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金發碧眼的老外走進蘇州同德里牌樓旁邊的一家箱包皮革廠,拿出一件破損的皮衣,比劃著請店里的老師傅看看能不能修好。老師傅自信地接過了皮衣,老外有些將信將疑。第二天,當老外再次來到店里取貨時,驚訝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皮衣上的大口子仿佛被擦掉了一般,絲毫看不出修補過的痕跡。
這位老皮匠名叫肖德林,今年已84歲高齡,他自創了一套“天衣無縫”修補術,使得一件件破損的皮具在他手中“起死回生”。很多人并不知道,肖德林最初學的手藝是裁縫。后來,他“陰差陽錯”做起了皮匠。“把破損的皮具修到幾乎‘天衣無縫,這門手藝很見功夫,沒有師傅教我,完全是我在這幾十年間自己琢磨出來的。”說起自己的這門絕活,肖德林一臉自豪。
運用示例
老手藝總是這樣,科學告訴我們,這些老手藝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因為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所以它們應該被淘汰;但是文藝的那部分又告訴我們,這是怎樣的工匠精神,這是多美的手藝,我們不該忽略產品的品質靈魂,所以又多希望它們可以走下去。現實中,這些老手藝就在這樣的徘徊中走丟。在傳授手藝的同時,傳遞的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也隨之消逝。
不管時代怎么更替,我們都應該堅持工匠精神,耐心而有韌性。只有這樣,創新才可能出現,新事物才可能被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