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斌
東莞山區石壘梯田與村落調查報告
羅 斌
東莞客家先民所開辟的石壘梯田與村落遺址,主要發現于東莞市清溪鎮、樟木頭鎮、謝崗鎮所屬的銀瓶山森林公園內。銀屏山森林公園總面積123.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清溪鎮林區、清溪林場林區;謝崗鎮林區、銀屏嘴自然保護區及謝崗林場林區;樟木頭鎮林區、觀音山林區和國營樟木頭林場。通過對東莞梯田與村落房址的調查與分析,為研究客家族群變遷和東莞客家人生活狀況的改變提供資料,對于東莞文化建設也具有一定的意義。
客家 梯田 村落 房址
東莞客家先民在深山中所開辟的梯田,最早的大約在距今四五百年。分布范圍最東為東莞謝崗的界石(與惠州交界處),最南為清溪鎮的正坑,最西為樟木頭鎮的關涌,最北為樟木頭鎮的九棟。
各鎮梯田均分布在海拔200至600米之間,山勢較陡,坡度在25—40度上下。梯田寬度大部分很窄,平均1—1.5米左右,長度較長,多在5—10米范圍內,為就地取材的石壘構造。石壘的平均高度為1米,主要種植茶葉、木薯、花生、地瓜等旱地作物。梯田大多分布在山間溪水或河道兩旁。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均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的。方形房屋的四周墻體用石頭砌成,泥漿涂墻,上蓋茅草鋪瓦,單間面積不大,在20至30平方米之間;后來搬下山角建村,用石頭砌墻角,用泥磚砌墻體,用松樹或杉樹作桁梁,上面蓋瓦,多為兩進“金子廊”客家屋,人畜共居。現今這些梯田大多已廢棄,被雜草和樹木掩埋,但整體布局基本保存完整。房屋建筑都已倒塌,僅存斷壁殘墻。東莞梯田與村落房址的調查工作,對研究客家族群變遷和東莞客家人生活狀況的改變具有一定的價值。
(一)清溪鎮梯田
清溪鎮梯田的分布十分廣泛,所涉及的山地范圍有5萬多畝,梯田面積在2萬畝以上,而且還有房屋、路徑等遺址,規模較大,主要分布于黃茅田、楊橋坑、十二排、爆石山,均屬銀瓶山山脈。但由于年代久遠,許多梯田已經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即使可見也只是裸露的一小部分。在爆石山下的正坑(地名),由于當地人利用梯田栽種黃花犁等名貴樹種,覆蓋梯田的植被已經清除,所以這一帶的梯田清晰可見,十分壯觀。
根據清溪鎮楊梅坑村老人回憶,當時在清溪鎮的十二排、黃茅田、楊橋坑、爆石山等山地,居住著很多戶人家,基本上是“一條坑一條圍”。“坑”是指山谷地帶,地勢較低,多有溪流。“圍”即村子。為了生存的需要,他們在山地上開荒拓土,雖然山坡陡峭,但山上石頭較多,又有山溪流水,居民便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頭依山壘起梯田,種植作物。山上居民尤以十二排居多,約有2000多人,每逢清溪墟日(在客家人的口語中,一般把集市稱為墟,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稱為“墟日”),僅十二排的楓樹山就可見有80個戴著草帽的成年男子挑擔下山趕墟。
