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霞 (華東師范大學 200000)
淺談高校戶外活動場所設計
王乃霞 (華東師范大學 200000)
現如今高校不僅是一個提供大學生學習的場所,同時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活動同樣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大學校園中的戶外活動空間為交流提供了場所。本文通過對于高校戶外活動場所重要性的闡述及具體實際案例的介紹,總結出高校戶外活動場地設計的原則,為今后室外空間設計提供參考。
戶外空間;活動場所;設計原則
大學校園戶外活動場地是大學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環境的不斷進步、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各大高校都加強了對校園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優秀的大學校園戶外活動空間對提升整個大學的校園品質、文化氛圍、校園形象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校園戶外活動場地對大學校園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校園戶外活動場所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與活動的基本功能空間;優質的校園戶外空間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優質的校園戶外活動空間也是一個校園歷史文化的傳承和體現。以國內外著名的大學校園為例,其校園文化特色不僅體現在其教育特色上,更體現在校園戶外空間的品質上。
1.場地位置及周邊情況
這是筆者親自設計的位于上海某高校內的戶外公共空間。該戶外空間是一棟西餐廳建筑的室外部分,西餐廳的左右兩邊各是留學生公寓大樓和設計學院,正面是對外漢語學院教學樓,由此可知該戶外空間面臨著較大的人流量(圖2-1)。

圖2-1
2.場地現存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該區域處于教學區和宿舍區,人流量大,停留時間長,特別是中午下課后,發現很多同學站在路邊進行交談,戶外活動交流的空間必不可少;原有場地功能性不明確,且設計單調缺少趣味性,只有一處小型花壇,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坐在花壇的外圍硬質面上(圖2-2);場地周邊大量的人流量,但附近缺少便捷的服務設施,給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圖2-2
3.設計思路
通過在柱廊之間設置可供休憩的公共設施,以解決該區域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柱廊之間設計了多功能型的桌椅,椅背部分抬高延伸出的桌面可作為背面吧臺桌使用,以提供不同功能用途的需求。同時布置了幾組戶外圓形休憩桌椅,可供多人使用者交流使用(圖2-3)。

圖2-3
在設計中材質的不同組合也為整個空間起到了重要的表達效果,大面積的灰色地面鋪裝,一方面讓整個走廊地面在視覺上顯得規整穩重,另一方面從使用者的心理暗示角度考慮其與周邊鋪裝的色彩區分使得該空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而花壇與木質座椅面以及長條形的紅磚座椅的設計為整個空間的色彩增加了些許趣味性與活躍度,在功能上又起到了一定引導性的作用(圖2-4)。

圖2-4
廊柱之間桌椅的設置將空間進行了一定的分割,從而明確了走廊的方向性和功能性,座椅燈箱的設計也為該區域夜景提供了一定的視覺效果,其方向性的設計也是為便利店所服務。(圖2-5)。

圖2-5
1.整體性原則
在戶外空間的設計中既要考慮到其作為公共場所的功能屬性,又要盡量將空間設計的富有美觀,符合師生的審美要求。在滿足這兩點的基礎上將二者進行融合,以期達到最佳效果。這些糅合在一起的元素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如空間屬性相關的功能、動線、規范、安全等客觀要求以及色彩、形狀、空間感受等美學因素都應給以考慮。
2.多樣性原則
校園內每個人都是獨立個性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不同的興趣愛好,也就導致了多樣性的行為活動,這就需要在校園內創建多樣的戶外活動空間,來營造一個多層次結構的空間氛圍供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戶外空間的多樣性體現在兩個不同層面上:形態上和功能上的多樣性。形態上的多樣性指的是活動場地的豐富性,對于高校戶外空間的建設應避免千篇一律,對于不同場地都進行精心的設計,使得不同場地可以滿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功能上的多樣性多指空間布局多樣性,空間活動的多樣性、多層次復合的使用空間,可讓空間充滿吸引力。
3.互動性原則
校園室外空間的互動性既是一種空間與空間之間的互動聯系,也是承載人與人的一種互動交流。人作為空間的使用主體在這樣的關系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考慮空間的互動性時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特點和需求。其次要考慮到空間與空間在功能形態中所具有的內在關系,使其更好的服務于使用者之間的互動行為,這樣才能使得空間具有形體合一的互動關系。
當今高校對于文化空間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對于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也逐漸的體現出豐富性與文化性。戶外活動空間設計要結合學校的自身文化背景、場地周邊的現狀及使用情況、學生的心理特征及使用需求來考慮,優質的戶外空間能給人帶來強烈的歸屬感,為師生們提供交流活動的場所。
[1]朱夢君. 高校戶外公共空間設計分析調研——以南開大學為例[J].城市建筑,2013(16):297-298.
[2]邱盼. 高校室外公共活動空間的使用效果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學校園為例[J].四川建筑,2014(2):77-80.
[3]張蕾. 建筑室外空間設計思考[J].科技傳播,2012(23):85-89.
[4]徐嘉. 現代高校戶外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探究[J].美與時代,2014(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