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茹 黃 赳 董霽紅
(1.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116;2.江蘇省資源環境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徐州市,221116)
?
★ 世界煤炭 ★
全球主要礦業國家礦山生態法律比較研究
張 茹1,2黃 赳1,2董霽紅1,2
(1.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116;2.江蘇省資源環境與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徐州市,221116)
為了解全球礦山生態法律發展概況,選取美國、德國、加拿大等主要礦業國家為研究對象,對其礦山生態法律進行比較研究。主要結論如下:全球礦山生態法律可劃分為3個層次,已具備成熟完整的礦山生態法律體系及執行機構;具有專門的礦山生態法律條例或規定,但未形成完備的立法體系并缺乏專門的執行機構;缺乏專門的礦山生態立法,主要通過相關法律條文的修改,在促進礦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礦山環境保護。
礦業國家 法律 規定 條例 比較研究
礦山生態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標準的有效實施,是促進礦山生態優化的重要手段。20世紀初,一些早期的工業國家開始在礦產資源開采中注重礦山的生態恢復及環境保護。隨著礦業的繁榮發展,開采規模的日益擴大,礦區生態環境受破壞的廣度及深度不斷增加,世界各國紛紛加強礦山生態立法工作,力求實現礦山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
目前,在礦山生態立法方面,美國、德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等礦業發達國家在礦山環境保護、礦區土地復墾、清潔生產、礦山關閉、礦山景觀恢復與生態重建、礦山管理及礦山安全等方面均建立了較為嚴格的法律、法規及制度標準。礦業發展中國家,如俄羅斯、中國、南非等,因發展水平、經濟體制、科學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其礦山生態法律體系仍在不斷完善中。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們對礦山生態法律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第一,注重礦區土地復墾法規政策、礦山環境保護制度或土地復墾基金制度以及礦區景觀規劃等單方面的研究;第二,學者在對不同礦業國家礦業立法進行對比分析時,多傾向于礦業權、投資環境以及礦業管理等綜合立法研究,在礦山生態法律法規方面只進行簡單概括,在具體的實踐操作方面可借鑒性較差。
本文通過對全球礦山生態法律的發展進行梳理,了解目前各主要礦業國家礦山生態法律的發展階段及發展特征,對礦業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礦業發展過程中的礦山生態法律、法規、條例等進行比較分析,為促進礦業發展中國家的礦山生態化管理提供經驗借鑒。
全球大多數國家礦山法律條文的發展都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分散到集中、從單一到完整的歷史演變,最終形成各具特色的礦山生態法律、標準體系。礦山生態法律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發展歷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20世紀初至30年代,美國、德國等早期工業大國開始注重礦區土地復墾及生態重建工作。如美國在其礦山法律中明確規定對礦山土地及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德國礦業主自發地在采煤棄用地上進行植被種植,對礦區土地進行生態恢復。
(2)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因二戰后恢復經濟的需要,礦產資源需求增加,大規模的開采利用對礦區土地及周圍環境造成破壞,引起民眾不滿,因而獲得國家法律部門的關注,一些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采取立法手段對礦區土地環境進行保護。如1939年,西弗吉尼亞州頒布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管理采礦的法律——《復墾法》,之后其他地區陸續利用法律手段對礦區復墾工作進行管理。1950年,德國北萊茵州頒布適用于褐煤礦區的專門法律——《萊茵褐煤礦區整體規劃法》,對礦區環境進行保護。
(3)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受土地準入、環境和社會許可等問題影響,部分國家注重在礦業法律法規中增加礦山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如美國、德國、日本等礦業發達國家,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通過采取立法以加強對礦山活動的管理。70年代后期,一些專門用于礦區生態管理的法律法規開始出現。如美國1977年頒布的《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及蘇聯1976年頒布的《關于有用礦物和泥煤開采、地質勘探、建筑和其他工程的土地復墾、肥沃土壤保存及其合理利用規定》。
(4)20世紀80年代,礦業發展進入繁榮期,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倡導下,伴隨著科技力量的日益增強,世界礦業逐漸向綠色、清潔化方向轉變。這一時期,為保證礦山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各礦業國家愈加注重礦山法律的制定與修改,從而適應新的國際礦業發展趨勢。
