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欽
目前,國內部分體育界的專家學者在積極推行大強度、高密度的體育課,要求體育課運動密度要達到75%以上。全國各地再一次掀起新一輪鼓勵大運動量的體育課課堂教學模式。如何理解這一現象呢?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正確理解運動量
運動量也稱運動負荷,是指體育運動所給予人體的生理負荷量(見《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P1689)。運動負荷主要由運動時的強度、密度、時間、數量及運動項目的特點等因素構成。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練習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機體的緊張程度,而練習密度則是指單位時間內重復練習的次數,它在運動負荷中反映時間和數量的關系。由于適度的生理刺激是身體機能系統產生變化的必備要素,而運動強度和練習密度一般與運動負荷成正比,是決定鍛煉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負荷量安排是否合適顯然將影響著體育課的質量和學生的鍛煉效果。運動負荷過小、過大都不行。過小,則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過大,對人身心健康和教學任務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為此,我們不難看出,關注學生身體健康必然要關注運動負荷。運動負荷也就成為體育課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和學生身體健康最密切相關的要素之一。
二、體育課程標準與學生體質健康的關系
1.體質健康是新課程關注的目標之一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推出,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體育課程也在總結傳統體育課程不足和廣泛借鑒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了目標、內容、教學方式、評價和課程管理等多個方面的改革。圍繞實現多維、多級的課程改革目標進行了深層的變革。特別是針對傳統體育課程目標單一的弊端設計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方面的目標體系,將傳統的過于重視運動技能和大強度的訓練課變為關注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的健康體育課。
顯而易見,身體健康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目標之一,新課程不拒斥身體健康目標的實現,相反把它作為一個核心目標提出來,和運動技能、心理健康并稱三個核心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新課程在價值引領上從關注健康、培育健全人格的高度審視體育課程的價值,確立四個領域目標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受到廣泛的認同。
2.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下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體育新課程重視學生身體健康,但學生體質健康卻沒有得到根本的好轉,相反卻持續下降。面對日益嚴重的學生體質健康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出臺了多份規格高、要求嚴的文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把學校體育上升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強調全民健康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各級政府督導部門也是積極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然而,新課程推行至今,雖然一如既往的強調體育課程對健康身體塑造的價值,但依然沒有徹底改變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局面,這不得不引發大家的思考。
3.體育課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面對日益嚴峻的學生體質健康問題,200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發起億萬青少年陽光長跑活動,隨后,全國各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陽光體育活動,充分利用課間操、課外活動時間,增強學生體育鍛煉工作。然而,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依然沒有讓學生體質下降問題止跌回升。究其原因,陽光體育活動雖然想法很好,但“很不受控”。由于課間操和課外活動相對體育課來說還是不夠“硬”,被隨意擠占和不受重視的現象比較普遍,不能有效地保障學生體育鍛煉時間。于是,大家又將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著眼點轉移回到了體育課,體育課再次肩負起“提升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重任”。2014年7月,教育部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在總課時減少的情況下,把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3節體育課增加為每周4節,高中每周2節增加為每周3節,并要求“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體育課時”。由此將不受控的課余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固化到課表,通過嚴肅的課程設置,把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變為“硬要求”。于是,大運動負荷的體育課模式回歸體育課堂的呼聲日益高漲。許多國內知名學者大聲疾呼讓“不出汗的體育課”遠離體育課堂,其背后就是又要在新一輪體育教學中加大“訓練課”的元素。
三、三點認識
1.不要窄化體育課的目標