對于清溪鎮梯田建立的時間,暫未發現確鑿的史料文字記載。楊梅坑村的居民是從發現梯田山地之一的黃茅田山上陸續搬下來的。楊梅坑村的老人說,村民從山上搬到山下至今已經有100多年了,全村人大都姓楊。據《楊梅坑族譜》和清溪鄉土教材《清溪客家風情》記載,楊梅坑村的楊姓于明朝1598年由陸豐縣搬遷到清溪重木村。崇禎年間(1628—1644年),楊姓祖先楊應龍夫婦帶著四個兒子又由重木村遷至黃茅田山脈一個叫大灣(又音“大環”)的地方居住,在大灣、楓樹山上開墾和耕種。因此,現今在大灣、楓樹山發現的梯田應是楊姓在此居住期間開辟出來的,梯田距今應在373—389年之間,有將近400年的歷史。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楊姓族人從大灣下山至楊梅坑居住,立村為楊梅坑村。另據《清溪客家風情》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已有少數客家人從程鄉、長樂等地遷徙至清溪,居住在十二排山上的猴巖、陰坑、峽石尾等深山處,開墾山地。十二排山上部分的梯田應該就是這時候建立的。因此可以推斷,最早遷至清溪的客家人已經在山上建造梯田,清溪梯田的歷史便可追溯到1368年,距今有639年的歷史。從明朝1368年至清朝的數百年間,客家人陸續遷徙到清溪分布居住,開山造田,在山上建造了一道道石壘梯田。
(二)清溪鎮村落遺址
1、黃茅田

圖1 石碓陷梯田
清溪鎮黃茅田居住的客家人主要有李、藍、駱、張、黃五個姓氏,其中李姓下山后遷至重河村苦草洞;藍姓遷至重河石田村、三星呂圍村;駱姓遷至大埔墟;黃姓遷至鹿湖壩;張姓未知遷往何處。另外,在黃茅田山地深處,還有一個叫“黃竹莊”的村子,有何姓人家,傳說一個叫何佐成的人還是朝廷大官,現在黃茅田的“天子地”還有何佐成先人的墓地和麻石墓碑,但何佐成的墓地及何姓后來遷往何處均無人知曉。
2、楊橋坑
楊橋坑與黃茅田相鄰,客家居民情況與黃茅田類似。大環居民以前居住在山坑中,山坑有條小溪作為水源,坑中地勢平坦,周圍被山林所圍繞,適于居住和生活。
3、十二排
十二排為山地名稱,過去山上多楓樹,1958年前客家人都稱之為“楓樹山”。1958年,清溪國營林場成立,由于楓樹山山勢起伏,共有12條山脊排列分布,此后“楓樹山”改稱為“十二排”。“十二排”中間地帶為一條山溪,人稱“楓樹河”。根據楊梅坑老人的敘述,以“楓樹河”為分界,左邊起由山下至山上的地名分別是:石蝦嶺、羊古督、牛門丫、楓樹山;右邊起由山下至山上的地名分別是:大窩督、碗窯嚇、烏水瀝、陰坑仔、狗穿門、石禾潭、猴巖、文草瀝、大銀坑。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楓樹河”右邊居住,以楊姓為主,其中楓樹山人數最多的時候有幾百人。據《楊梅坑族譜》記載,這里的楊姓應是楊氏祖先楊應龍后人的分支,大約在1693年間,楊氏祖先楊應龍的兒子已在楓樹山、大灣一帶山地居住并開墾、耕作。大銀坑居住的為李姓,李姓氏族下山后遷至楊梅坑村。
4、爆石山
清溪鎮爆石山居住的客家人姓氏主要有張、溫、黃等,生活在山上的樵窩山、大小鍋、峽石尾(又音石碣尾)等地,其中張姓、黃姓中有的遷至浮崗村。據浮崗柏朗村老人回憶,該村最后一名從山上遷下來的村民名叫張來,他是在解放后從樵窩山上遷下來的。

圖2 樵窩山梯田

圖3 樵窩山房址
(三)清溪鎮客家人的經濟生活
清溪客家人在山上的生活十分艱辛,他們大部分居住在山谷地帶,現在在十二排、黃茅田、正坑等地均發現有房屋遺址。從遺址來看,房屋主要用石頭、泥漿壘砌而成。在樵窩山的房屋遺址中,發現有瓦片,據此推斷這里的房屋應是石瓦房。另據楊梅坑村老人說,山上人居住的房屋每間只有10多平方米,主要是石壘、瓦頂,瓦是從山下的墟市買回,另外還有部分是泥磚房。耕作方面,糧食作物主要是種植耐旱的木薯、番薯等,同時山上還種有蔬菜。另據浮崗柏朗村老人敘述,在正坑、樵窩山,還種植有水稻,而過去正坑、樵窩山上豐富的水源也使種植水稻成為可能。