(5)進入21世紀后,礦業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全球主要礦業國家在礦山立法及制度標準制定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礦業發達國家已具備成熟完整的礦山生態法律規范及標準體系,礦業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相關法律條文和標準的制定及調整更加理性,逐漸注重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2.1 美國《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
1977年以前,美國各州就已經制定了適用于本州范圍內的礦區管理及土地復墾相關法律法規。由于有些州的法規要求不嚴格,新的礦區不斷形成,礦區環境污染及土地復墾問題依舊嚴峻;同時,缺乏全國統一的執行標準對美國礦山管理造成一定困難。因此,美國需要制定適用于全國礦山開采與礦區復墾的法律政策,以規范礦業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1977年,美國頒布第一部全國范圍內的采礦管理法——《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該法律不僅構建了美國統一的露天礦管理和復墾標準,同時也為其他礦產的規范管理提供了法律借鑒。
《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共9部分93條,以礦山環境的有效保護、確保露天采礦事業的規范合理為立法目的,對采礦的作業計劃、作業程序、應遵守的技術標準、操作規范、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義務、相關人員的獎勵與懲罰等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規定。
(1)設立專門負責法律實施的執行機構——露天采礦與復墾執法辦公室,并在礦業重要地區設立派出機構對其進行垂直領導。
(2)設立土地復墾基金,以完成對《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實施之前的廢棄老礦區的修復治理。
(3)規定了露天開采的選擇依據及開采要求。如法律中規定,采礦過程中確保對采礦廢棄物、酸性材料、毒性材料、構成火災材料采取填埋、壓實或其他方式處理,以防止地面或地表水的污染,同時制定應急計劃以防止廢棄物的持續燃燒。
(4)規定了采礦后復墾應達到的相關標準。利用廢棄材料對礦區進行回填時,必須對邊坡進行完全覆蓋,力求恢復其原貌。回填材料的選用需要能維持采礦及復墾工作后地表的穩定性。
(5)嚴格規定了礦山開采前應滿足的申請要求。如礦山開采企業進行開采前需提交一份詳細的開采作業計劃及開采后復墾作業計劃,經政府部門認定合格后,才能獲得采礦許可。
(6)提出了礦區生態修復的原則及復墾目標,對于法律實施之后的礦區應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進行復墾,復墾率應達到100%。
(7)此外,在礦區開采、復墾相關人員的義務、職責,獎勵與懲罰以及其他非煤礦區的開采作業內容等方面均有規定。
對全球范圍內主要礦業國家而言,《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不僅將生態環保的開采理念引入到礦業發展中,同時在開采標準、制約機制、監督檢查等各方面的嚴格實施都為其他礦業國家樹立了學習的典范,其適用特點見表1。

表1 《露天采礦管理與復墾法》適用特點
2.2 德國《聯邦礦業法》
1980年,德國聯邦法院與聯邦委員會聯合通過《聯邦礦業法》,該法律的頒布代替了早期德國各地區實施的礦業法律,成為全國范圍內統一應用的包含礦產資源勘探、開采以及加工利用等多方面的基礎性法律。
《聯邦礦業法》立法目的主要有:第一,充分考慮礦產資源儲藏地質條件、開采資金支持以及在開采后土地整理工作的基礎上確保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利用及有效管理;第二,保障礦山企業員工的生命健康,降低因采礦活動所帶來的員工生命及健康風險;第三,加強對礦害的預防活動,增強采礦與災害防治的有效平衡。
《聯邦礦業法》共12部分178條,包括礦山采礦權的劃定、開采作業前的獲取條件、礦產資源勘探、開采及加工程序和條件、采礦后礦山環境的恢復治理、禁止及限制等內容。之后,德國陸續頒布《廢棄地利用條例》、《礦山還原法》、《礦山采石場堆放條例》等采礦管理的相關法律,對礦區生態恢復、土地復墾工作具體操作、執行標準等進行了具體規定。
在礦區生態環境執法機構的構建中,德國已設立從中央到州、市至鄉鎮的礦區生態環境恢復執法機構,對于采礦企業提出的礦區恢復治理計劃,需由采礦所在地的地方長官、環保專家、財務專家、采礦企業相關負責人及其他政府部門的技術人員進行審核,并積極采納社會意見對其進行適當修改,最后由政府批準。在具體執法中,政府每年派出專項組到礦區對《聯邦礦業法》的實際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采礦企業的恢復治理工作,政府都會組織相關部門、采礦公司、礦區公眾對恢復工作根據具體標準進行嚴格驗收。
2.3 加拿大《金屬礦山環境規范》
早期由于礦產資源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加拿大政府對環境問題給予了極大關注,同時制定了一系列較為全面、具體、詳實且易于執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于礦業環境管理貫穿于采礦前資源勘察、采礦中環境保護以及采礦后礦區復墾、閉礦改造和關閉的全過程。為促進2002年出臺的《金屬礦山廢水規定》的有效實施,加拿大環境署同其他利益相關者于2009年聯合出臺了《金屬礦山環境規范》,作為建議金屬礦環境管理的指導性文件。
