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東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科技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朝著“趨同”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東西方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匯中似乎也漸漸朝著“西方性”的方向發展。對于不同音樂文化的發展及交流,以及音樂文化中“互文性”的重要性,一直也是筆者思考的問題,本文將以東西方音樂文化對話中“互文性”的一些思考和反思為內容,通過跨學科研究的理論方法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探索。
【關鍵詞】東西方音樂文化;互文性;對話;意味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建立東西方音樂文化“互文性”的時代背景
在殖民時期,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是被殖民國家所控制的。而在進入后殖民時期之后,雖然有些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開始獨立,但在文化上還是受西方文化思想所控制。“以中國為例,在近現代半殖民文化基礎上建立的中國音樂教育,其認知系統,包括教學基礎課程體系都是西方音樂文化建構下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計上至今亦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在當今世界已充分暴露出它的不足”。我們之所以會在音樂教育中失去本民族應有的特征,無法建立起自身母語音樂文化基礎上的課程論或音樂教育體系,究其原因,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在音樂發展中所謂的東西方音樂交流基本上是一種同質性對話。用一種固定的語言(西方音樂)來談音樂,這種方式是單維性的——自己研究自己,沒有跳出自身范圍。而“互文性”則是一種文化的雙向對話。
在闡釋學中,理解總是一種相互的行為,一種對話。但在20世紀的文學界、音樂界、哲學界,中國逐漸“失語”了,失去了自身的語言,都是在用西方的話語來說:說音樂、說文學……這個時候,“互文性”在這樣一個文化大背景下就顯現出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差異性和西方對話來建構自身,而且采用一種差異性的對話,是后現代學科發展所需要的,以差異對差異。正所謂“互通有無”,兩個完完全全相同的事物之間很難有交流意義及價值,如果是在一種話語的框架下來談美、談音樂、談教育,則更像是“談話”而非“對話”。我們始終在西方的音樂思想體系里談“音樂”,互文性在我們的音樂界展開得很少,但在文學界、哲學界有非常大的展開。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東西方音樂文化“互文性”的展開顯得尤為重要。
二、中西方音樂文化各自語境及差異
筆者認為,“互文性”首先應滿足“互補性”。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是無法存在互補性的,所謂互補性,既要講求“相互、相異”,又包含“融合,補充”,我認為這是滿足互補性最重要的兩個必備條件。中西方音樂文化之間的聯系,就好像漢字中的“凸”和“凹”,各自成立,看似相近,實則不同,卻又接通。“互文”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手段,一個動作,通過對話來達到不同文化間的接通,從而最終達成文化間的相互融合。
(一)不同哲學觀認識下的不同藝術文化
“中國傳統哲學自然觀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主要物質,認為五行、八卦是構成宇宙的結構,從而建立了陰陽五行說的宇宙觀。而西方傳統哲學自然觀則認為構成世界的主要物質為“原子”,數字和幾何構成宇宙。二者的差異在于:“氣”是無形的、無法恒定的觀念,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事物內部的辯證關系;而“原子”則是定量的、可以恒定的觀念,數字和幾何體現的則是事物間的形式邏輯。哲學思維方法的差異,也導致了中西方文化藝術的不同”。
(二)對于音樂主體偏向性的選擇
中國的音樂更講究“味”。品味是一種體會,我國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口傳心授”就是主體對主體韻味的傳習,是心心相印的,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醫學文化中的中藥也具有“味”的屬性。“味”的屬性在中國是屬于第一性的(物質),但在西方,“味”則是屬于第二性的(不屬于物質)。所以,我們的音樂更多的是韻味和品味,“味”對于中國哲學思想來說它既具有物質屬性又具有生命體的感覺屬性;在西方哲學史上“味”則僅僅是被理解為人的特定感官活動,不屬于物質。西方人在說到音樂的構成時更多的是從物理性角度(音高、震動)來闡釋,東方則認為音樂以社會性生物的生物性遺傳(口傳心授),音樂的氣味、韻味都是靠口傳心授。為何按照西方的作品分析理論無法分析中國的古琴曲?因為中國的古琴曲是一種經驗性的傳承,每一個派別彈奏的同一首樂曲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中國古琴音樂會有“派別”之分,而西方音樂更多的是“版本”上的不同而非“流派”。西方音樂的風格可以很清晰地體現在“織體、主題、和聲、調性”上,但中國的音樂風格更多則是通過“意境”來體現。在中西方音樂文化對話中,西方人也在不斷加深對“意境”的探索,例如胡塞爾研究的“意向性”。
(三)對于審美方式選擇的偏向性
