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娉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510990)
視錯覺在構成教學中的探究
胡 娉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510990)
視錯覺以別具一格的靈動創意與構成課開拓創新思維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視錯覺存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怎么利用視錯覺原理來進行設計創意,體現出獨特的形式美,使設計更富有創意趣味。文章旨在把多種視錯覺進行系統歸納并應用到構成藝術中,通過視錯覺的角度來豐富構成現有的理論知識。讓構成藝術迸發出更多新鮮的可能性與創造性,為將來的美術設計工作做好理論與實踐的鋪墊。
視錯覺;構成;對比;創新
視錯覺是指人在觀察物體時,視覺感知的錯覺,基于經驗主義或不當的參照所形成錯誤的判斷和感知,它是一種錯覺假象。在自然界里,動物利用和周邊環境色彩相似性來掩飾自己的行蹤,如變色龍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顏色而不易覺察到;枯葉蝶利用顏色造型近似枯葉來掩飾自己并獲取食物。動物們能夠巧妙地運用視錯覺法則而生存下來,可見視錯覺的巧妙性。試想視錯覺在視覺設計中是否有借鑒意義呢?視錯覺的錯誤判斷和感知合理地運用于藝術創作中,能否形成創意無窮的藝術作品呢?回答是肯定的。
1.視錯覺 “錯” 的趣味
視錯覺種類主要有三個方面:幾何錯視、生理錯視和認知錯視。幾何錯視:主要是對圖形的大小、角度、長度、面積等方面的錯誤知覺。生理錯視:人的感覺器官在接受過久的刺激后會形成視覺殘像的生理錯視。認知錯視:主要表現為圖形造型的多異性而產生圖形的多樣化。設計中常常利用視錯覺,產生大小對比的驚人視差、同時色彩對比的炫目光點、共用邊線的造型多義性。以此增強了設計的目標性,增加了設計的趣味性。
2.視錯覺與構成藝術的結合是“錯”與“真”的妙意結合
視錯覺的“錯”因為設計元素在位置、尺寸、形體、方向、色彩、質料、空間等方面具有類似性、模糊性、多義性,而往往就以此營造出打破固定性、解決局限性、產生趣味性的設計之“真”
構成教學目的在于研究形式美,為將來設計思維與表達能力做準備。這與視錯覺產生的要素不謀而合,都是巧妙組織形、色、體,形成新的有意味的設計。視錯覺表達的安定之中的力動感;平行之中的縱向運動;一色形成多彩;色彩對比形成的中心感;空間上的多維性,等等這些視錯覺的表現技法是豐富構成表現形式的重要技法或途徑,是構成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錯覺造型技法是一個有趣的、用途廣泛的、功能強大的平面造型表現技法之一。
真真錯錯的視錯覺運用于構成中點、線、面、色、體的形式美設計已有不少優秀案例。我們嘗試系統歸納多種視錯覺在構成中的具體表現手法,并指引視錯覺在各類設計中的應用。目的在于梳理視錯覺應用于構成藝術中,開拓設計思維與表達。
1.視錯覺在平面構成中的應用
平面構成中的組成元素點、線、面,構成中他們有各自特點。我們通過視錯覺中的主要三種錯覺類型平面構成中的應用,分析概括視錯覺在平面構成中的表現方法與規律。
(1)點的視錯覺表達
點是使用最廣泛的視覺元素,它的不同特征在不同的對比中顯現突出。單獨的點具有強烈的聚焦作用、對稱排列的點給人以均衡感;連續重復的點給人節奏和韻律感;不規則排列的點給人以躁動不安感。這些特征在表現時可以應用圖形的大小、角度、長度、面積、透視等方面的幾何視錯來突出表現。
利用透視錯覺設計可創新聚焦感,如圖1的構成設計作品。它利用由前往后大到小再到大的漸變方塊,形成一個俯視觀看的井口,再由井底望上面是小到大的漸變方塊,產生一種仰視天花板的效果。仰視消失點與俯視的視點進行了重合,共用一個點。觀者順著整個畫面被透視的俯視仰視錯覺引領到這個重合點上,一會兒感覺是頂,一會兒感覺是底。讓觀者不由自主的進入反復的視錯覺的玩味中。可以舉一反三地利用不同的透視方案的視錯覺來達到視覺多維度的豐富效果。
(2)線的視錯覺表達
線的曲直、粗細、長短、連續、斷續等等特征,同樣可用幾何視錯覺與認知錯覺來完成構成。
線條的重復構成給人規律節奏感的印象,畫面統一協調。例如圖2,經過光感的認知錯覺造型技法適當處理,發揮出線的概括性和主觀表達的功能性。在其中能看到比較容易識別的黑色顯形,但是那些看不見的隱形線白色卻形成了高光,以此體現出設計的巧妙性。
不同形狀的線通過認知視錯覺原理來完成構成,在表達設計的韻律節奏也富有變化。例如花瓣線形由中心往四周發射成葉片線形的漸變構成。近觀圖形本身的漸變是易見的,同時遠觀又發現通過漸變構成發現形成折紙般的凹凸感,視覺就發生了圖形解讀的多樣性,讓觀眾感到視錯覺的帶來的設計巧妙感。
(3)面的錯覺表達
平構中面是線移動的軌跡,是構成中各種可視形態最基本的形。可以充分利用正負形的圖地反轉、圖形共生、圖形漸變、透視模糊、遠近變化、圖形倒立、角度變化等等認知視錯覺來完成。認知視錯覺在圖形創意設計中是一個重要方向,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如圖3)
2.視錯覺在色彩構成中的應用方案
色彩的錯視即為視覺對客觀色彩刺激的一種錯誤判斷。各種錯視都與眼睛的構造、生理和心理因素相關,色彩中的對比現象也屬于一種錯視現象。色彩搭配組合時主要分為色彩的同時對比、連續對比兩種對比。利用視錯覺原理可以形成一彩多色、色彩圖形創意、視覺閃動等等視覺效果。
