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荒”“編劇荒”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近些年幾乎年年都在說,且有加劇之勢。“劇本荒”的一個表現就是,制片方或院團在選劇本時,首先看的不是劇本質量,而是編劇的名氣。而知名編劇對資源的“虹吸效應”,會讓尚未出名的年輕編劇被邊緣化,長期難以“上位”。久而久之,一些有才華的年輕編劇迫于生存壓力,可能會離開編劇行當,這又反過來導致編劇人才“青黃不接”,加劇“編劇荒”。
有的制片方和院團不愿使用年輕編劇的原因是:年輕人經驗不足,能力不夠,劇本質量不過關。可曹禺創作《雷雨》時只有23歲,姜文改編《陽光燦爛的日子》劇本時不到30歲,韓志君、韓志晨兄弟創作《籬笆、女人和狗》時也不過三十幾歲。這些編劇在創作這些作品前,都是“小字輩”。所以,問題不是年輕人經驗不足,能力不夠,劇本質量不過關,而是制片方和院團能不能發現有才華的年輕人,愿不愿意給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
精要點評
制片方和院團應少點“摘桃”的急躁,多點“栽樹”的耐心,看準了就要下決心花成本培養,少圍著“知名編劇”轉,多給年輕編劇一些機會。
搶分速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劇本荒”既有人才教育的問題,也有市場環境的問題,還有創作心態和創作風氣的問題。解決“劇本荒”問題,非一朝一夕之功。當務之急,先要解決編劇人才培養問題。櫻桃好吃樹難栽。好劇本就是那好吃的櫻桃,而優秀的編劇人才就是產出櫻桃的樹。要從根本上解決“劇本荒”問題,就必須加強對編劇人才的培養。從制片方和院團的角度看,使用年輕人、培養年輕人,可能會增加一定的成本,承擔一定的風險,但這是必要的長期投資,回報終會在將來得以兌現。這不僅是給年輕人機會,更是給自己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