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夢伊
當我們在追問幸福的路上苦苦尋覓而不得果,不妨停下,轉身,或許會發現有一個人早已用一生覓得了令人羨慕、敬仰的完整版的幸福真諦。
問及愛情,她回答:幸福是兩個人平淡的相守。
煙雨倫敦,迷蒙康橋,她與他相遇,共剪西窗殘燭,話巴山夜雨。她卻在得知他已成婚時毅然離開浪漫之都,與另一個看似木訥的青年牽手,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她構思,他畫圖;她讀書,他看報。膝下兒女雙全,追逐玩鬧。再平凡不過的家庭,給予了她極大的踏實與溫暖。因為她懂得,轟轟烈烈的愛情往往只能存留一時,平平淡淡才會讓幸福更持久。她不愿被烈火灼燒得遍體鱗傷,于是在平淡中覓得幸福的恒久綿長。這,便是幸福。
問及事業,她回答:幸福是追求事業的滿足。
不辭辛勞踏遍歐洲尋訪古建筑的是她;不顧艱辛在荒郊僻野考察遺址的是她;肺部重病仍在病床上讀完二十四史、摘錄中國古建筑特色的是她;病危前期預支生命完成論文的是她……在她決定將建筑作為畢生事業的那一刻起,她便奮斗不止。紛至沓來的成就讓她真切感受到實現人生價值的幸福。從此,哪怕戰亂,哪怕病危,追求事業不止,追尋幸福的心火不滅,她用一生點亮事業至上的幸福。這份幸福,讓她感知人生價值與意義。這,便是幸福。
問及人生,她回答:幸福是不需物質裝點的平凡。
早年的家境優越并未給她帶來真正的幸福,相反,在戰火紛飛之際,在荒山養病之時,她才得以褪去第一才女的光環,真正地舒展身心。當她在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瓶子上街打油買醋;當她在香上小屋靜心養病,獨坐窗前寫詩,偶與慕名來訪的文人傾心交談……那時的她最幸福。沒有金錢名利的煩擾,沒有趨炎附勢者的相邀,生活變得平凡,幸福變得純粹。沒有光環的幸福,才最接近生活的原味。這,便是幸福。
當我們在追問幸福的過程中被似是而非的答案迷失了方向,請駐足傾聽,林徽因的聲音正從心底傳來:幸福是不平庸的平凡。
考生選用自己熟悉的林徽因的例子,進行三次“切割”:第一次“分割”,對應分論題之一“愛情幸福觀”;第二次“分割”,對應分論題之二“事業幸福觀”;第三次“分割”,對應分論題之三“人生幸福觀”,多立面挖掘事例的論證價值。文章在對接后的分析說理也很出色,例如第三自然段在概述之后,通過“因為她懂得”一轉,議論愛情的“轟轟烈烈”“平平淡淡”與幸福的辯證關系,運用的是因果論證法;第五自然段運用歸納法和表里分析法論述“追求理想”與“實現幸福”之間的辯證關系;第七自然段雖然細節較多,但由于作者采用夾敘夾議法,讓“平凡”“純粹”“光環”“原味”“金錢名利”“趨炎附勢者”這些概念都從不同角度指向“人生幸福是什么”,所以材料與論點的對接度高,說服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