《金屬礦山環境規范》實施的總體目標是為了尋求和推廣最佳的礦山環境管理做法,適用于采礦的整個生命周期,以促進和鼓勵加拿大及其他地區礦山生命周期中環境性能的持續改進。環境管理活動包括礦產資源勘探及可行性研究,礦山規劃及建設,礦山運行及關閉在內的礦山生命周期的各階段的環境保護工作,同時也涵蓋了從空氣、水和廢棄物管理乃至生物多樣性等在內的環境問題。《金屬礦山環境規范》共4章,主要包括規范實施的主要目的、礦山全生命周期活動、礦山生命周期各階段環境問題及各階段礦山環境管理實踐4部分,各部分主要內容見表2。

表2 《金屬礦山環境規范》主要內容
除表2規定的內容外,《金屬礦山環境規范》中強調,應根據采礦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對其具體內容做出相應的修改和及時的補充。同時,《金屬礦山環境規范》著重強調“污染預防”的原則,并且該原則適用于采礦各階段,為解決生產、預防、控制、治療和檢測酸性礦山排水,燃料現場管理,試劑、溶劑和垃圾,發電和網站的關閉等提供參考,對采礦環境影響所涉及的社區及原住民團體提供建議。
2.4 澳大利亞《清潔能源法案》
澳大利亞在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本國清潔能源工作實施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新能源的立法工作,形成了包括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安全防護以及能源市場管理等在內的新能源法律體系。尤其是2011年《清潔能源法案》的頒布,實現了澳大利亞新能源立法的歷史性突破。
《清潔能源法案》共23部分312條,具體涵蓋了碳污染排放,碳排放責任主體,溫室氣體排放單位的排放條件、排放標準、排放費用標準,責任主體排放數據庫的構建與維護,違規者的法律責任及懲處等多方面內容。其實施目的主要有:第一,賦予澳大利亞在《氣候變化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之下的具體責任義務;第二,積極響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責任,確保全球平均氣溫不超過前工業階段平均氣溫的2℃,維護國家利益;第三,針對澳大利亞長期目標采取直接行動或一種靈活的、成本有效的方式,使得2050年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降低至2000年的80%;第四,通過鼓勵清潔能源投資、支持經濟中的工作及競爭力、降低污染、支持澳大利亞經濟增長等方式降低澳大利亞溫室氣體的排放價格。
《清潔能源法案》的頒布實施,降低了澳大利亞的環境污染。在《清潔能源法案》通過之前,各企業碳排放是免費的,自《清潔能源法案》實施后,政府開始向污染企業征收碳稅。此外,各企業應在能源匯報系統上填寫碳排放污染數據,根據政府公布的碳價格計算各自的碳負債情況。明晰的碳交易價格及碳負債數據,使得各商業組織不得不通過各種方法減少碳排放,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實現全國減污的目的。
2.5 日本《金屬礦業等礦害對策特別措施法》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礦產資源匱乏,多依賴進口,然而經濟發展需要巨大的礦產資源消耗,因此,日本十分注重礦產資源的立法工作,同時,在礦害治理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先進經驗。以1950年頒布的《礦業法》為基礎,日本于1973年制定了關于礦害防治及采礦安全相關的法律——《金屬礦業等礦害對策特別措施法》。
《金屬礦業等礦害對策特別措施法》共計7章,以建立日本礦害防治公積金制度、設立礦害防治事業機構、與1949年出臺的《礦山安保法》響應,保障礦山及一切涉礦行為的安全,保障國民健康及安全為主旨,內容涵蓋了銅、鉛、鋅、硫磺、螢石、汞、砷、金、銀、鉍、錫、銻、鐵、硫化鐵、鉻鐵、錳、鎢、鉬、鎳、鈷20種金屬礦產制定的礦害防治的基本方針、礦害防治公積金、礦害防治進度檢查及懲罰制度等。該部法律的實施,確立了日本礦害防治的公積金制度、礦害防治工程費用補助金制度和金屬礦業事業團融資金制度。
根據《金屬礦業等礦害對策特別措施法》,礦害防治公積金適用于礦害防治責任人負責的礦山閉坑、土地復墾及礦坑廢水處理等工作所產生的費用。按照礦害防治責任人的存在與否,礦害防治工程費用補助金、金屬礦業事業團融資金分別適用于以下兩種情況:存在礦害防治負責人,其環境破壞和污染為負責人本人造成的,治理恢復工作由礦害防治責任人負責,發生的費用適用金屬礦業事業團融資金;不存在礦害防治責任人,或者礦害防治責任人滅失的,治理恢復工作由當地的地方團體負責,發生的費用適用礦害防治工程費用補助金。
2.6 俄羅斯生態鑒定制度
俄羅斯生態鑒定制度是在1991年出臺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自然環境保護法》和1995年出臺的《俄羅斯聯邦生態鑒定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不僅是俄羅斯環境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俄羅斯進行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整個環境管理法律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礦產資源的開發常常伴隨環境污染問題,因此也受其嚴格約束。