客家人靠山吃山,經濟活動較少,主要有以下三項:一是種茶。山上大量種植茶樹,茶葉收成后挑到山下賣,以黃茅田、大灣種植較多。二是燒炭。山上樹木繁茂,生長有松樹、楓樹、雜樹等豐富樹種,客家人伐木燒炭在當時十分普遍,燒成的木炭也是挑到山下賣。建國后,還有人在山上燒炭。浮崗村老人張志軍(男,70歲,柏朗村民)、黃正春(男,84歲,柏朗村民)在上世紀60年代都曾在山上燒炭搞副業。如今山上還有不少地方有炭窯遺跡。三是賣鋤頭柄。他們就地取材,砍伐山上樹身堅硬的雜樹,制作成鋤頭的木棍柄身,帶到山下賣。種茶、燒炭、賣鋤頭柄是當時主要的經濟活動。另外,客家人還從山里獲取獵物、藥材、木材等,一來可以自用,二來可以下山交易,兌換成錢財或者換取糧食和物品。2009年3月,在松崗村大坑水庫附近碗窯下的山上發現有明清時期的碗窯遺址,該遺址保存較為完好。因此,客家人當時另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很有可能就是燒窯制陶。
有經濟活動必定有交易的市場。客家人的“山貨”是到清溪老墟進行銷售的。清溪的老墟建于明朝崇禎17年(1644),位置是現清廈村武帝廟一帶,曾一度十分繁華,一直延續了近300年。隨著清溪的發展,1923年,清溪新墟(現清溪居民委員會一帶)開始籌建,清溪老墟才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每逢墟日(農歷逢三、六、九即為墟日),山上的客家人便挑著“山貨”下山“投墟”(又叫“趁墟”“趕墟”,意即趕集),人們曾見80頂“草帽”(即頭戴草帽的男子)從楓樹山挑擔下山的熱鬧場面。在十二排山下的“大窩督”,有一間小雜貨店,“投墟”回來的山民很多都要經過這里,他們往往在小雜貨店稍作休息,把“投墟”所剩不多的錢都用于消費,在店里買點東西,主要是解渴解讒,這家小雜貨店的店名為“食清光”。“投墟”,不但促進了市場交易,而且還促進了客家人與外界的接觸,加速了客家人和本土居民的交流與融合。清溪的客家人從山上到下山,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從山上遷下來的客家人大部分都在山下周邊居住,有的遷移得比較遠,如遷往謝崗、樟木頭等地。隨著時代的變遷,對于他們搬遷下山居住的確切時間已經難以考究。
山上的客家人無論姓氏還是人數都比較多,搬下山居住應該是一個分批的、逐步的長期過程。如果說當初上山居住和開山造田是生活所迫,那么后來全部搬遷下山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山上生活條件的惡劣。客家人居住在山上,到處荊棘叢生,陡峭難行,生存環境復雜惡劣,生活極為不便利,且有較兇猛的動物如老虎等襲擊,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二是受到山賊的騷擾。由于山高林密,治安形勢十分嚴峻,經常有來自附近鎮區如企石鎮等地的山賊前來掠劫,使本來就非常貧困的客家人無法安定生活和生產。三是清溪經濟的發展以及與本地居民的逐步融合,使客家人從山上搬遷下山居住成為了可能。經過本地人和客家人一代又一代的辛勤開拓,清溪越來越繁榮,山上客家人與山下當地居民的交往、交易也日益增多,甚至逐步開始聯姻。1643年,清溪老墟建立,作為當時最大的集市,它不但加速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有力地促進了山上的客家人與當地居民的融合。客家人于是從最初的挑山貨下山“投墟”到下山租田租地耕作,甚至租店鋪經商等等,最后在山下定居,建立圍村,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和發展。清溪的楊梅坑村就是很好的例證。據《楊梅坑族譜》記載,楊姓于清咸豐年間(1861年前后)從大灣下山至楊梅坑居住,立村為楊梅坑村。
(一)謝崗鎮梯田
謝崗鎮梯田和村落遺址主要發現于謝崗銀屏山森林公園內。大約在500年前已有客家先民居住在謝崗鎮的銀屏嘴山脈的觀音坐蓮等地點。
