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華
摘 要:留守兒童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我們社會十分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從留守兒童的成長方式、特點,以及由此對其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方面分析,提出從家庭、社會、學校等各個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懷,同時建立更為科學系統化的管理系統,從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心理狀況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2-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119
一、引言
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為了家庭的收入,很多農村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多數兒童成為了留守兒童。孩子們常年與父母相隔兩地,逐漸與父母產生隔閡。即使有父母抽空回家探視,也無法彌補親情的缺失,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產生人際關系過于敏感、敵意、偏執以及過于缺乏安全感,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發展。我將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方式與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和闡述并提出相應對策。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方式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的狀況及其方式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狀況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是祖輩監護人,這一類監護主體是指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根據調查顯示,這一類監護人大約占據監護人總數的85%。而他們的年齡大多都是六十歲以上,并且大多都是文盲。因此,在兒童的教育方面無法達到很好的指導,在兒童健康成長方面有一定的制約因素。其次是以叔叔、嬸嬸、姑姑、姑父、舅舅、舅媽、姨媽、姨夫等為監護主體的父輩監護人,在調查中,這一類的監護人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多,大約是10%左右。但是,在這一種的監護方式中,由于監護人也會有外出打工的現象或者是被監護者和監護者子女及其本人產生矛盾沖突等問題原因會造成監護權流動等問題現象,對兒童的發展造成極大的不利。然后是同輩監護者,這一類監護主體是指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大約占4.2%的比例,這類的監護人大多都是年齡較輕,生活不穩定性較大,對兒童的監護性有不確定因素。
(二)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方式及其特點
通過近年來我國相關學者和研究機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分析可見,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方式有以下幾種特點:
首先,呈現社會支持的朋輩性。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無法與父母一起生活,親情的缺失使得他們更渴望與別人交流、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然而,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又不愿意向監護人或者是教師吐露內心與尋求幫助。因而,他們大多向自己的朋友和同伴吐露內心、尋求理解、尋求幫助、尋求支持。其次,呈現親子關系殘缺性。根據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或者是一方一年都沒有回家的大約占2.11%的比例,一年回家一次的大約占41%的比例,這一類的情況中,父母大多都是春節期間回家,在家居住的時間大多不超過15天。而半年回家一次的父母大約占43.76%的比例,大多是在春節與三夏“雙搶”期間,在家時間不長。父母一個月回家一次所占的比例大約是7.62%,其他的回家情況大約占5.51%。根據以上數據可以說明農村留守兒童在親子關系方面具有殘缺性。最后,呈現出社會交往存在自主性和閉鎖性等。農村留守兒童身處非正常的一個家庭氛圍,對父母情感的缺失使其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更趨于閉鎖性。沒有父母的監管,農村留守兒童的人際關系又趨于自主性。
三、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影響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方式對其心理狀況所造成的影響
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方式所呈現的特點的闡述,進而分析其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所造成的影響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社會支持的朋輩性特點進行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這種成長方式特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其歸屬感與安全感,但是對其情感的不斷成熟和健康性格、人格的不斷形成和成長有很大的阻礙。其次,從親子關系的殘缺性特點進行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對父母關愛的長期缺乏,一方面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親密度逐漸降低,導致兒童情緒消極、內心封閉、孤獨、抑郁憂慮等不良的人格因素,從而使得兒童行為不良、學業不良等問題。另一方面,農村留守兒童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留守兒童為了證明自己就會尋求獨立、自主,對培養自我認知和自主能力有推動作用。然后,從教育的管理松散性進行分析,一方面隔代的撫養或者是寄養易出現溺愛等現象,過分的遷就和保護容易造成留守兒童過于任性、脾氣大等性格特點。另一方面可以給留守兒童更多自由的空間,易于培養兒童自主、勇敢、頑強的性格發展。最后,從社會交往的自主性和閉鎖性進行分析,一方面長時間的壓抑得不到很好的舒緩,使其與外界缺少交流,易形成孤僻等性格,易沉迷于低俗的游戲中。另一方面,留守兒童自主的交往會使其滿足歸屬感、自尊、安全等需求。
(二)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對策
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長遠和宏大的一項工程,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階層,更好的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相關的政府部門和機構應通過對專門人力與物力資源的配備,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每一個留守兒童心理的變化并及時進行相關措施。其次,學校需要加大對學生心理狀況方面的干預,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相關的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療。然后,父母不管是否在外打工都需要對兒童不斷地進行指導和關愛,及時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最后,集中全社會的力量,通過對網絡、傳媒、電話等多種媒介,不斷地拓寬農村留守兒童和父母交流的平臺與途徑。
四、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陪伴所形成的成長特點,對其心理健康狀況有不同的影響。如何更好地解決其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產生的不利因素,需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多種力量一起作用,加大對留守兒童及其心理健康的關注,不斷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建平.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探新[J].現代教育管理,2007(5):37-39.
[2] 曾為華.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