審美是什么?站在西方文化角度上說,審美對于他們來說更多的是“看”(審視),所以在西方音樂學科建構中才會存在“視”唱練耳這一重要學科。但站在非洲、亞洲,從東方文化角度上說,“看”對于音樂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非洲人更是有“樂譜是音樂?荒唐!”的觀點,當然,我們并不能覺得非洲人愚昧,也不能片面地認為西方的音樂體系完美無缺。
古希臘哲學重視視覺,因為視覺是形式,形式靠視覺來直觀體現。“看”和“聽”是西方美學很重要的兩個特征,黑格爾曾提出“藝術的標志性事物只涉及視聽兩種認識,至于嗅覺味覺和觸覺則完全與藝術性無關”的觀點。“看”可以將音高和時間空間化,這是西方音樂五線譜的根本特質,也是西方音樂思維的重要特質:西方定量記譜法是一種書寫語言的靜態分析,是主體理性感性對客體音樂作品靜態音響聽覺基礎的心理反射。中國的記譜法則是一種動態的,所以我們會有演奏“派別”之說,會存在個人演奏差異的不同。
(四)對于音樂風格的界定及緣起
西方音樂中,任何一種音樂風格都有自己典型的主題元素語言結構。作品音樂主題元素是由音樂主題構成的,隨即在主題上進行曲式的變化;主體材料由音樂語言手段構成,它包括織體調性和聲及聲部結構;音樂作品是一個運算完滿的主題音調的發展過程,它形成為曲式,即形式。曲式是可以分析的,因為形式是可以“看”的,數學化是西方音樂邏輯化的前提。
而在中國音樂中,風格更多指“風土、風味、風趣、風情”等非形式,作品則是標題音樂居多。音樂大多數都是和自然意境相關聯的,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空山鳥語》等,都是跟我們緊密聯系的。講究天人合一的我們更愿意把人、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整體。
三、中西方音樂文化“互文性”帶來的思考與反思
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是有著自身的語言的。“我們常把音樂比喻成一種語言,是因為音樂像語言那樣有著自身的詞匯、句法、結構等。從本體論的意義上來說,它‘自己說著自己的話,就像西方音樂有‘自己的語言;中國的戲曲有著‘獨特的腔調;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有著‘別樣的音程語匯。”由此可見,自身語言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的審美觀念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音樂技術我們也可以包羅,但它只是人類的一種音樂文化。音樂并不只是技術,更不僅僅是西方音樂技術。“為技術而技術”最終會走向死亡,西方的技術只是人類音樂技術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的確,學習任何一種音樂都需要技術,其他音樂文化中的技術也很復雜。就好像“視唱練耳”無法完全體現除其他民族音樂風格特征一樣,印度的十七律、二十二律;阿拉伯的二十四度平均律;中國的民族音樂;非洲音樂的節奏等等都體現著世界各民族音樂各自最具特質的文化特色。如果在音樂教育和傳承中一味認定西方音樂文化的“唯一性”和“真理性”,難免會陷入自然科學的邏輯:“真理只有一個,世界只有對和錯、先進和落后”。但人文學科最大的特點便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及開放性”。
四、結語
我們需要多樣性、生態性的觀念,東西方文化的互文性并不是要排斥西方,而是要在理解自身文化的同時更深層次地進入到西方文化中去理解他們,而不是站在東方文化的角度去看西方文化,更不是用西方文化的觀念和語言模式來說或引導東方文化。一個民族,最可怕的是“心靈的征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真理的化身,文明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兩面性,每一種文明都可以相互借鑒。不同文化間需要對話,是雙向性的對話而非單向性。所以我們的音樂教育也應該拋棄單向性、單一結構的封閉性,更多探索互文性的可能。
對于自身的文化身份了解多少,又認同多少,在看待不同于本民族文化的其他文化現象時,我們如何看?用普遍性的觀念去看么?還是對話式的?值得思考。如果我們只將一個音樂現象記錄下來,進行客觀的研究,而不了解其背后文化的思想框架、美感及心理方式,是無法真正理解一種音樂文化的。“跨文化”、“跨學科”的對話式交流,“跨”出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回來,最終的目的是回到自身文化本根,而不是站在其他文化的角度來看自身文化,更不是用自身文化的立場去評價其他文化。在東西方音樂文化互文性的展開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管建華.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課程改革與文化[J].天津音樂學報,1999.
[2]管建華.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的心路歷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
[3]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01).
[4]張巨斌.在中西比較中建構中國音樂文化的理論體系——管建華《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的心路歷程》讀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04).
[5]劉承華.中西音樂形式的差異及其文化內涵[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
作者簡介:徐航,男,漢,安徽六安,研究生,研究方向:南京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