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善
(廣西東蘭縣畜牧管理站,廣西東蘭 547400)
東蘭鴨遺傳資源介紹
韋 善
(廣西東蘭縣畜牧管理站,廣西東蘭 547400)
東蘭鴨,1980年的《東蘭縣志》己有記載,原文為“本地鴨有水鴨,毛色呈灰色、灰白色和灰黑色等,縣內水鄉廣為飼養”。因其產蛋率、出肉率較高,適應性和抗病力強,皮下脂肪較厚,脂溶性低,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成熟早,繁殖快,列為本縣特產。
東蘭鴨;遺傳資源
1.1 品種名稱
東蘭鴨,據1980年的《東蘭縣志》記載,原名為“東蘭水鴨”,當地群眾俗稱“麻鴨”。
1.2 分類
該品種主要為蛋肉兼用型麻鴨。
1.3 原產地、中心產區及分布
東蘭鴨,原產于廣西東蘭縣,中心產區為東蘭縣長江鄉和巴疇鄉,主要分布在東蘭縣長江鄉、巴疇鄉、切學鄉、大同鄉、東蘭鎮、泗孟鄉、蘭木鄉、隘洞鎮、長樂鎮、武篆鎮、三石鎮等有水田和河流的地方都有分布,毗鄰的鳳山、巴馬、天峨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1.4 原產區自然生態條件
(1)產區經緯度、地勢、海拔。東蘭縣地處云貴高原余脈,位于東經107°5′~107°43′,北偉24°13′~24°51′之間,東與河池市金城江區接壤,西鄰鳳山縣,南接巴馬、都安、大化縣,北連天峨、南丹縣。全縣南北長68km,東西寬65km,總面積為2415km2,紅水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全長115km。境內山嶺延綿,丘陵起伏,地勢北高南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北部屬南嶺系鳳凰山脈,西部屬云嶺大明山系東風嶺,西南部屬大云嶺系都陽山脈,中部還有巴則山脈,海拔最低為176m,最高為1214m。
(2)氣候條件:東蘭鴨中心產區長江鄉位于東蘭縣城東南部,屬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特征是夏長冬短,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氣象資料記載,年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1℃,年平均氣溫為20.8℃,年際變動一般在19.2~20℃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1586h,無霜期為每年2月至12月左右,霜降連續天數一般不超過3d,無霜期為330~350d,每年4月至8月為多雨季節,年降雨量1200~1500mm,蒸發量為1220mm,年雨天日數一般為199d,一年四季基本沒有降雪,年平均風速3m/s。境內地形復雜,有土山、石山和高寒三種山區氣候類型,海拔和沖麓兩邊山巒的高低對氣溫亦有所影響,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隨之下降0.5~0.6℃,縣內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總積溫為6746℃以上。
(3)水源及土質:縣內河流屬珠江流域之紅水河水系,大小河溪除西南部的東平河流入巴馬縣盤陽河外,其余均順地勢的傾斜方向從東北、西南流向中部匯入紅水河。全縣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平均年徑流總量17.28億m3,平均每人擁有地表水徑流水量7312m3(不包括紅水河),主要使用地表水。土質石山區為松泥土,土坡丘陵地帶為沙頁巖紅壤和紅壤土。沙壤土、壤土、粘壤土占84%,耕作土耕層較厚,有機質含量中等,pH值呈中性,含磷、鉀量較低。