根據《俄羅斯聯邦生態鑒定法》第1條,“生態鑒定指查明擬議進行的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時符合生態要求,并確定是否準許生態鑒定對象予以實施。其目的在于預防經濟活動或其他活動對自然環境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以及預防可能導致的與此相關的不良的社會、經濟及其他后果。”根據鑒定對象的不同,俄羅斯生態鑒定分為國家生態鑒定和社會生態鑒定兩類。國家生態鑒定指俄羅斯生態鑒定機關(俄羅斯環境委員會及其他相關機構)在政府授權范圍內,對符合法律規定情形的,必須進行國家生態鑒定的經濟活動和針對其他活動進行的生態鑒定,是一種法定的、官方的生態鑒定,具體分為聯邦國家生態鑒定和聯邦主體級生態鑒定兩類:聯邦國家生態鑒定對象主要包括俄羅斯全局性的問題、聯邦專門管轄權范圍內的活動、以及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聯邦主體利益的經濟活動項目;聯邦主體級生態鑒定的鑒定對象與聯邦國家生態鑒定對象的種類一致,但其鑒定內容更加微觀具體。如具體的各種城市建設的文件,因地質勘探、地下開采、爆破等工作遭受破壞的土地的重新利用方案,聯邦境內組織企業及其他經濟活動項目的新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以及歇業和關閉等的經濟技術論證和方案等。社會生態鑒定指在其組織章程中明確地將保護自然環境,其中包括組織和實施生態鑒定規定為自己的主要活動方向,并且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了社團登記的社會團體(聯合會、聯盟、協會等),根據公民、社會團體(聯合會、聯盟、協會等)和地方自治機關的倡議而組織和進行的生態鑒定。《俄羅斯聯邦生態鑒定法》第21條規定,“對屬于俄羅斯聯邦國家生態鑒定范圍的鑒定對象,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或)法律保護的其他秘密的鑒定對象以外,可以進行社會生態鑒定。”
生態鑒定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經濟利益造成的生態損害問題。同時,國家生態鑒定與社會生態鑒定相得益彰,國家生態鑒定為本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定了大格局與方向,社會生態鑒定是國家生態鑒定制度的進一步補充,同時也有效地調動了公民、社會團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監督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生態鑒定的有效作用。
俄羅斯的礦產資源管理機構從上至下劃分為三個等級,簡稱三級管理。三級管理是指從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角度將礦產管理機構劃分為俄羅斯聯邦級、聯邦主體級和地方級,各級別機構劃分及其職責見圖1。

圖1 俄羅斯礦產資源三級管理結構
2.7 中國《土地復墾條例》
《土地復墾條例》是在《土地復墾規定》的基礎上對我國土地復墾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實施的進一步補充及完善。
《土地復墾規定》確定了復墾后土地國家征用條件、權屬、用途、建設驗收流程、復墾費用、補償金、罰則等內容,將礦山環境的保護納入了法制軌道,改變了我國零星、分散、小規模、低水平的礦山環境保護狀態。隨著礦業的迅速發展,受采礦影響的土地面積不斷擴張,《土地復墾規定》已不能滿足日常的土地復墾管理工作,因此,出臺新的法律政策成為立法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011年,《土地復墾條例》的實施,彌補了我國土地復墾立法體系的不足,成為繼《土地復墾規定》之后,我國土地復墾事業的又一個里程碑。
《土地復墾條例》共6章44條,主要對復墾土地范圍、復墾責任人的主要義務、復墾程序、激勵措施及法律責任進行了科學規定。
《土地復墾條例》中將復墾土地范圍劃為兩類。第一類是因生產建設活動所損毀土地的復墾,主要包括:露天采礦、燒制磚瓦、挖沙取土等地標挖掘損毀的土地;地下采礦等造成地表塌陷的土地;堆放采礦剝離物、廢石、礦渣、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壓占的土地;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生產建設活動臨時占用所損毀的土地。這類土地的復墾責任主體根據“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進行確定。第二類為歷史遺留損毀或自然災害損毀土地的復墾。這類土地的復墾工作主要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進行。
在復墾驗收方面,《土地復墾條例》中規定了負責驗收的管理部門,驗收期限、驗收結果處理等。為保證復墾工作的持續性,《土地復墾條例》中也明確規定土地復墾工作完成較好的相關義務人進行一定獎勵。如第32條規定,土地復墾人員在期限內較好完成土地復墾工作的,可退還其已繳納的耕地占用稅。
此外,《土地復墾條例》中第6章第36條至43條也明確規定了對于未履行土地復墾工作的復墾義務人的懲罰措施及手段。
《土地復墾條例》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土地的復墾管理體系,在其執行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權威性、規范性、強制性及協調性的特點,主要內容見表3。

表3 《土地復墾條例》特點
2.8 南非《礦產和石油資源開采法》
非洲礦業發展迅速,投資環境緊俏,由此帶來的礦山環境問題已引起政府重視,因此,注重礦山環境保護、調整礦業法律政策是未來非洲礦業立法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2002年,南非頒布《礦產和石油資源開采法》,作為管理南非礦產勘探和合理開采的基本法律,該法律將“確保國內礦產資源的有序和可持續開發”作為其立法目標之一,同時,該部法律對勘探及開采活動過程中期及后期的露天礦區恢復,對包括礦產銷售權、選礦及市場在內的整個礦業管理環境都進行了規定。至今,南非仍對《礦產和石油資源開采法》進行審查修訂,旨在與環境方面等的其他法律相適應,同時促進南非礦業和石油業的投資。
該部法律提供了從礦產勘探到閉礦整個過程的一整套管理措施。確保了勘探權、開采許可證或開采權的所有人能夠全面地履行責任。法律中要求任何勘探和開采活動必須在環境管理計劃或環境管理項目獲批之后展開。批準程序包括向依據環境保護相關法律實施管理的其他部門進行咨詢。環境管理計劃或環境管理項目獲得批準后,在礦區作業過程中需要實施環境管理措施,以便于監督和績效評估。礦區環境應達到以下幾點要求:正在全面編制環境管理計劃或環境管理項目;環境管理計劃或環境管理項目是適合且有效的,并能夠解決因采礦項目產生的所有環境問題;勘探權或開采權所有人的財政撥款已足額到位,并通過了年審;閉礦目標能夠實現或變更內容已修訂;向南非礦產資源及能源部定期提交績效評估報告以供核準。為確保對礦區環境的保護和復原,減輕因礦產資源開發產生的環境影響,勘探權或開采權所有人必須提供保證金、銀行保函或信托基金,以證明該所有人經濟上有能力減輕環境影響以實現閉礦。
