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繼東 閆聰
摘 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發展不斷推進的帶動和影響下逐漸呈現出完善和健全的發展趨勢。在著重分析我國北方地區各種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種植工作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對各種可能或者即將影響北方地區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的因素做出了進一步探究。為農業種植人員提升自身的經濟收益,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糧食作物;生產成本;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7
農業經濟一直是我國的主要經濟形式,在我國當今社會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當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國是農業種植經濟的生產大國,農業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的高低,能夠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整個農業種植領域在一定時間內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北方農業種植地域為例,關于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影響因素的探討就成為了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
1 北方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現狀
北方地區是我農業經濟開墾種植時間較為悠久,其在農業經濟方面的發展歷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約距今的4000年之前[1]。北方地區主要有我國的吉林省、遼寧省和黑龍江省3個主要的農業種植省份,整個北方地區四季分明、地勢平緩,平原地區廣泛分布的地域環境特點給農業機械化種植方式的大規模投產應用提供了便利的客觀發展條件。我國當今社會發展進程當中的北方糧食作物種植生產區域是由3個糧食生產的緊鄰省份共同組成的,國家授權級別的省市級糧食生產大縣共有將近50個。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北方地區糧食生產年度的總產值均達到近1000萬t以上,一直處于國家領先水平。
2 影響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的因素
2.1 農機作業經濟補貼力度的提升
在北方各重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的影響因素當中,農機操作生產種植方式經濟補貼力度的強化是較為主要和關鍵性的影響因素之一。根據北方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主要糧食作物在農業機械化生產種植方式的影響范圍的基礎之上,政府財務部分的相關工作人員適當拓展了農業機械化作業的經濟補貼范圍,將總體的經濟補貼額度做了一定的漲幅調整。通過將大力提倡和推廣,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種植方式盡可能地取代了傳統的人力小規模的種植方式[2]。北方農業種植發展的進程當中,主要執行的財務經濟補貼方式有2種。將經濟補給發放給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大戶或者農機操作的組織團體;將補貼的資金發放給參與農機生產服務的農戶個人。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注意的是,無論是哪一種資金補貼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弊端。
2.2 主要糧食作物生產農資綜合直補內容的細化
農資的綜合直補是財務工作者有效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較為主要和關鍵的經濟補貼措施,能夠對農業種植經濟的發展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所謂農資,指的是在各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種植過程當中所必需的機械、柴油以及種子化肥等必須的生產原料,是糧食作物生產活動開展過程中關鍵的組成部分。
經過深入研究得出,農業種植原料市場價格的動態調整、經濟補貼的統籌規劃等,都是財務人員在開展細化農資直補工作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事項。農資綜合直補的經濟補貼政策,只能在需要短時間快速降低生產成本時作為緊急應對措施臨時應用,其在各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要素、市場生產資料的價格走向方面仍舊存在著較為突出的抵觸影響,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發展規律[3]。
3 結論
自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種植領域全面進入到機械化大生產的新型發展階段以來,以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為代表的北方各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成本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上下波動的不穩定漲幅態勢。只有相關技術工作人員在立足北方各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現狀的基礎上,對影響其生產成本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最終實現糧食作物社會經濟收益水平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孔立,朱立志.馬鈴薯生產的碳排放優勢研究——基于農業投入品和LMDI模型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6(7):111-121.
[2]王藝穎,劉春力.陜西省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收益研究——以小麥、玉米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6):143-148.
[3]朱晶,李天祥,林大燕,等.“九連增”后的思考:糧食內部結構調整的貢獻及未來潛力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3(11):36-4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