(4)農作物種類及生產情況: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木薯,其次是巴蕉芋、南瓜、黃瓜、黑米、黑芝麻、黃豆、飯豆、竹豆、黑豆、綠豆、小米、高梁、蕎麥、芋頭、火麻等。據統計,2006年糧食總產量54058t,其中玉米產量17362t,稻谷產量19181t,芭蕉芋產量3623t,黃豆產量1506t,紅薯產量2591t,木薯產量1612t,小麥產量175t,飯豆、竹豆產量91t,其他作物產量7953t。畜牧業除養豬養雞以外,馬、牛、羊、鴨、鵝、兔等均有飼養。牛為主要農耕動力,馬為山區交通運輸工具。水牛屬沼澤型水牛,黃牛屬山地黃牛,馬屬桂西馬,羊為本地山羊。2006年全縣生豬存欄19.16萬頭,出欄16.6萬頭;牛存欄8.53萬頭,出欄1.61萬頭;山羊存欄14.62萬只,出欄14.12萬只;雞存籠76.24萬只,雞出籠 57.44萬只,鵝存籠3.67萬只,出籠2.2萬只,兔存欄12600只,出欄8534只;鴨存欄13.17萬只,鴨出欄13.05萬只,其中東蘭鴨群體數量7.49萬只,母鴨6.12萬只,公鴨1.37萬只,出欄5.73萬只,分別占全縣鴨存欄數和出欄數56.87%和43.9%。
(5)土地利用情況、耕地及草場面積:東蘭縣土地面積為2415m2,石山面積1642km2,土山面積773m2,國家重點建設基礎項目——巖灘水電站1992年蓄水發電后,全縣耕地面積由原來的1.4萬hm2下降到現在的1.2萬hm2,人均耕地426.67m2,其中水田面積5609.93hm2,旱地面積5761.33hm2,林業用地9.53萬hm2,宜牧草地9.87萬hm2。
(6)品種對當地條件的適應性及抗病能力:東蘭鴨是在自然放牧的條件下飼養,補以飼喂當地種植的谷物及農副產品,適應當地自然條件,抗病力強,經鴨瘟、出敗等疫苗免疫,其病死率在10%以下。
2.1 品種來源
據1980年撰寫的《東蘭縣志》有記載東蘭鴨,該鴨是東蘭縣本地鴨的一個品種——水鴨。東蘭縣居住有壯、瑤、漢、仫佬、毛南族等多個民族,以壯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0%以上。壯族人民節日豐富多彩,特別是以春節和農歷“7月14”最為隆重,“7月14”這個節日實際是從“7月11”至“7月16”共6天,“7月14”是東蘭人民慶祝夏季糧食豐收的節日,家家戶戶都以殺鴨、蒸糯米飯來團圓聚餐慶賀,接待客人為最高的禮節是殺鴨款待,朋友間和走訪親戚也以鴨相互贈送為最佳禮品。當地群眾每家每戶都飼養有東蘭鴨,一戶養鴨20至30只。由于長江鄉有多條河流經過境內,水源豐富,且水田面積較廣,又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為養鴨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因此該鴨尤以長江鄉為主要產區。
2.2 飼養方式
以自然放養為主,一般放到小河里或秧苗期的稻田里自由覓食,或在河道旁邊用石頭或竹籬笆圍成一個鴨欄棚,白天關放在鴨棚內,用玉米、谷子等農副產品飼喂,下午把鴨放到河中覓食,晚上把鴨趕回家;水稻收割后,全部把鴨放牧到河中、田野上,晚上鴨一般會自己回家,這就是長江鄉群眾飼養麻鴨較為普遍的方式。
2.3 群體數量
據2006年統計,麻鴨存欄74890只,其中母鴨61208只,公鴨13682只,年出欄57320只。中心產區長江、巴疇兩個鄉存欄量為22830只,年均出欄19270只。該鴨由群眾自繁自養,尚未建立規模繁殖場或保種場。
2.4 選育情況,品系數及特點
母鴨下蛋后,用母雞進行孵化,代代封閉繁殖,產區基本無外來品種參雜,品種純度高,遺傳性能基本穩定,個體差異小,抗病能力較強。
(1)成年鴨:東蘭鴨體型中等,頸粗而短,平胸,公鴨頭羽及鏡羽上有翠綠色的金屬光澤,頸部有半圈較大的白羽圈,胸腹部羽毛呈淺灰色,白頸圈以下到胸部羽毛呈褐色,尾部有2根~4根呈墨綠色向上翹起向前彎曲的性羽,喙呈桔黃色,喙少數為青灰色,喙尖多數有三角形黑點,虹彩黃褐色,跖蹼多數為桔紅色;母鴨腹部一般均略有下垂,腹部豐滿,頭大小適中,全身羽毛緊貼光滑,母鴨羽毛多數為深麻色,少數為淺麻色,副翼羽有1根~2根墨綠色羽毛,頸部有半圈白羽帶,多數有白眉羽,喙呈桔黃色,虹彩黃褐色,跖蹼多數為桔紅色。
(2)雛鴨:剛出殼雛鴨腹部絨毛呈淡黃色,背部左右兩側有黑點或黑斑,有的背部全部為黑色。
4.1 1~13周齡平均體重
(1)1~7周齡平均體重表:

