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湖南省株州市石峰區北嶺社區的湯杏村奶奶,她從青絲到白發,義務照顧失子又失夫的鄰居46年。
“除了沒有住在一起,譚瑞英就像他們家里的親人一樣。“街坊鄰居現在仍然清晰記得。
據湯奶奶的兒子歐陽山介紹,母親對譚瑞英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很多小細節都能體現母親把老人視為親人:農歷三月三一大早,母親就為老人送來用各種藥材煮好的雞蛋;家里煮了餃子或做了好吃的,母親都不會忘記送給譚瑞英老人一碗;快過年了,母親會把譚瑞英老人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不忘生好火爐,讓老人的屋子里暖哄哄的……
46年來,湯奶奶每天的生活就是穿梭于相距很近的兩個“家“,做好自己的家務活后,就來到譚瑞英的家里,幫她買菜、拖地、洗床單、洗被褥,還定期幫她剪手指甲、腳趾甲。老人堅持自己洗澡,湯奶奶就坐在一旁,生怕老人摔倒。
運用點撥:《孟子·滕文公(上)》說:“鄉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描繪了一幅鄰里相親的美好圖景。曾幾何時,鄰居之間互相串門、聊天甚至在一起吃飯、噓寒問暖都是很常見的事情。都說遠親不如近鄰,如今城市高樓聳立,現代社區逐漸取代了原先的里弄胡同、騎樓老街,但現代社區的人們依然渴望著溫馨的鄰里關系、互幫互助之情。
本素材正是反映了現代社區里依然不乏溫馨和睦、互助互愛的鄰里情,湯杏村老人的愛心,溫暖著逐漸冷漠的社會,可作為“溫馨和睦”“互助互愛”“鄰里情深”等話題作文的感人論據,其正能量可讓作文更加有血有肉,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