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能啟迪學生解決問題的智慧,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但是,在生物學教學中,直接使用真實研究對象的實驗是有困難或難以進行的,因而模擬實驗成為解決以上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而學校教學儀器的配備卻不能滿足課堂教學所需,這時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利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教具。
自制教具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講解教學重難點,而自己設計制作的模型、儀器、圖文圖表等感性材料的總稱。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自制教具在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它不僅能使微觀知識放大化,抽象理論具體化,感性認識理性化,提高學生的理解力,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還可以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彌補學校教學儀器配備的不足,擴大學生動手操作使用教具的機會。筆者在教學中常使用自己制作的教具。
1 制作“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模型
1.1 設計意圖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是驗證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經典實驗。由于該實驗是在特定的實驗室條件下進行的,學生無法親自動手操作,缺少感性認識,這給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教材雖然采用了圖文并舉的編寫方法,筆者也曾采用掛圖及多媒體課件等分步演示實驗過程,可教學效果均不理想。學生學完這部分內容后,常常是疑問重重,如對放射性同位素分布情況的分析出現誤差。為了突破此教學難點,筆者嘗試制作了“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演示器。
1.2 材料和用具
透明的礦泉水瓶、白色和紅色卡紙、雙面膠、筆桿、剪刀。
1.3 制作方法(圖1)
細菌:用空礦泉水瓶代表大腸桿菌。
噬菌體:分別用正方形白色和紅色卡紙折成中空的正方體,其中一面中間開一小口,代表噬菌體的頭部。再分別用白色和紅色卡紙折成長方體,兩頭開口,方便放入DNA,代表尾部。最后,將兩者用雙面膠粘在一起,組合成蛋白質的外殼。用剪刀剪出長15 cm、寬3 cm的白色和紅色紙條各一個,繞在筆桿上使其呈螺旋型,代表噬菌體的DNA。
1.4 模擬實驗
用礦泉水瓶代表大腸桿菌,紅色教具表示被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的蛋白質和被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的DNA,白色教具表示未被標記的蛋白質和DNA。將白色的DNA放入紅色的蛋白質外殼中,組裝成被35S標記的噬菌體;將紅色的DNA放入白色的蛋白質外殼中,組裝成被32P標記的噬菌體。
用紅色的蛋白質外殼和白色的DNA組裝成被35S標記的噬菌體(圖2),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模擬攪拌并離心后的結果,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用白色的蛋白質外殼和紅色的DNA組裝成被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圖3),模擬攪拌并離心后的結果,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這樣用具體的教具模擬實驗分步演示實驗過程,代替抽象的講解,讓學生置身于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當DNA注入到大腸桿菌時,學生臉上露出期待的眼神,爭先恐后喊出放射性的主要分布部位,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遠遠超出教師的預期,輕松突破教學中的難點,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課堂效率明顯提升。
2 制作“模擬重組DNA分子”模型
2.1 設計意圖
在講到“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驟”一課時,教材上的理論很簡要,就是“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要經歷四個步驟: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學生對基因工程并不陌生,不僅大眾傳媒上常有介紹,市場上銷售的食品中,有的也會涉及。但由于這一理論既抽象又晦澀學生對“如何利用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提取目的基因、怎樣利用DNA連接酶將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缺少感性認識,所以,課堂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
為此,筆者查閱資料,設計和制作了“模擬重組DNA分子”的簡單教具。
2.2 材料和用具
粉色和白色紙各一張、黑色筆、粉色和藍色水彩筆各一支、剪刀、透明膠帶(學生兩人一組,準備以上材料)。
2.3 制作方法
目的基因:在一張長20 cm、寬2 cm的粉紅色紙條上依次等距離寫上下列字母(字母要清晰、工整),表示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圖4):
……TACGAATTCCTACGGACTGCGAATTCTAG……
……ATGCTTAAGGATGCCTGACGCTTAAGATC……
質粒:在一張30 cm、寬2 cm的白色紙條上依次等距離寫上下列字母:
……GCATTAGTACCGCTAGAATTCCATCGCTACCATGTATTCTC……
……CGTAATGATGGCGATCTTAAGGTAGCGATGGTACATAAGAG……
然后,將白色紙條的兩端用透明膠帶相連呈環狀(圖5),表示常用的運載體——質粒。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用剪刀代表EcoR I進行DNA“切割”。
DNA連接酶:用透明膠帶代表DNA連接酶。
2.4 模擬實驗
在課堂上,筆者用自制的教具向學生演示:
先從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的一條鏈上找到EcoR I的識別序列G-A-A-T-T-C,并在G-A之間進行“切割”;然后再從另一條鏈上互補的堿基之間尋找EcoR I相應的位點剪開,將獲取的目的基因的一端做上標記為A端,另一端標記為B端(圖6)。
接著在質粒的一條鏈上找到EcoR I的識別序列G-A-A-T-T-C,并在G-A之間進行“切割”;然后再從另一條鏈上互補的堿基之間尋找EcoR I相應的位點剪開,剪開后的兩個黏性末端分別標記為C端、D端(圖7)。
待綠色和粉紅色兩色紙條上的切割位點全部切開后,將粉紅色紙條上的DNA片段,重組到綠色紙條的切口處。此時,用透明膠帶(代表DNA連接酶)將切口粘結起來,重組DNA分子的模型完成(圖7)。操作時要注意,不同顏色的黏性末端要能互補配對。
教師啟發學生觀察、思考:這是否是唯一的連接方式?為何會出現圖8所示的情況?如何避免該情況的發生?
教師通過引導、安排學生制作模型來模擬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使學生切身體會基因工程“剪、拼、接、轉”的主要過程。看起來簡單的教具卻在課堂上收到了極好的教學輔助效果,不僅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了基因的“剪刀”、基因的“針線”的作用,還為學生學習基因工程專題打下了基礎。
3 “標志重捕法”實驗材料及方法改進
3.1 設計意圖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書《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四章第一節“種群的特征”中提到,調查動物種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標志重捕法。對動物種群密度的調查,很難以實地調查方式展開,教師可通過模擬實驗活動,讓學生領悟有關科學方法。筆者查閱了蘇教版教材中使用的模擬方法,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如:黃豆的顆粒過小,數據統計時浪費時間;黃豆和紅豆的大小是有區別的,易出現混合不均勻的情況,從而增加實驗誤差;用紅豆模擬標記后的動物,再次放回,易讓學生發生混亂。因此筆者對該模擬實驗的材料、用具及使用方法進行了改進。
3.2 材料與用具
黑豆或白蕓豆若干,不干膠貼紙、1個大燒杯、培養皿(2人一組)。
3.3 模擬實驗
(1) 從大燒杯中取出部分黑豆(或白蕓豆),用貼紙做上標記后并計數(M)。
(2) 將標記好的黑豆(或白蕓豆)放回大燒杯中。
(3) 充分混勻后,從燒杯中隨機抓取一把黑豆(或白蕓豆),記錄抓取的總數(n),并計數其中被貼紙標記的黑豆(或白蕓豆)的數量(m)。
(4) 根據公式,估算黑豆(或白蕓豆)的總數。
(5) 重復3次,求N的平均值。
學生親自動手模擬該實驗,不僅領悟了科學方法,還培養了共同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
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需要制作并使用教具,既解決了生物教學中的難點問題,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
[1] 李建剛.現代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9.
[2] 朱正威,趙占良.遺傳與進化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