周 齡 1 2 3 4 5 6 7公母不分平均體重(克) 67.47±4.43 164.93±29.68 380.80±35.35 508.53±47.08 700.40±16.66 756.87±22.86 802.93±39.65
(2)8~13周齡平均體重表:

周齡 8 9 10 11 12 13母鴨平均體重(g) 850.6±58.66 997.2±66.51 1063.67±73.24 1134.93±89.16 1214.93±83.25 1312.27±36.3公鴨平均體重(g) 855.67±52.71 1021.4±68.82 1073.33±73.46 1162.67±90.88 1249.2±81.15 1358.33±47.57
4.2 成年鴨平均體尺體重
根據對300只母鴨和50只公鴨的體尺體重測量,平均體尺體重見下表:

性別 日齡 體重(克) 體斜長(cm)胸寬(cm)胸深(cm)龍骨長(cm)骨盆寬(cm)脛長(cm)脛圍(cm)半潛水長(cm)公鴨 成年 1769.29±135.10 52.57±2.28母鴨 成年 1655.24±210.03 22.59±2.60 8.08±0.87 6.95±0.74 11.86±0.78 6.68±0.42 5.85±0.30 4.2±0.74 49.99±2.50母鴨 180日齡 1655±21.77±2.28 7.7±0.80 6.67±0.68 11.14±0.71 6.73±0.46 5.9±0.39 3.92±0.22 138.9120.77±2.08 7.55±0.616.64±0.76 10.62±0.31 6.51±0.81 5.56±0.20 3.8±0.16 48.11±1.38
5.1 產肉性能
5.1.1 8周齡和13周齡鴨產肉性能
分別對8周齡和13周齡鴨進行屠宰測定,產肉性能見下表:

性別 周齡 平均活重(g) 屠體重(g) 半凈膛重(g) 全凈膛重(g) 腹脂重(g) 腿肌重(g) 胸肌重(g)♂ 8 857.13±56.24 788.47±60.13 718.57±60.11 588.73±59.91 6.32±0.53 40.62±2.63 99.21±6.16♀ 8 855.16±58.21 789.10±64.49 718.84±64.51 585.68±58.30 6.68±0.60 39.43±2.60 99.95±4.41♂ 13 1359.37±51.00 1262.50±60.13 1142.97±51.22 940.87±51.10 9.47±0.75 63.02±4.64 153.29±4.40♀ 13 1286.30±52.88 1190.13±58.32 1066.77±52.48 867.10±53.99 9.55±0.95 59.29±2.78 148.92±3.73
5.1.2 成年鴨產肉性能
據對30只成年公鴨和30只成年母鴨的屠宰測定,產肉性能見下表:

成年鴨平均產肉性能測定表
5.2 蛋品質量
經對鴨蛋進行蛋品質測定,平均蛋重67.62g,蛋形指數1.39,蛋殼呈青綠色。
5.3 繁殖性能
在自然放牧、適當補飼的飼養條件下,公鴨130日齡左右性成熟;母鴨130日齡~160日齡開產,年產蛋量為220個~260個,90%以上蛋殼為青綠色,其余為白色,母鴨無就巢性,種蛋全部用母雞來孵化,種蛋受精率92%以上,受精蛋孵化率93%以上。
東蘭鴨是在東蘭農村自繁自養形成的,對自然條件適應性廣,抗病能力強,性情溫順,適宜大群飼養,以放牧養殖為主,可利用河流、稻田、水庫等進行放牧,補飼主要是補喂當地生產的農作物及其副產品。育雛階段可采用全價飼料喂養,但東蘭農村在鴨孵出2d后,養殖戶就到菜地、荒地或陰暗潮濕地挖蚯蚓給予補充營養,平時鋤地種植農作物時也順便收集蚯蚓回家喂鴨,一般不喂配合飼料,讓鴨自由采食大自然的昆蟲、小魚、小蝦、野草等,早晚適當補喂一些玉米、稻谷、墨米、竹豆、火麻、黃豆、糠麩等飼料至出售,完整保持該品種鴨的原有肉質風味。疫病防治采取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綜合性防制措施。平時除按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外,還要注意加強場地、用具、鴨群、人員的衛生消毒等。
(1)根據本品種鴨產蛋量較高,且90%以上的蛋為青綠殼蛋的特點及青綠殼蛋的藥用價值,將通過品種選育培育出青綠殼蛋鴨新品系。
(2)利用雜交優勢,用公番鴨與當地麻鴨的雜交生產出雜交一代用于肉鴨生產。
東蘭鴨是適宜于河流、稻田、灘涂與水面放牧飼養的品種,群眾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飼養經驗,每年都提供了大量的肉用鴨、鴨蛋、羽絨等產品。特別是水稻田生長到一定程度,可以將麻鴨放到田間,覓食稻田里的昆蟲,不用農藥就起到殺滅害蟲作用,有利于水稻增產和品質,生產的糧食是無公害的。因而養鴨可以一舉多得,應予以扶持與推廣。根據現有基礎,該鴨應以發展蛋肉兼用鴨為主,建立種鴨繁殖基地,向水稻或河流水面豐富地區推廣種蛋和雛鴨,此外,為適應沿海和其他地區喜愛飼養番鴨雜種的習慣,還應有計劃推廣公番鴨與當地麻鴨的雜交,生產騾鴨,這種鴨的雜交優勢明顯,生長迅速,抗病力強,肌肉豐厚,作為肉鴨飼養,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對該品種進行選種選育提高的同時,研究飼料營養,光照、氣溫、孵化、管理等條件的改進,使年產蛋量達到260枚以上,50日齡體重達1.2~1.5kg以上,并提高其胸肉厚度。
[1] 黃相.東蘭縣志[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