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斌

一、主要特點
1.教學內容具有運動技術含量,體現了體育學科的本質特點。通過對本次初中一組的教學內容進行統計(見表1),可以看到,初中一組16節優質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涵蓋田徑類、球類和體操類三大類。球類課有9節,其中足球課6節(教學內容為運球、腳內側傳接球、腳背正面踢球)、籃球課3節(教學內容為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行進間運球、傳切配合);田徑類課有4節(教學內容為下壓式傳接棒、跨越式跳高、趣味曲線跑),體操類課為3節(教學內容為技巧:肩肘倒立;雙杠:外側坐——越兩杠下;健美操:組合動作),特別是武漢市的周威老師選擇雙杠課,是本屆評優活動教材呈現的亮點之一。這說明湖北省各市州的教師都非常重視選擇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學習動力,有助于學生掌握并形成強身健體的運動技能項目為教學內容。
2.教法手段有實效,重授人以漁。大多數教師都注重引導學生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體驗、交流、練習和展示的時間與空間。如,在“雙杠”課上周威老師巧用“條件練習法”,充分利用橡皮筋的特點,有效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練積極性,也便于糾正錯誤,建立正確清晰的運動表象,從而使學生體會并完成正確動作技術。
3.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練和身體鍛煉,有適宜的運動負荷。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精講,教學組織、場地器材的合理設計、安排,給學生提供多一些邊學、邊練、邊思考的時間;在16節優質課的課時計劃中,有15位教師對各項練習的時間、次數、強度,以及預計練習密度和平均心率等均作出比較具體的設計。如,5節足球課的預計練習密度為40%~60%;3節體操課的預計練習密度為40%~50%;3節籃球課的預計練習密度為45%~50%;4節田徑課的預計練習密度為40%~60%。另外,在16節優質課中,還有8節課專門設計、安排有“課課練”、“身體素質練習”等環節,通過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反應速度等表現來判斷,絕大多數優質課的運動負荷比較適宜,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也促進了運動技術、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4.關注課堂,積極開展課堂教學評價。本屆大多數優質課,對學生學習的關注不僅僅體現在運動技能學習方面,也體現在學生的體能、意志、合作、團隊精神等方面。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注重教學過程的評價,不僅對學生的練習表現進行評價,還及時地對學生完成技術動作等情況進行評價,不僅有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方法、效果的評價,還有學生兩兩同伴之間的評價、小組之間的評價;有相互觀摩的評價,也有個人展示的評價;有口頭的評價,也有運用評價量表的評價;有對創編動作的評價,也有對競賽成績的評價等。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有效調動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技術動作學練的效率。
二、思考
1.湖北省各市州體育師資水平發展不夠均衡,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少數市州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有待提升,教學技能還需要提高。講解動作要領的時間過于冗長,教學專業術語的使用不規范,示范動作、示范面不夠恰當;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明確;教法手段針對性不強,學法指導不實,訓練式教學等現象依然存在。今后應該加強薄弱地區的師資培訓,加強常態教學的指導,加強教研骨干隊伍的建設,加強區域間交流學習,從而促進全省體育師資整體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2.先進的教學理念有待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行為。有少數教師雖然在課的設計中提出了新理念,也想把新的教學理念體現在課堂上,但由于受專業素養、教學經驗限制等原因,表現出理念與實踐相分離。如,有的教師在教案上反映出的一些設計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未能體現出來;在教學中使用了一些創新性的教學手段,但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牽強,甚至有的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能;有的課堂評價僅是簡單的“好”、“真棒”等蒼白的語言。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研源于教才有活力,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我們應該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并通過教學實踐使其得到驗證與完善,從而使教學工作逐步向最優化方向發展,同時也使自身的素質水平得到提升。
3.樹立單元教學意識,整體優化教學。在16節優質課的教學設計說明中僅有8節課提到或呈現單元教學計劃,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有的課會給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及為什么16節課中有13節課選擇的是相應教學內容的第一次課。而在單元整體教學的視野內,課時教學目標更明確,課時教學內容更恰當,課時重難點更清晰,課堂設計更具針對性,體能、技能和應用的整合更科學,更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應該重視單元教學計劃的設計,培養教師對體育教材內容的整體化、系統化思考和深入研究課堂中具體問題的習慣,建議在今后的評優活動中加強課時計劃與單元計劃的關聯度,促進教師的單元教學意識。
4.強化安全措施,切實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安全隱患的防范上,許多教師都提出了“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提示語,但缺乏針對性,缺少安全保護的具體措施,所以難以起到防范作用。建議根據學生、項目、季節等特點,通過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語言提示和具體方法的傳授,使學生在學練過程中把重要概念和具體行為結合起來,逐漸形成運動安全的意識和行為,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5.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有效達成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不僅要注重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的傳授、鍛煉能力的培養和體育學習方式的轉化,還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通過努力,真正實現從單純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教學向形成體育核心素養轉變、向培養人的全面發展轉變,從而充分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本質特征和育人價值,這將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體育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