謝崗鎮梯田主要種植稻谷、蔬菜、茶葉、黃豆、花生等作物。后來逐漸開始飼養豬、雞、鵝等家畜,并以狩獵為輔,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當地客家人通過自己所種作物、飼養的家畜、燒的炭和一些手工制品(竹器、藤器、木器)等到山下交換或買賣一些物品,例如油、鹽、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圖4 觀音座蓮梯田
(二)謝崗鎮村落遺址
謝崗客家先民居住的房屋,主要建在石壘梯田周圍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依田依水而建是其選址建屋的特點。房屋構造以方形為主,石壘墻基,泥磚墻體,屋頂蓋瓦。面積不大,多在20—30平方米之間,通常為幾個隔間組成,分作臥室、廚房、茅廁、豬圈,用于生活起居和養殖家畜。這種房屋最多可住7人。客家人耕田種地肥料以人和家畜糞便為主,耕種起來省時省力,這也是建屋在梯田周圍的原因之一。
據當地一位60多歲的羅姓村民介紹,他就出生在觀音座蓮,直到10多歲,才搬到山下居住。他的祖先都是為了躲避戰亂,從北方遷到福建,再從福建遷到了謝崗。起初是因為此處山下已沒有利于居住的地方,只能上山開墾農田建設房屋。據其家族族譜(在文革時已被燒毀)記載,羅氏家族在此古村寨居住了23代,每代平均相隔23歲,按此推算,古村寨至少有500年的歷史。羅先生一家于1958年全部搬下山居住,此時山上還有少數人家居住,直到上世紀60年代,山上居民全部搬到山下居住。據他回憶,1958年,山下公社組織人員上山砍伐樹木大煉鋼鐵,并在山下吃“大鍋飯”,家人認為砍伐樹木影響了其生活環境,想到在山下有飯吃,不用自己耕田種地,于是舉家搬到山下居住。
每個謝崗客家家族都有一個祠堂,但多數都比較小,隨著時光的流逝,都已蕩然無存。羅姓氏族較大,人員較多,所以在山上建立的宗祠比較大,使用時間也比較長(已廢棄),現今還保留有原來的基礎。
當地客家人大都信仰佛教,拜“當天”和觀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到十五“拜山”、祭司祖先。早期教育以私塾為主,但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只有少數人有受教育的機會。

圖5 觀音座蓮窯址

圖6 觀音座蓮古道
在謝崗鎮的客家村落遺址調查中,難能可貴的是發現了早期的窯址。據當地村民介紹,此窯為早期燒碗用,稱作碗窯。由于是初步調查,我們對此窯址的性質、功用、時間、大小、組成等方面未作詳細勘測和鑒定,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但它的發現無疑為客家古村落遺址的完整性提供了有力依據,也是早期客家人手工業發展的一個代表。除了窯址外,還發現有客家先民早期修建的道路、使用過的工具和一些建筑構件。
樟木頭鎮梯田和村落遺址主要發現于樟木頭觀音山森林公園、樟木頭林區林場的九棟和樟洋等地區。
樟木頭鎮是東莞市唯一的純客家鎮。據民國7年(1918)《吳氏重修族譜》載:樟木頭吳氏念五郎于南宋德祐年間(1275—1276年)居住洋凹,為已知最早的樟木頭有記載的客家先民。明末清初,樟木頭的大細鍋、上下九棟、陰坑、急水坑、觀音肚、牛牯山石、排沙圍、寶山窩等村的客家人,由于原居地山高林密,生活環境惡化等原因下遷到其他地方。可以證明樟木頭梯田和村落遺址最少都有500多年的歷史。
樟木頭梯田分布在海拔250至550米之間,主要種植旱地作物,也有用來加固山體保護道路的作用。最早入住樟木頭的客家先民,居住在山上的大細窩和上、下九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住房,住房基本為方形建筑,四周墻體砌石,用泥漿涂墻,上蓋茅草用來墊瓦,房屋面積20—30平方米,有隔間,人畜共居。
(一)觀音山森林公園梯田
觀音山森林公園內的梯田主要發現于觀音山的菩提徑和耀佛叢林(現今地名)一帶。

圖7 耀佛叢林梯田
