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 要:玉米在我國具有非常大的種植面積,其種植效果的好壞直接的影響著我國的農業發展。為了改善我國農業結構,需要對玉米種植存在的問題進行精心研究。傳統種植技術已經顯現出非常多的弊端,嚴重的制約著我國的玉米種植效益的提升,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進行相關的研究,積極的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加強玉米種植能力,提高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玉米種植;效率;問題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02
1 我國玉米種植現狀分析
根據目前的調查研究能夠發現,我國正在加快玉米栽培新技術的普及速度。在玉米種植新技術的運用下,改變了農民的種植理念,提高了玉米的產量,還將提升了玉米的質量。種植中綠色環保理念的引進,肥料使用開始以綠色肥料為主,使玉米的質量得到了提升。并且通過合理的利用土地進行種植試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相應的機械設備的使用,明顯提升了種植的效率。國家出臺的相關的惠農政策,從經濟的角度給予農民相應的補助,明顯的提升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2 玉米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品種結構不合理
在種植過程中,農民對培育的新型玉米種子缺乏相關的了解,加之新品種價格相對要高,造成一部分農民在種植期間內沒有進行種子改良,導致玉米的最終產量不高。
2.2 耕層較淺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的農業生產都屬于粗放式的管理,耕層只有15cm左右,使土地中土壤的通透性較低,降低了保水、保肥能力,不利于玉米的增產。
2.3 施肥不當
受到我國的養殖業發展落后的影響,農家肥的使用率不高,使土地中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直接導致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在施肥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合理的配置,導致一些工業廢料造成土地污染,嚴重的影響了玉米的產量與品質。
2.4 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青壯年大部分都去城里打工,在農村種地的基本都是老弱婦女,種植人員的基本專業常識認識降低,對于新型技術的掌握也不斷變弱,影響新品種新技術的廣泛應用。
3 新技術對提高玉米種植效率的作用
3.1 機械化技術的應用
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從玉米最初的播種、栽植、整地以及最后的收獲4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傳統的農耕時代,需要人工配合著牛車來完成犁地工作,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工作效率也不高。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玉米的種植中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實現機械化的應用。
3.2 抗倒伏技術的運用
玉米種植中最害怕出現倒伏現象,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玉米苗的密度過大,并且在莖稈生產期中沒有進行精確的水肥控制就很容易出現倒伏。針對這種情況,在進行種植時,要適當的加深耕作層,增加肥料的施放,做好相應的培土工作。同時還要根據實際的種植情況進行植物的生長劑的使用。逐步的密植玉米,保證其在生長期間肥料的供給,也可以通過矮化栽培技術降低玉米高度
3.3 合理密植技術的運用
玉米種植間距過大,玉米種植數量會減少,從而產量降低。但是間距過小,必然引起植株之間對養分、水分以及光照的爭奪,導致玉米發育不好,也會對玉米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在種植過程中合理密植,有效提升玉米的種植效率。而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通過精密計算方法運用,對土地進行嚴格測量,確定每片土地上能夠進行的最多的種植量,在種植過程中實施科學規范化的管理。對玉米盡可能多的種植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保證玉米植株對營養、水分的充足供應,促進產量的增加。以北方某地為例,在實際的玉米密植中,采用大壟雙行栽培方式運用過來,實行行距一寬一窄,并且分別控制在80~100cm與40~50cm的距離以內,合理的確定玉米株距。通過采取本種栽培技術,能夠科學調節后期群體和個體之間的矛盾,使每株玉米都能充分的享受肥料和水分的供應,進一步提升玉米產量。
3.4 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
諸多因素的作用下,在種植過程中難免會有病蟲害發生。目前,只是從種子栽培與后期防治2個階段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只有對玉米種植過程中發生的病蟲害進行綜合考慮,才能夠在發生時及時的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蟲的危害。
4 結論
農業增收直接影響著我國的農民經濟收入,也能帶動起種植積極性。但是目前我國的玉米生產存在明顯不足,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效性的高產栽培新技術,希望能夠對廣大的農民朋友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孟慶平.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園藝與種苗,2013(1):22-26.
[2]馮國良,劉福虎.玉米高產創建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2(12):132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