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義
《中學生物學》2016年10期上發表了“淺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誤區”一文,讀后意猶未盡,特撰此文,作為該文的姐妹篇。實驗教學是培養高中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重要渠道,是對教材內容的驗證與解讀,是歷年高考生物考查的重要考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實驗教學隨意性強,缺乏對學生科學的指導與有效訓練,常使學生陷入認識誤區。
1 注重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忽視了現象的觀察與分析
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是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注重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無可厚非,但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規范操作要領,明確各環節的注意事項,使學生注意實驗步驟不顛倒,操作不隨意。這種處理要忌忽視實驗現象的觀察與分析,技能培養若占用教學時間太長,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數據的處理、結論的分析便倉促應付,會使教學虎頭蛇尾,使學生缺乏對結論的理性分析與判斷。如在“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的實驗教學中,有教師詳細地分析了實驗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驟,并特別介紹了制片的5個步驟:滴(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漱(漱口,防止混雜食物殘屑)、涂(將牙簽上的碎屑涂抹在載玻片的生理鹽水中)、烘(將涂有口腔上皮細胞的載玻片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烘干)等。從制片、水解、沖洗、染色、觀察等各環節入手,分析了各步驟的注意事項,教師的講解全面而細致,演示過程準確又流暢,但耗費了課堂中的大量時間。等到學生小組實驗完成,下課的鈴聲已經響起,學生缺乏對實驗現象觀察與分析,對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及歸因分析依然茫然,實驗教學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2 注重數據的統計與處理,忽視實驗誤差分析
獲取準確的實驗數據是進行理性的實驗分析的前提與基礎。有的教師很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數據的統計、處理與分析。他們認為只要獲取確切的實驗數據,應用正確的數據處理方法,得出了教材預設的實驗結論,實驗便獲得了圓滿的成功。這種處理忽視了實驗現象的誤差分析,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表觀的。實驗結論不能準確地反映數據的真正內涵,也不能反映實驗問題的客觀狀況。學生對問題的實質缺乏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對問題的認知無法觸及問題的本質。
如在利用“標志重捕法”測定種群密度時,有教師用預設的方法測算了當地野兔的種群密度,得出結果后認為實驗大功告成。仔細分析發現,本地生物的遷出遷入、標記個體與自然個體的混合所需時間估計誤差、標志物的脫落、重捕時標記個體統計狀況、再次捕獲時動物個體不易捕獲、被標記個體的死亡等,均影響種群密度的測定值。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因素導致種群密度上升,哪些因素導致種群密度下降,對當地野兔的種群密度的測定結果做好誤差分析,使學生對問題的探究不斷走向深入。
3 側重常規實驗教學,忽視雙微整合及“多元智能”培養
雙微整合指微機輔助教學和微型化實驗的共同使用。微機輔助教學能充分體現教師實驗預設的目的,其文字編輯、數據處理、圖文組合處理、二維三維動畫制作等功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微型實驗是課堂常規實驗的重要補充,即在微型化的條件下對實驗的再設計與探索,具有藥品少、儀器微、時間短、現象明顯等特點。利用雙微整合的實驗教學別樣精彩,如在“觀察洋蔥根尖有絲分裂”的實驗中,筆者利用9孔點滴板,在一個孔中解離,在其他孔中依次漂洗、染色等過程,既方便操作,又節約器材和藥品。接著播放有絲分裂的動畫過程,學生結合實際事例,參照動畫描述,對有絲分裂的概念再認識,牢固地建構了有絲分裂的知識框架,對有絲分裂各階段的特點、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目的動態變化有了全面的認識。教學活動高潮迭起,效果很好。雙微整合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培養。
4 注重結果觀察,忽視實驗的評價與改進
做實驗不僅僅是觀察現象,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判定,分析實驗目的是否完成,測定數據是否準確,測量方法是否恰當,哪些因素會影響數據的準確性,依據的實驗方案是否合理,有無更好的實驗方案,改進后的方案有哪些優點,測定的數據出現異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減小實驗誤差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與成果給予評價。通過評價,教師可以對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及時反饋,不斷改進教學。
如在研究“滲透作用”的實驗中,教師要對各小組的實驗方案、半透膜的選擇、儀器的安裝、對滲透作用的理解狀況、小組內各位成員的參與程度及表現進行判定。教師根據擬定的評判標準,引導學生對各小組的實驗預案及狀況進行評價,確定其等級,引導后進小組選擇或改進實驗方案,促進他們對探究方案的預判與選擇能力的提升。在實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的過程、測定的方法、現象的觀察、結論的科學性、學生的情感表現等方面予以評價,采用學生自評、互評、組內自評、組間互評、教師總評相結合的方式,選出優秀小組予以表揚,對后進小組要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促進他們探究素養的提升。
實驗教學是提升學生科學探究素養的重要途徑,只有教師不斷地理解教材實驗,揚長避短,才能糾正實驗教學的隨意性,帶領學生走出認識誤區,促使學生科學探究素養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