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軍
摘 要 通過論述如何運用生活滲透體驗式教學的教學案例,來激發中學生學習生物課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中通過生活滲透體驗式學習,使他們形成對生物課理論知識和實驗方法的感性理解,理性掌握;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珍愛生命,并對生命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關鍵詞 生活滲透 體驗式教學 學習生物課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生物學是一門通過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人類對自然本質的認識都是通過自身的體驗逐步認識并積累起來的,尤其是以生活中感覺、知覺以及感知覺綜合體驗加以觀察和認識的。感知的同時就有“注意”活動,主動觀察或隨意性感知就表現“意志”活動,感知印象的識記,與以往同類表象相比較的認知就是記憶。感知過程自始至終受到其他心理過程的影響。也是受注意記憶需要、情感、思維、意志過程的影響,感知是一切認識過程的最初環節。感覺是人類最初級的心理過程,是高級復雜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感知材料越豐富,知覺也就越完整,越正確。正因為人的生活源于生命存在的基礎,而生命又以可以感知生活為生存和發展進步,所以生物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在課堂教學中重點關注學生的生活滲透體驗式學習,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珍愛生命,并對生命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是值得中學生物學教師探討的話題。下面結合生活滲透體驗式教學實踐談談教學中的體會和感悟。
1 大量操作類實驗的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中學階段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生物學本身應該具備“生”——有生命,生動;“物”——有實物,能操作。這是生物學很強的生活性和感知性的不可多得的教學特征。許多生物學理論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驗能力的培養在生物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中學生通過學習融入生活的現實教材。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提供教學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地親自動手操作,使他們通過親自操作實驗,培養訓練技能,同時激發學生對實驗創造性的想象、好奇心的驅動,提升學習積極性。
案例1:在顯微鏡下的使用操作過程中,教師可提供多種觀察材料,如西紅柿果實、韭菜葉、菠菜葉、洋蔥等等。這些材料不僅種類多,而且是學生每天蔬菜攝取最廣泛直接和喜聞樂見的實體。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這些材料分別制作成多種臨時裝片,并相互觀察。學生親眼看到日常食用蔬菜的形態,了解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細胞形態的不同,明白細胞的基本結構的相同性。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熟練地掌握和操作實驗工具、親自制作臨時玻片,提高調節使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的能力,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實驗課的可操作性。
案例2:關于“種子的結構”一節的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廣泛搜集實驗物品,如生活中的菜豆、蕓豆、蠶豆、大豆、花生等植物的種子。提前一天浸泡種子,他們就會摸索浸泡種子的環境、溫度、種子的品質,間接了解了育種和種子優化的相關的農業生活知識。通過種皮剝開、分開子葉的活動,學生和對照課本中的圖片,認識各部分名稱,掌握種子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樣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親自動手的機會,又可以讓學生長時間在家里觀察到盡可能多的種子萌發的細節,交流他們的發現和種子變化,講述種子中的各部分如何發育過程,學生通過親自操作和觀察,交流時自然貼切,生動有趣,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2 聯系各自的身體體驗生理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生物學的特點既然決定了觀察為首要條件,實驗又作為生物教學的基礎,那么教師培養中學生學習生物課的興趣,提高其主動獲取生物學知識、開拓發展能力、養成良好的科學素質就非常重要。通過學生學習與自身身體有關的生理知識,認識到生命科學在人這個主體中的意義,明白學習生物學不單單是為了應付當下的考試,也是為了了解自身身體健康和怎樣適應所生活環境的實用性,能正確解釋和理解生活中出現的生命現象和生理知識,做到無病預防和強身,有病怎樣知曉和尋求幫助。“生物圈中的人”這一主題的教學,由于大部分內容與學生自己的身體和生理相聯系,所以教學中教師可以每個學生的生活中的疑惑和好奇展開教學,讓生活滲透體驗式教學更好地來激發中學生學習生物課的興趣。