作為南非礦產勘探和合理開采活動的基本法,《礦產和石油資源開采法》的頒布實施有利于解決南非在采礦業全面轉型過程中的環境管理問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
縱觀全球主要礦業國家礦山生態法律的發展,各礦業國家礦業發展歷史、政治體制、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發展理念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點的礦山生態法律體系。
3.1 礦山生態法律比較
通過對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日本等礦業發達國家礦山生態法律、法規、制度及標準進行梳理可知,礦業發達國家礦業發展歷史悠久,采礦技術水平較高,已具備較為完整的礦山管理法律體系,并十分重視采礦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同時,對于礦區環境保護有十分嚴格的技術操作及規定標準。礦業發展中國家在其礦山生態立法方面起步較晚,但隨著全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普及,礦業發展中國家在注重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逐漸通過頒布法律、法規及各項制度標準保護礦區生態環境,促進礦業生態化發展。全球主要礦業國家礦山生態法律對比見表4。

表4 全球主要礦業國家礦山生態法律特征
3.2 層次劃分
現階段,礦業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全球各主要礦業國家在礦山生態立法及制度標準制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政治體制、礦業發展歷程及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全球主要礦業國家礦山生態法律及標準體系劃分為三個層次。
(1)已具備較成熟完整的礦山生態法律、法規、制度及標準體系。以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以及日本等礦業發達國家為代表,這些國家礦業發展水平較高,具備礦山開采、環境保護、礦區復墾、閉礦及景觀生態重建等各環節的法律、制度、規范及標準。在適應全球礦業可持續發展潮流的同時,也為其他國家礦山生態立法樹立典范。
(2)具有部分的礦山生態專門立法,但還未形成成熟的法律制度體系,同時,在法律執行監督方面,仍有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的空間。如蘇聯解體之前,就已經出現礦區土地復墾及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解體后至今,俄羅斯已經具有獨具特色的礦產資源三級管理體制及生態鑒定制度,但受經濟體制及發展影響,與歐美等礦業發達國家相比,俄羅斯礦業生態相關立法及職能機構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作為礦業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的礦山生態立法發展較晚,管理經驗不足,法律體系及相關標準不健全,不能完全適用于當前采礦發展所引起的各項社會、經濟及環境問題,因此,仍具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3)缺乏礦山生態專門立法,通過修改法律條文以加強對礦山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南非為例,南非礦產資源豐富,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在吸引外資、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日益注重法律條文的修改以適應礦業的新發展。
縱觀全球礦業的發展,從以經濟利益為先到有意識地進行采礦后生態環境修復,各國礦產資源管理手段與整個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礦業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及標準的變革也日趨反應礦業活動的內在機理、客觀規律和特性。21世紀的礦業正處于多元化發展階段,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等越來越多的科學的、生態的發展理念被人們所接受,各國政府也會愈加注重運用更理性的手段管理礦產資源。特別是作為礦業發展相對落后的礦業發展中國家,只有實時地調整、實施各項礦業法律、規章制度及相關標準,加強管理手段,才能真正保護礦山生態環境,促進礦業的生態化發展。
[1] 胡振琪.露天煤礦土地復墾研究[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5
[2] 楊慧麗,付梅臣.采礦用地復墾促進機制探討[J].中國土地,2016(2)
[3] Soni,AK. Wolkersdorer,C.Mine water: policy perspective for improving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mining environment with respect to development econom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Reclamation and Environment,2016(2)