梯田分布范圍較廣,用來砌壘梯田的石料的質地也與其他地點不同。根據調查,觀音山石壘梯田所用石料大都為有棱角的塊狀行石料。梯田部分建于道路一旁,寬度不到1米,由此推斷可能除了種植作物也用來加固山坡、保護道路。
觀音山森林公園內梯田分布較多,但由于種種原因,未發現明顯的客家先民居住的房屋遺址。
(二)九棟梯田、村落遺址
九棟分為上九棟和下九棟,主要位于樟木頭林區內。當地居民有“九棟九條村,村村十九巷,巷巷十九家,家家十九人”的說法。梯田、村落遺址主要發現于上九棟。

圖8 九棟房址
九棟的梯田、村落遺址也大都依水而建,本地客家人為了保護水源,還將水源兩旁都用石料砌筑成石壘堤坎,方便日常生活和耕種需要。除了石壘梯田和房屋遺址,調查中還發現一些規則的圓柱形和多邊形石料。這些石料堆放在房屋遺址周圍,據現場觀察,疑似有人為加工痕跡,當為建造房屋所用,但是否確實屬于房屋構件,其作用是什么,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
據當地村民介紹,抗戰時期,東江縱隊支隊曾在上九棟耕種過田地。每當農作物成熟時,當地村民負責上山幫他們收獲和加工。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的變遷,客家人陸續從山上搬到山下其他地方,直至1952—1953年間,全部遷移下山。
(三)樟洋梯田、村落遺址
樟洋位于樟木頭國營林場內,林場屬廣東省直接管理。樟洋發現的梯田和房址與九棟類似,基本情況大致相同。梯田與村落房屋遺址多數被茂密的樹木和雜草所掩蓋。
樟木頭鎮的客家人從一開始的自給自足,到后來下山進行交換和買賣家庭蓄養的動物(豬、雞、鵝)、炭和一些簡單的手工業制品。每家每戶也有狩獵的習慣,居民每逢初二、初五、初八拿著農副產品來到樟木頭的石馬市場進行交易,換取或買賣一些生活用品。逢年過節都有拜神、拜祖先的風俗習慣。
據東莞林業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嶺南地區客家人開辟的梯田與村落在香港、惠州等地也有發現,但都不如東莞的這樣既分布廣泛又保存完整,這些是與東莞客家人遷到山下時間晚和東莞嚴格保護森林資源密不可分的。雖然現存資料記載甚少,客家人遷入和遷出時間、原因以及遷到山下其他地點如何處理與當地原住民之間的關系、如何生存生活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調查和研究,但是通過現有保存的實物,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客家人生活的艱辛,這些梯田和村落都是客家人勤勞和智慧的象征。它們是東莞客家人的一段厚重歷史,是他們奮斗不息的真實寫照,是一種不屈的精神象征,也是綿長深厚的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石壘梯田和房址是歷史演變發展的物證,它的發現不僅對研究客家先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族群歷史文化變遷具有一定的價值,而且能為東莞發掘城市的文化底蘊、打造文化城市增光添彩。相信東莞梯田、村落遺址能夠成為東莞生態文明的名片,向世人展示東莞客家人的風采。
[1]東莞市樟木頭鎮志編纂委員會.東莞市樟木頭鎮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中國文物報社.中國文化遺產[M].2009:12—34.
2017-3-7
羅斌,男,甘肅人,任職于東莞蠔崗遺址博物館,文博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水下考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