案例3:呼吸頻率、心率、脈搏的教學相關內容學習時,教師可讓學生測試自己平靜狀態下的各種數據;然后在現場做劇烈運動后再測試呼吸頻率、心率、脈搏,體驗劇烈運動后的變化,對測試結果進行比較,對運動促使呼吸頻率、心率、脈搏影響的原因分析和結果討論,感知人體在生活中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奇妙現象;同時可展示人體各器官位置內容的對照圖,直接讓學生在自己身體上指出它們的確切位置,了解自己身體那些自己未知的秘密和疑惑,學習掌握人體的基本生理常識和心理感受。
案例4: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概念教學,條件反射是動物和人類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活動方式,可使動物和人類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尤其條件反射中的聯想是參與識記和回憶,也是借助于不同的聯想而被識記和回憶起來。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出示山楂、楊酸、酸梅湯等實物,讓學生“看到山楂、楊梅、酸梅湯”等酸味物質,再讓他們閉目體會這些食物在口腔內咀嚼和品嘗后的感覺,說出自己的口腔有何反應;接著讓學生吃山楂、吃楊梅、喝酸梅湯等體驗吃東西分泌唾液的非條件反射;最后,通過談山楂、楊梅、酸梅湯等體會分泌唾液的體會,比較條件反射與非條件反射的不同點。教師可以使學生想象吃火鍋的過程,講述鍋內菜品的翻滾,以及小碗內蒜泥與辣椒油的清香,品嘗辣椒。這樣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生活滲透體驗式學習的全過程,通過體驗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和知識生活化,學生學得既開心又輕松,以后在生活中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課堂知識與生活體驗,在一生中都會受益匪淺。
3 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實際體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生物學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生物學的知識積累和豐富會為今后的學習乃至擇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每個中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既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也有不同的文化修養和對人生的感悟,并且飲食習慣差異和地域環境不同都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在學習過程中討論相互的理解和認識、交流各自觀察到的生活和生命中的某些環節,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精彩的生活內容和豐富的閱歷知識,使學生互相共享各自的資源,又互補性地充實彼此的或缺。融合和包容的生活滲透體驗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案例5:馬鈴薯到底是出芽生殖還是營養生殖學生大多會搞錯。既然洋芋大家都愛吃,洋芋和馬鈴薯是什么關系?誰親自種過洋芋?它到底是怎樣種出來的?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回答時卻常常有些學生模棱兩可。來自農村的孩子這時很榮耀,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洋芋就是馬鈴薯,春天時把一個洋芋切成五六塊,每塊保證有一個芽眼,將帶芽眼的洋芋塊埋在土里,不久就會長出幼苗來。單把一個芽種下去不會長出幼苗,所以馬鈴薯是營養生殖不是出芽生殖。教學中,教師如果加以補充馬鈴薯是植物的塊狀莖,依賴莖內的營養使芽發育而生殖后代,所以其生殖方式是營養生殖。這樣結合生活實際交流,讓城里的學生大開眼界,又讓農村學生得到了知識的展現,使城市里長大的學生知道了馬鈴薯是怎樣種出來的,實現了城鄉學生生活資源共享和豐富。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特別提出了生物課應以中學生參與為前提,強調了學生對生物學探究與實踐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拼命講——紙上談兵、學生使勁聽——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而教師在課堂中通過生活滲透體驗式學習,使學生形成對生物學理論知識和實驗方法的感性理解,理性掌握;通過生物學的學習,樹立他們正確的思想道德、和諧情感和人生價值觀。總之,教學中只要教師在觀念上重視學生的生活滲透體驗式學習,教學設計時就會著重考慮學生生活、滲透、體驗這幾個重要的環節設計,課堂上有很多機會穿插生活滲透體驗式學習,使學生的生活滲透體驗式學習的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興趣更濃厚,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生物課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更好學、更愛學、更樂學。
參考文獻:
[1] 湖南醫學院主編.精神醫學基礎[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282-283.
[2] 沈漁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6,121-122.
[3] 梅益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4816-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