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重對影響我國西北地區沙塵天氣的氣候因子做分析探討,以期為沙塵天氣研究、天氣預報預測及沙塵防御提供重要指導依據。
關鍵詞:西北地區;沙塵天氣;氣候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P4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11
沙塵天氣指浮塵、揚沙和沙塵暴,我國西北是全球沙塵天氣發生頻次最多的地區之一,因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地貌,西北地區成為沙塵天氣主要發源地。本文利用近60aNCEP(2.5×2.5)月平均再分析資料對西北地區沙塵天氣氣候因子進行分析,深入了解沙塵天氣發生原因,為沙塵天氣預報預測及防治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高空副熱帶西風急流
沙塵天氣發生動力來源于大氣運動。分析200hPa副熱帶西風急流與沙塵日數關系,冬季(12月—翌年2月)我國北方受強烈副熱帶西風急流控制,中心風速>70m/s,急流軸處在N30,新疆、甘肅河西地區在急流入口位置的左邊區域;春季(3—5月),大氣斜壓性持續增強;夏季(6—8月)急流影響范圍相對較小,7月影響新疆、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西部,8月再次向東發展控制我國北方,中心風速35m/s,急流軸處在N39~44°;秋季自9月起急流再次變強,所影響的范圍也有所擴大,急流中心開始朝著東側延伸,11月急流軸再次至N30°區域,急流中心風速>55m/s。
2 地表溫度
冬季新疆處于>0℃高溫區、中心在N39°時,浮塵發生率較高;3—5月新疆高溫區逐漸向東擴展,同河西高溫區相連,南疆及河西大范圍的浮塵區形成,強度也開始變強;6—8月西北降雨量較多,在降水的作用下,浮塵漸漸消散。這個時候新疆的地表溫度處于最高狀態,中心值>26℃,浮塵發生率高;9—11月隨新疆地表溫度下降,浮塵相對減少。揚沙、沙塵暴與地表溫度對應不顯著,同急流等有較好對應,動力因子影響浮塵強弱,對浮塵出現區域所產生的影響比較微弱。說明揚沙以及沙塵暴天氣的出現不但需要地表條件,還需要動力條件,而浮塵的出現則一般需要熱力條件。
3 地面大風
500hPa鋒生帶南北變動和揚沙、沙塵暴發生區南北移動一致,說明鋒生作用是沙塵天氣發生的熱力因子。冬季鋒生帶平均區域N26~32°。12月—翌年1月鋒生強度中心主要在日本一帶,中心值18×10~6℃/m,南疆<8×10~6℃/m,甘肅、內蒙古10×10~6℃/m;2月鋒生帶向北發展,新疆鋒生強度8~10×10~6℃/m,甘肅、內蒙古增至10~12×10~6℃/m。春季鋒生帶向北至N36~41°區域,4—5月柴達木盆地存在>12×10~6℃/m的鋒生中心;夏季鋒生帶穩定N36~41°,中心為新疆南部區域;9月起,鋒生減弱并朝南邊擺動及朝著東邊區域收縮,10月,強度極值中心移回柴達木盆地一帶,11月鋒生強度極值帶在N24~29°。表明鋒生帶與揚沙、沙塵暴變化一致,而鋒生帶南北移動會使地面風場變化,揚沙、沙塵暴南北移動及向東擴展。
4 水汽通量
500hPa水汽輸送濕舌邊緣與沙塵天氣有良好關系。12月水汽輸送帶軸線處于N24°,水汽通量中心E148°,中心最大值>40。1—2月水汽舌至新疆南部;春季水汽舌延伸至甘肅、青海中部,隨著水汽輸送,西北地區出現揚沙和沙塵暴。4月甘肅、內蒙古處于水汽濕舌控制邊緣,揚沙和沙塵暴頻發。5月水汽濕舌伸至新疆、甘肅及內蒙古,是揚沙和沙塵暴發生強盛期。7月上述區域水汽通量達較大,揚沙和沙塵暴頻率降低,8月基本消失。9—11月水汽輸送軸南撤至N30°,我國西北處于水汽濕舌邊緣,土壤植被覆蓋率較高,所以揚沙和沙塵暴發生率低于冬春季。可見當低層水汽略增加時,低層位勢不穩定增大,易有對流運動,增加沙塵天氣;水汽增幅較大時,制約了揚沙及沙塵暴發生。
5 地表相對濕度
12月—第2年2月,南疆地區N32~35°區域存在1中心相對濕度為15%的干區,對應新疆浮塵區;3—5月新疆干區的相對濕度沒有呈現顯著的增加區域,其開始對甘肅河西以及內蒙古區域產生影響,5月份,新疆干區中心移動到河西走廊一帶,中心值32%;6—9月干區在內蒙古、甘肅以及南疆地區,中心相對濕度29%;10—11月新疆南部地表濕度減小,10月相對濕度48%,11月下降到不超過30%。地表濕度是沙塵發生的關鍵因子,地表較干時,增加沙塵天氣,地表濕度增大時,降低沙塵發生率。
6 結論
高空副熱帶西風急流是影響沙塵天氣的動力因子。揚沙以及沙塵暴天氣的出現不但需要地表條件,還需要動力條件,而浮塵的出現則一般需要熱力條件。地面大風是沙塵天氣發生的動力因子,高空鋒生是產生地面大風的重要熱力因子。當低層水汽略增加時,易有對流運動,增加了沙塵天氣;水汽增幅較大時,制約揚沙以及沙塵暴發生。地表濕度是沙塵發生的關鍵因子,地表較干時,增加沙塵天氣,地表濕度增大時,降低沙塵發生率。
作者簡介:趙爾建(1971-),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人,本科,工程師,從事地面測報、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