色彩的對比按照對比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同時對比與連續對比。同時對比是指同一時間下兩種以上顏色的對比。同時對比中兩種顏色同時并置在一起時,雙方都會把對方推向自己的補色。例如紅和綠并置,紅的更紅,綠的更綠。連續對比指的是在不同先后的時間下,不同顏色刺激之間的對比。例如先注視一塊紅色后迅速移視到另一塊白色,此時會發現看到的不是白色,而是與紅色的互補色,綠色。從生理學的角度可以說,眼睛之所以連續對比要安置補色出現,是因為眼睛需尋求恢復自己的平衡。這是我們感受到互補色彩的視覺殘像。在影視作品中常常會利用色彩的連續對比的錯覺原理,更有效的進行故事描述和氣氛鋪墊。
(1)色彩的同時對比錯覺
同時對比產生于這樣的條件:背景統一的情況下,同時出現不同的對比組合時,明暗、鮮灰、冷暖對比強烈的總是容易先躍入視野。同時對比會產生色彩同化錯覺、色彩強弱對比錯覺。
色彩的同化錯覺是,一種色彩與不同色彩搭配后,該色彩在明度、色相、純度都趨向于與之搭配的色彩,其稱之為色彩同化錯覺。例如白色做底,有紅、黃、黑三色線條在上面穿過,我們很快發現紅線下的白底泛出淺紅色、黃線下的白底泛出淺黃色、黑線下的白底泛出灰色。其實他們的底色都是一樣的白色,只是因為面上有紅、黃、黑不同顏色的線條穿過,這樣就讓底色白色帶有了面上線條的色彩部分屬性。產生該錯覺條件是需要面上的色彩能間隔分割底色,這樣底色就會帶有面上色彩的個性,也即為色彩同化錯覺原理奧妙所在。彩同化錯覺往往令人產生一彩多色的印象,又易形成整體效果,因而是設計系列化的好方法。同樣在其他設計行業中,利用色彩同化的錯覺原理可達到色彩管理更有效。
同時對比還會產生色彩強弱的視錯覺。在色彩的明度、純度、色相、面積、肌理對比中,色彩的會產生不同的視錯覺。亮、純、暖、光的色澤彩有膨脹、前進、跳躍等特性。法國的三色旗中紅、白、藍,然而這三色的寬度其實并不是相等的。它們比例是紅:白:藍=35:33:37,但通過不等的比例才得以形成視覺相等并舒適的效果。原理在于應用了紅、白、藍三色的明度、冷暖的同時對比中產生視錯覺的美學效用。從明度角度分析同樣面積情況下,明度最高的白色最顯大,其次是紅色與藍色,他們面積相對顯小。正確運用色彩對比錯覺,合理的應用于美術設計中,可以使設計效果更加舒適美觀,設計更深入人心。
(2)色彩的連續對比錯覺
在不同時間先后看到的兩種顏色產生的色彩比較稱為“連續對比”。視覺殘像是連續對比的視覺作用所產生,它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卻又能真是感受到,故而在設計中是需要去面對和處理的色彩問題。尤其在影視、戲劇、表演等等作品中,它們都是在連續時間中欣賞的藝術,隨著時間、劇情、氣氛變化,故事的烘托往往是可以通過色彩連續對比來實現。
在同時對比中,色彩的差異很容易辨別,而在連續對比中,色彩的微差就不容易分辨了。此外,連續對比中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越弱,對色彩分辨力的影響越小。好比兩個穿不同藍色的衣服的人站在一起,很容易比較出兩種藍色的色彩差別,而分別看到兩個人時,則難以判斷兩種藍色的差異。因而連續對比的視錯覺往往是建立在不同時間下出現差異較大的色彩對比的設計中。
電影中,常常通過色彩的連續對比產生視覺上的大反差,讓觀眾印象深刻。因而,在影視場景設計中,可使用能改變光源的彩色透明濾鏡來變化某空間內的色彩組成,來引起該時空的色彩連續對比。此外,幻燈片的放映,展示陳列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及書籍排版設計的色彩前后安排,都可以通過連續對比達到特殊的視覺效果。
視錯覺通過真實與虛幻、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融合多種表現方式的特點,對構成藝術的進步發展具有強大的助力作用,更能使藝術設計的藝術性、功用性得到完美呈現。藝術是直覺、知覺、錯覺的綜合體,把視錯覺原理系統歸納到構成理論中,將是構成教學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視錯覺的合理應用,也將遠遠超過設計客觀實在的美感,這也是視錯覺應用廣泛并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視錯覺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構成藝術中必得到更為廣泛、精湛的運用,提升藝術的品位與創意。同時藝術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視錯覺的影響,使設計的作品可以矯正視錯覺的不良影響,獲得理想的效果呈現。所以,視錯覺原理的應用要無礙設計對象的正常使用,也不應帶來任何安全隱患,是要充分利用視錯覺的正面效應。這才是視錯覺在設計之路上蓬勃發展的必由之路。
[1]白石和也 著 王傳杰 譯.《平面造型與錯覺藝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白石和也編 著王傳杰 譯. 《視覺傳達設計史》[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李本正選編.《偶發與設計--貢布里希文選》[M].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 .
[4] 格奧爾格?魯施邁耶 著.《視覺陷阱》[M]. 海南出版社,2016.
胡娉(1977- ),女,漢族,江西吉安人,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廣州大學華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