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秉樞

2月,當這期《中國學校體育》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雞年春節已過,2017年新春的腳步已經踏響大地,“核心素養”的概念隨著高中新的課程標準的即將公布逐漸上升為教育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詞,就如同氣溫的攀升。
2014年4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并要求“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
2016年9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師范大學,聯合國內高校近百位專家成立課題組,歷時3年完成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京發布。
2017年,即將公布的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首次展示,進一步明確了高中階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
真是一個快速發展、創新不斷的國度,發展變化之快,甚至讓人有一不小心就會跟不上形勢的危機感與緊迫感。吳鍵博士在《中國學校體育》2017年第1期卷首語中感慨:“素質”這個詞剛剛才被廣泛了解、認可,立馬又出來了“創新”一詞,“創新”一詞好不容易被接受,近來,又蹦出來了個“核心素養”。以至于他呼吁“不畏浮云遮望眼 重拾初心再出發”。
那么,“初心”在哪?
1999年,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世紀、新千年,“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后,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由此,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10多年之后,素質教育的內涵被功利主義的追求壓倒,教育的過程和結果被簡單化、符號化為高分數和高學歷。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坦陳:“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201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各級政府雖然采取多種措施推進實施素質教育,但中高考升學壓力和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依然發揮著影響,實施素質教育面臨諸多挑戰;2016年工程院院士徐揚生對《文匯報》發出感慨:“我們教育的應試和功利已經到了極致。教育的功利,不僅使學生失去了思考能力,也讓很多大學忽視了那些最重要的東西。”前教育部副部長韋鈺對《搜狐教育》坦言“創新能力和創新熱情,在灌輸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到大學階段,很多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和研究的熱情。這種情況不改變,培養創新人才只能是空話。”
問題出在哪里?
就在我國推出素質教育的同時,20世紀90年代末,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各國也紛紛依據自己對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哪些才能的思考,調整和改革自己的教育。
1995年,韓國《為建立主導世界化、信息化時代的新教育體制》的教改方案提到,21世紀的韓國人必須是:具有很高道德水準和共同意識的與眾共生存的人;具有創造新知識、新技術能力的智慧的人;能夠主導國際化、世界化時代的開放的人;懂得勞動價值,具有腳踏實地精神的實干的人。
1996年,日本《21世紀日本教育發展方向》的咨詢報告將“生存能力”培養作為21世紀日本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今后孩子們必須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主動做出判斷和行動,有較好的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并且嚴于自律、為他人著想、與他人協調、感情豐富和充滿人性。更要有能強健生存下去的健康和體力。”
2006年,由商業領袖、教育官員和學者組成的“美國勞動力技能新委員會”公布了21世紀美國學生所需具備的技能:了解整個世界、跳出思維的局限、懂得聰明地對待新的信息來源、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這些國外教育發達國家明確提出了21世紀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學生核心素養,在教育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相比之下,我國的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具有宏觀指導性質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重在轉變教育目標指向,從單純強調應試應考轉向讓學生能發揮個人潛能,更加關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在高位的素質教育思想和具體的教育實踐之間,缺少一個連接的橋梁,致使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往往借素質教育的名目干涉孩子的興趣,往功利的方向發展。
由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明晰素質教育目標,豐富素質教育內涵,把素質教育思想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以有利于其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
2016年9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中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使學生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顯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有助于實施素質教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落實,有賴于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開發與實施。由此,研究學科核心素養,并將其貫穿課程標準修訂的始終成了即將發布的新的高中課程標準的特色。
作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學習該學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英國詩人培根所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里凡有所學皆成的性格便可看做學科核心素養。
那么,體育呢?
“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的目標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由此,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組認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應該主要由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構成,其中運動能力是形成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基礎,健康行為是發展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的核心,體育品德是提高運動能力和改進健康行為的保證。
實施好即將公布的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新的高中課程標準,最重要的是體育教師觀念的轉變。
通常當我們問一位體育教師是教什么的時候,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教體育”“教籃球”“教體操”等。基于這樣的回答,教師認為自己是教某一門課程的,所以他所考慮的是課程的完整性、系統性,不太愿意進行課程改革,不太注意學生的需求、個別差異和個人發展,忽略了“人”。當我們將“教體育”“教籃球”“教體操”,變為“教人學體育”“教人打籃球”“教人練體操”時,觀念就發生了變化,人變為了第一位的。課程的建設與改革、時數的多少和內容的取舍,就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個性特點、學生成長中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構成來設計和安排。
上好每一堂體育與健康教育課,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這是否就應該是我們上好體育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