[4] 劉中蘭,郝江軍,蘇雷.發達國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激勵約束機制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2013(1)
[5] 劉建新.礦山環境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4)
[6] 徐曙光.國外礦山環境立法綜述[J].國土資源情報,2009(8)
[7]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各國礦業法選編[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5
[8] 李顯冬.中國礦業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9] 馬嘉銘.礦山環境治理績效評價與預測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2
[10] 金丹,卞正富.國內外土地復墾政策法規比較與借鑒[J].中國土地科學,2009(10)
[11] 鄭娟爾,孫貴尚,余振國等.加拿大礦山環境管理制度及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研究[J].中國礦業,2012(11)
[12] 李化.澳大利亞新能源法律與政策研究——以國家氣候變化為視角[D].武漢:武漢大學,2013
[13] 李琰.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 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14] 陳文.俄羅斯生態鑒定原則體系及我國生態法的選擇借鑒[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6(1)
[15] 胡振琪等.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8
[16] 羅明,胡振琪,李晶.土地復墾法制建設任重道遠——從中美土地復墾制度對比視角分析[J].中國土地,2011(7)
[17] 鮑榮華.南非礦產資源及管理狀況[J].國土資源情報,2010(12)
(責任編輯 宋瀟瀟)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ine ecological laws of major min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Zhang Ru1,2, Huang Jiu1,2, Dong Jihong1,2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Spatial Informa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2.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ne ecological laws in the world, United States, Germany, Canada and other main mining countrie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mine ecological laws of these countri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major conclusions were concluded that the global mine ecological law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having a mature and complete mine ecological legal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enforcement agencies; having the special mine ecological legal regulations, but not forming the complete legislative system and not having the specialized agencies; lacking the special mine ecological legislation, and revising relevant legal provis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and protect the mine environment.
mining country, law, regulation, ordinance, comparative study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504241),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6YFC0501105)
張茹,黃赳,董霽紅.全球主要礦業國家礦山生態法律比較研究[J].中國煤炭,2017,43(6):139-146. Zhang Ru,Huang Jiu,Dong Jih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ine ecological laws of major min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J].China Coal,2017,43(6):139-146.
D912.6
A
張茹(1993-),女,陜西渭南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礦區生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