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新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運動技能作為體育教育的核心目標。在目標設計上多元且多維,是通過運動技能水平的提高,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其評價,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人際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具有健康素養,塑造健康體魄,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由此可以看出,增強體質不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唯一的目標,而是眾多目標中的一個。
窄化體育教學目標,走回到新一輪課程改革前的老路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體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其承載的教育元素是多元的,還包含了道德品德、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的育人功效,不要窄化其功能,只有清晰地認識到體育的本質,才能篤定我們的行為。
2.75%的練習密度不該成為一票否決一節優秀體育課的理由
體育課是否要確定一個密度標準,是否密度必須達到75%以上才是好課?筆者不贊成這種做法。密度的大小、強度的高低是根據課程目標要求、學習內容特點和個體心理狀況來確定的。
教學目標是設計一節課的出發點和歸宿。體育課程目標多元,課堂教學是否成功,檢測目標的達成度是關鍵。體育與健康課程在課程目標設定方面確定了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幾個方面。運動負荷往往是身體健康目標達成的關鍵要素。簡單地說,強調運動負荷其實質就是關注身體健康目標的達成。或者說,關注身體健康目標達成就要關注運動負荷,就少不了練習密度的要求。
體育課從類型上來說,可以分為新授課、復習課、考核課和綜合課,每種類型的課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新授課主要以學生掌握新的技能為主,是初步掌握、體驗技術動作、不斷改進技術的初級階段,也是形成條件反射的階段,需要降低難度、放慢節奏、在不斷地糾錯下,讓練習者體會到錯誤的肌肉感覺。這樣,近似的錯誤動作就會被分化抑制發生進而消除,動作就會越來越精確。所以,在新授課中我們不能要求高強度、大密度。75%的密度要求在新授課技術教學中顯然不應該作為必須要求。從學習內容上來說,各種項目還有其自身的特點,如田徑徑賽項目、球類項目的學習,由于自身項目特點,練習密度和強度十分容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在復習課或身體素質提高課中,從練習者神經系統的特點來說是從分化到動力定型階段。它需要不停反復地刺激,這一階段由于大腦皮層有系統性活動的機能,能夠把這些刺激有規律地協調成為一個條件反射鏈索,通過不斷的條件反射形成動力定型系統,也就是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系統。由此,它需要的就是大強度、高密度的練習,這時就會強調提高練習難度,增加練習節奏,以使技術動作的完成經濟化。當形成動力定型后,一旦有關刺激物作用于有機體,條件反射的鏈索系統就自動地出現。所以,在復習課中需要的就是大強度、高密度,甚至密度指數會超過80%。此外,關注運動負荷,還要充分考慮練習者心理差異和身體差異以及已有的練習水平,處理好生理效應和心理效應的平衡關系。固化或者統一生理標準對學習個體都是不利的,甚至容易出現嚴重的傷害事故。
3.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才是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
體質健康水平下降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是現代化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現代化讓人的自然屬性逐漸退化,體質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根據2016年4月英國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柳葉刀》雜志的統計,世界肥胖人口數量在急劇增加,中國的肥胖人口首次超過美國,以近九千萬的數量位居世界首位,美國則以4170萬肥胖男性和4610萬肥胖女性位列第二,從比例上來說也遠遠超過中國。然而,從學校的課程設置來看,美國是一個把體育重視到骨髓的國度。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面呢?美國普羅維登斯市杰出體育教師Peter bullock一語道破了天機,“每天有10%的學生能主動參加下午3點后的社區體育鍛煉我就很滿意了”,因為他們更愛坐在家里玩電子游戲,學生課余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決定了肥胖兒童數量直線上升。
其實,每天鍛煉一小時,切實落實陽光體育活動要求才是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進操場,只要學生每天參與鍛煉,身體就一定差不到哪里去!針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問題,我國已經有很多很好的舉措,如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干預、每年一度的達標活動、每天一小時的陽光體育活動、增設體育課時、增加體育專項經費。部分地區的強勢推進更是力度空前,如深圳市教育局出臺的《深圳市陽光體育三年行動計劃》中的讓體質健康水平不合格學校的校長買單。這些制度的要求不可謂不好,不可謂沒有切中要害,但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何還是持續不斷下降,沒有止跌回升呢?關鍵在落實!受教育功利化的制約,好政策沒有很好地落地,個別學校已經丟失了教育理想,將學生變為了利己的工具,不關心學生的健康,還處處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幌子,減掉學生的體育課,敷衍陽光體育活動,把學生游戲的時間統統壓縮掉,學生只能卷曲著身軀在教室死讀書,體質健康從何談起?
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不是一個技術活,更不需要這樣那樣的國家級、省級課題專項研究,關鍵在政策落實。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應該堅持在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中,在日常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上,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學生體質健康就不會有問題。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