語應該自我” 與被研究對象英語成績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本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實證性研究,有助于改善大學英語教與學。
關鍵詞:二語動機自我系統 非英語專業 英語學習成績
1.引言
學習動機一直被認為是影響外語學習效果的最重要情感因素之一,在二語習得領域備受關注,已經成為二語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濤,李力,2010)。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二語學習動機研究進入一個多元化時代(武和平,2001)。二語/外語研究心理學派的學者借鑒更廣范圍的心理學理論,在Gardner (1959)等的經典動機模式基礎上發展出一些“擴展模式”。
其中,英國心理學家D?rnyei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在梳理本學派傳統、借鑒社會文化學派成果的基礎上,D?rnyei(2005,2009a, 2009b)將一些影響重大的二語習得理論與“可能自我”理論和“自我差異”理論聯系起來,提出了“二語動機自我系統”(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理論,該理論模型包括三個維度的內容:“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經驗”。“理想二語自我”指與二語相關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們想成為的理想自我是針對某種二語學習的,那么自我就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縮小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應該二語自我”指人們相信自己為了避免負面結果的產生而應該具有的特征。“二語學習經驗”,指與具體學習情境相聯系的動機,如教師、課程設計、班級小組和前期學習經歷所帶來的影響。
2.國內外“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研究回顧
國內早期對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機內部結構、發展模式、動機類型、動機與成績、學習策略以及自我認同的關系等(劉鳳閣,2012)。近幾年,“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也逐漸引起國內一些專家學者的關注。如王初明(2010)認為,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具有開拓性。高一虹和周燕(2009)也認為,“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傳統的語言學習動機理論,使其不局限于與目的語文化的融合,因而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近年來,該理論得到了一些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持(Al-Shehri,2009;Csizer&Kormose,2009;Taguchi et al,2009),這些實證研究多在國外展開。國內學者劉鳳閣(2012)在“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視角下,檢驗了該理論的兩個主要觀點是否可以在我國英語學習者中得到驗證。秦麗莉和戴煒棟(2013)在活動理論框架下,構建了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模型。但是,根據文獻調查,目前對Drnyei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的客觀“檢驗”尚不夠,尚待更多實證研究的支持,所以本文選取3個研究問題,在某地方本科大學進行一次實證調查,檢驗“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否可以在我國英語學習者中得到驗證,并探討該系統與英語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
3.研究設計
3.1研究問題
本研究對某地方本科師范院校非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狀況展開調研,并嘗試驗證“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在我國英語學習者中的分析,具體研究以下3個問題:(1)英語學習者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基本狀況如何;(2)英語學習者中男生和女生的“二語理想自我”、“二語應該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有何差異;(3)英語學習者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與英語成績有何關系。
3.2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某地方本科師范院校非英語專業一年級157名學生。其中女生84人,男生73人。他們的年齡從17歲到20歲,平均年齡18歲。
3.3研究工具
研究設計以定量為主,主要采用的工具有:調查問卷和期末英語考試成績。
(1)調查問卷
研究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前人研究和相關問卷的基礎上形成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問卷設計歷經多個階段并最終形成。該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研究對象的個人信息,如性別、年齡、家庭背景、學習英語的時間和高考英語成績,第二部分主要調查研究對象的英語學習動機,包括“二語學習動機”、“二語理想自我”、“二語應該自我”、“二語學習體驗”等4個維度。問卷采用Likert5級量表制(從1到5),分別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問卷先導性研究結果顯示問卷整體Cronbachs Alpha信度為0.86,各維度分問卷信度系數介于0.658與0.923之間,因此問卷信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2)期末英語考試成績
研究者調取了被研究對象第一學期末大學英語期末考試成績作為測量學生二語水平的依據,以檢測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與英語成績的關系。
3.4數據收集與統計
在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問卷施測前,研究者向學生說明填寫問卷的具體要求,向學生聲明問卷調查結果僅用于學術研究,與學生在校的學業成績無關,并向學生承諾絕不公開被研究者個人信息資料,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放心填寫問卷。問卷一共發放170份,回收168份,其中11份問卷屬于不合格問卷,有效問卷共157份。
所有測量數據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6.0進行統計,統計過程分4步進行:(1)原始數據的錄入與整理;(2)描述性統計分析;(3)獨立樣本T檢驗;(4)皮爾遜相關分析。
4.研究結果與分析
4.1英語學習者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基本情況
研究者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中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來反映被研究對象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狀況,結果如表1所示。
如表1中所示,被研究對象二語學習動機中的“二語理想自我”、“二語應該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是3.50+0.73,2.59+0.63,3.25+0.
