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形勢下,科技報雖然具有媒體的屬性,但作為媒體生存面臨著困難,應當將其作為科協工作的一種延伸,作為科協開展科普工作的抓手。科技報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各級科協科普工作職能。報紙系列和科技場館系列在功能上可以說具有相似之處,甚至在內容形式的多樣性、靈活性、及時性、普及性以及公眾的認可程度方面都優于科技場館。然而問題在于,在頂層設計方面,科技報沒有受到重視。如果科技報的功能得到重視,那么科技報在科協的科普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應該說是非常大的。
武漢科技報社近幾年的發展是從全額到差額、再從差額到企業這樣的一個軌跡,而武漢科技館則是從自收自支到差額事業單位、再到全額事業單位,二者的發展正好相反。由于政策原因,武漢科技報社的改制工作并未全面完成。目前的兩份報紙《武漢科技報》和《少年科普周刊》,通過省、市科協的科普經費來贈閱一部分,發行一部分,每年發行量約是四五萬份,發行收入占到報社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時,報社還承擔了湖北省、武漢市科協信息中心的功能,在網絡、技術、平臺、內容等方面為各級科協提供服務,并積極爭取省、市科協的項目經費,這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此外,還有一部分創收收入。
在科普信息化方面,武漢科技報社做的都是基礎工作,為省、市各級科協提供網站、微信、微博等信息平臺的開發及服務等。此外,報社在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計劃通過做科普基地等實體方式,讓報社更具有市場競爭力。
武漢科技報社在科普信息化方面做得較為突出的項目是“江城科普快車”。這一項目自2016年12月底正式運行,通過科普列車、科普微網站、掃碼答題領紅包等形式,拓寬公眾獲取科技知識的渠道和方法,著力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科普快車通過傳統載體與信息化方式的良好鏈接,有效調動了公眾參與科普的熱情,運行半年來,接受科普教育的受眾達到500萬人次,參與科普知識有獎競答的人數已超過60萬人次,受到中國科協、湖北省多位領導的肯定。
對于武漢科技報社而言,通過做科普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是我們的目標,然而這一目的要通過實際工作來實現。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無論是新媒體、融媒體等各種提法,都只是信息傳播的一種平臺、載體,并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甚至前期還有很大的投入。
在科技報信息化建設方面,如果全國科技報能夠實現資源共享,生存空間將大得多,但這樣就要有單位來牽頭。如果將全國科技報整合起來,信息量也是巨大的,版權收入也是很可觀的。在數字報建設方面,可以找專業的技術公司來實現,如杭州的前方公司,技術就做得比較成熟。全國科技報可以通過團購的方式,將這一部分業務交給這些公司來做。平臺建起來以后,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做很多事,也可以為各級科協的工作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