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當下,農業供給側改革正深入推進,產業化成為重頭戲。在肉食消費需求端,豬、牛、羊、禽、魚是中國人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豬與禽類肉食的市場化程度很高,而弱項正是牛肉與羊肉。
牛與羊,未來中國消費升級的主要方向,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需要發力的主攻方向。這,正是縣域需要突破的重要著力點。
進入2017年,尤其是進入5月,中國市場豬肉降價明顯,顯示肉類消費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而7月,冰凍14年之久的美國牛肉進入國內市場。美國養殖業主在歡呼,而國內養殖戶面臨很大挑戰。
美牛這條鯰魚,絞動的是中國肉食市場,一池渾水,硝煙彌漫,縣域須加快步伐,發力牛肉與羊肉的供給革命。
豬肉降價的背后邏輯
進入2017年,從中國之南的昆明,到北國冰城,廣西、重慶、山東、吉林等的豬肉都降價了。降價幅度達一成左右。這是一場全國范圍內的降價潮,有的地方豬肉價到了10.5元/斤。重慶豐都縣,5月中旬的生豬收購價同步下降,豬肉價整體下降一兩成。
與之相對應的,牛肉與羊肉的價格依然堅挺。這么多年來,國內牛肉價格一直處于高位,每公斤約七、八十元的零售價格,讓不少消費者望而生畏。豬肉降價,牛肉與羊肉價格堅挺,意味著不少中國的肉食消費需求在悄然轉向,正逐漸趨向于中高端的牛、羊肉。
而此時,中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也在加速。
——畜牧業主產區要率先實現現代化。2016年10月17日,國務院發布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提高畜牧業發展質量。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推進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調整,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在畜牧業主產省(區)率先實現現代化。”
——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2017年2月6日,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要求“加快品種改良,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全面振興奶業,尤其提出“飼料作物要擴大種植面積,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大力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
情勢催人,不得不發。
一方面,國人的肉食消費需求在升級,另一方面,是牛肉與羊肉的供應遠遠跟不上,價格堅挺節節攀升。
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中國牛肉年消費量已達800萬噸,市場規模高達3600億元。農業部國家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曹兵海說,在總的肉類消費量中,牛羊肉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當前牛羊肉缺口每年約為220萬噸。
中國,已成全球牛肉消費增長最快的地區。
美國神牛會帶來什么
可是,國內的牛肉與羊肉的生產卻難以跟上,全球化時代,肉類消費需求的升級,必然需要引入更多的國際供應商,否則,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牛羊消費的需要。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神牛在冰凍14年之后,重新進入中國市場。
中美元首會晤后一個月之際,在5月12日,財政部、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宣布中美雙方就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投資和能源等領域的問題已經達成的十項共識,位居首位的就是美國牛肉。中國,允許進口美國牛肉,“最遲不晚于今年7月16日”。
美國神牛,帶來的不僅僅是牛肉,它更是一條鯰魚,催發的是中國畜牧界的一場變革。
智研咨詢集團最近發布了2017-2022年中國牛肉市場運行態勢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牛肉產量接近6000萬噸,主要集團中美國、巴西、歐盟、中國等國。2015年,美國占比18.58%,為世界第一產牛大國,中國僅為11.98%。
在美國超市,中國人會有這樣的感嘆,“牛肉太便宜了!”的確便宜,每磅1至2美元的促銷牛肉并不少見,折合后相當于每斤10元人民幣左右。
美國神牛,將對國內牛肉市場造成怎樣的沖擊?
價格的沖擊在所難免,畢竟,美國畜牧業發達,大農場、規模化的養殖讓美國神牛具有低成本的優勢,同時,作為飼料的玉米,美國的玉米價格要比中國低60%—70%。
不過,按全球牛肉產量比例計算,中國年產牛肉約為700萬噸,2015年,進口額23億美元,2016年,中國的牛肉進口達到82.5萬噸。可見,每年的牛肉進口比例約為總消費的10%左右。
另外,按發達國家每人年均消費40公斤牛肉的比例的來看,國內每人年均僅5公斤的牛肉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牛肉價格的走低反而能進一步促進牛肉消費的增長,培育一個更大的牛肉消費市場。
所以,不少專家認為,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會有沖擊,但沖擊有不會太大。目前國內最大的本土牛肉供應商科爾沁牛業董事長李和甚至認為,“中國養牛業確實也應該借助美國牛進來的這個時機好好‘補補課”。
“補補課”,這正是美國神牛要帶給中國肉類產業的核心命題。
縣域的牛羊扶持策略
神牛來了,可怕的不是沖擊,而是面臨沖擊時不知如何應對。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商品全球流通是未來大趨勢,只有勇敢迎接挑戰,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中國的牛肉市場很廣闊,年人均消費達10公斤,就可以擴大1倍的市場容量。如此的市場空間,國內的養殖戶需要在農業供給側的大背景下,以全球的眼光來謀劃,爭食這個廣闊的市場。
中國雖然地大,但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而且,草場沙化嚴重,生態趨于惡化。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注意到,雖然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和今年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要求“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但另一個緊迫的任務以更大的篇幅、更多的文字在反復強調:“生態保護修復”。
——修復草原生態。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繼續推進退牧還草、退耕還草、草原防災減災和鼠蟲草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建設人工草場和節水灌溉飼草料基地,擴大舍飼圈養規模。
——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新一輪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工程。穩定擴大退牧還草范圍,合理布局草原圍欄和退化草原補播改良,開展毒害草、黑土灘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
——青藏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草原保護建設。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和舍飼半舍飼,發展牦牛、藏系綿羊、絨山羊等特色畜牧業。
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牛羊,另一方面,又要保護生態,縣域該怎么“突圍”,既能多產牛羊,又能保護縣域環境?
——培育家庭養殖場。地廣人稀的美國、澳大利亞式大型養養殖場不是中國的發展方向,人多地少的歐洲式小型養殖場才是方向。借鑒歐洲模式,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把越來越多的農戶打造成家庭農場,是畜牧業走向規模化經營的現實選擇。
——規模化、工廠化飼養。這是國外現代化畜牧業建設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建立完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合作社和養殖企業,提供良種引進、品種選育到疾病防治、檢疫監測等各個方面服務。
——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擴大飼草料種植面積,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在保護的基礎上求發展,青藏區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和舍飼半舍飼,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農牧業加快發展,培育特色品牌,形成市場優勢。
面對龐大的國內牛肉市場,大而不強的中國畜牧業該怎樣補課?據農業部統計,我國存欄牛達到4000多萬頭,比澳大利亞的2400多萬頭多出1600多萬頭,可折算平均值,中國的養牛數遠遠不足,形成巨大的供應缺口。
當下,正是縣域面對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國內市場巨大需求的動力,發力供給側改革,彌補牛羊供給短板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