76,并且3個分項的平均值都大于2.5。以上數據說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中的三個分項普遍存在于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其中“二語理想自我”對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二語學習經歷”,影響最小的是“二語應該自我”。以上數據表明“二語理想自我”比“二語應該自我”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大,從而更進一步證實二語動機理論中的一個觀點:“越是固有的和自我內化的動機越具有更強的促進性”(Noels et al,2001)。
4.2“二語理想自我”、“二語應該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的性別差異
為了驗證被研究對象中男生和女生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是否存在差異,研究者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使用SPSS16.0分別對被研究對象中男生和女生的“二語理想自我”、“二語應該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女生的“二語理想自我”、“二語應該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分別是2.66+0.62,3.76+0.65,3.43+0.69,分別都高于男生三項的平均值。男生和女生的“二語理想自我”(P=0.000﹤0.01)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二語學習經歷”(P=0.001﹤0.01)之間存在明顯差異。這一結果說明女生相較于男生有更強的“二語理想自我”,女生往往更容易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以縮小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同時也說明在學習英語的經歷中,女生相較于男生更喜歡英語學習,更能體會學習英語帶來的愉悅。這一結果也同樣解釋為什么在語言學習中女生一般優于男生。而男生和女生的“二語應該自我”(P=0.182﹥0.05)之間差異不明顯。這一結果表明男生和女生之間在英語學習上避免負面結果的產生而具有特征是相似的。因此,總體上來說,在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調控方面,女生優于男生,也能為解釋語言學習中的性別差異提供證據。
4.3“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與英語成績的相關性
為了檢驗被研究對象“二語動機自我系統”與英語成績之間的關系,研究者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使用SPSS16.0分別統計“二語理想自我”、“二語應該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與被研究對象期末英語成績之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二語理想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與被研究對象期末英語成績的相關系數較大,“二語理想自我”與被研究對象期末英語成績的皮爾遜相關系數是0.242(P=0.002﹤0.01),“二語學習經歷”與被研究對象期末英語成績的皮爾遜相關系數是0.257(P=0.001﹤0.01)。這說明二者對于被研究對象的期末英語成績的影響是較大的、積極的,學生的理想自我動機越強烈,學習英語的經歷越愉悅,越滿意,越容易獲取較好的考試成績,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強烈的“二語理想自我”和積極的“二語學習經歷”可以顯著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
同時,表3的數據顯示,“二語應該自我”與被研究對象期末英語成績的相關系數不大,“二語應該自我”與被研究對象期末英語成績的皮爾遜相關系數是0.054(P=0.503﹥0.05)。這說明“二語應該自我”對于被研究對象的期末英語成績的影響不大,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家庭期望和學校要求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不大。這個結論與劉鳳閣(2010)的研究不一致,這種情況值得另外收集數據進一步進行驗證。
5.結論與啟示
研究者通過實證調查和數據分析發現:(1)二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在地方本科師范院校學生中普遍存在并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其中“二語理想自我”的影響最大,“二語學習經歷”影響次之,“二語應該自我”的影響最小。(2)被研究對象中,男生和女生的“二語理想自我”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二語學習經歷”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男生和女生的“二語應該自我”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3)“二語理想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與被研究對象英語成績之間呈顯著相關性。“二語應該自我” 與被研究對象英語成績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性。
我國英語學習者數量龐大,而且他們的英語學習大都處于外語(EFL)環境中。鑒于以上結論,“二語理想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等外語學習動機概念比傳統動機概念對外語環境中的英語學習者的影響更大,對他們的英語成績影響更大,為使學生有更強的動機行為,英語教師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實施針對“二語理想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的教學干預,研究提高學生理想自我的動機策略,強化學生“二語理想自我”,增強改進學生“二語學習經歷”,并逐漸內化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
參考文獻
1.Al-Shehri, A.S.. Motivation and Vis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deal L2 Self,Imagination and Visual Style. In Z. D?rnyei and E. Ushioda (eds.).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2.Csizer, K.& Kormos, J.. Learning Experiences, Selve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Behaviou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Hungarian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Learners of English. In Z. D?rnyei and E. Ushioda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3.Drnyei, Z.. 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5
4.Drnyei, Z.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a
5.Drnyei, 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in2. D?rnyei and E.Ushioda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M]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b
6.Gardner,R.C.,&Lambert,W.E..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9(4)
7.Neols, K. A. Learning Span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rient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Communication Style [J]. Language Learning, 2001(1)
8.Taguchi,T, Magid, M.& Papi, M..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system among Japanese, 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 In Z. Dornyei & E. Ushioda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9.高一虹,周燕二語習得社會心理研究:心理學派與社會文化學派[J]外語學刊,2009(1)
10.劉鳳閣.L2MSS理論視角下的中國英語二語學習者學習動機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1.劉鳳閣.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在中國英語學習者中的驗證分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2(3)
12.秦麗莉,戴煒棟.活動理論框架下的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自我系統模型構建[J]外語界2013(6)
13.王初明.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14.武和平.九十年代外語/二語學習動機研究述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15.楊濤,李力.動機過程觀、自我系統和二語動機策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5)
本文由湖北師范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資助,是湖北師范大學教學研究項目一般項目“二語動機自我系統理論框架下的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研究”(項目編號XJYB201438)的部分成果。
(作者介紹:曹潔,湖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