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中國互聯網協會、螞蟻金服研究院
“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分析報告(下)
□ 文 中國互聯網協會、螞蟻金服研究院
(接上期)
四、指數結果分析
2016年“雙十二”3天時間里,200多個城市的30萬線下商家——覆蓋餐飲、超市、便利店、外賣、商圈、機場、美容美發、電影院等八大生活場景——總共吸引超過1.1億消費者共同參與了這場盛大的狂歡節。
“雙十二”并非個案,數據顯示,僅僅是在今年前3個季度里,“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就已經超過100%增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部門、線下零售店和品牌商通過與互聯網公司合作,通過不斷融合創新,實現自己產品和服務的互聯網化。
毫無疑問,“互聯網+”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社會服務的新引擎。在“互聯網+”的驅動下,經濟社會各領域都開始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系列更便利、更全面、也更智能的社會服務平臺和產品。這些新的平臺和產品就是未來城市的基礎設施,將為所有居民帶來福祉。
(一)“互聯網+”成為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的新引擎
1.“互聯網+”社會服務快速增長
“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城市均值顯示,國內的城市服務總體水平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從2016年1月到9月,指數均值就從23.74提高到48.43,3個季度增長了1.04倍。(圖4)

圖4 城市“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均值趨勢

表7 城市“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及月均增速排名
應該看到,自2015年7月,國務院部署“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互聯網產業與社會服務部門加速融合,服務水平快速提高。包括移動公共服務平臺、O2O、共享租賃、信用住行等新型商業模式和創新產品層出不窮,在持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同時也大大豐富和方便了老百姓生活。
從城市排名來看,杭州市以383.14的高分和超過20%的增長速度在335個城市中位居總指數和月均增速的榜首,是名副其實的雙料冠軍。上海市以237.23分在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一,其13.6%的月均增速在一線城市中也是首屈一指。(表7)
2.“互聯網+”推動社會服務各領域加速創新
按照指數指標體系,“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分為: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與服務指數(簡稱互聯網+政務)、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指數(簡稱互聯網+交通)、便民服務新業態指數(簡稱互聯網+便民服務)、在線醫療新模式指數(簡稱互聯網+醫療)、新型教育服務指數(簡稱互聯網+教育)以及大數據交通治理指數(簡稱互聯網+大數據交通治理)6個分項指數。在報告期內6個分項指數快速增長,各個領域也都出現了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展開產品創新的案例。本報告挑選其中三項進行解讀。
(1)互聯網+醫療:發揮“互聯網+”的鯰魚效應
城市“互聯網+”醫療指數均值從2016年1月的17.3增長到2016年9月的54.33,僅僅3個季度就增長了214%,處于快速增長的風口。(圖5)
通過支付寶、微信等互聯網企業產品進入醫療領域,全國700家大中型醫院加入“未來醫院”,通過手機就能實現掛號、繳費、查報告等全流程移動就診服務,平均節省患者就診時間50%,大大提升就醫體驗,改善門診秩序。同時,互聯網企業與醫院聯合創新,推出了“先診療后付費”的信用診療模式、“電子社保卡+醫保移動支付”模式、反欺詐防黃牛服務等。
(2)互聯網+政務:融合逐步推進
城市“互聯網+”政務指數均值從2016年1月的33.87增長到2016年9月的35.88,指數呈穩步增長態勢。與醫療、便民服務等行業相比,互聯網+政務的挑戰在于城市公共服務流程再造復雜、信息共享協同難、公共部門基礎設施差別大、部分城市創新意識薄弱等。
但隨著2016年9月2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切實提高政務服務質量與實效,可以預期“互聯網+政務”指數將呈現加速趨勢。

圖5 城市互聯網+在線醫療新模式指數均值趨勢
知名互聯網企業和大型傳統公共服務部門紛紛推出移動應用程序,提供“城市服務”入口,涉及政務辦事、車主服務、醫療服務、充值繳費、交通出行、氣象環保、文化生活等中的一個或多個板塊。如阿里支付寶、騰訊微信、中國移動和包、國家電網e充電。基于實名制的認證推廣,城市居民不需要來回跑腿、準備大量的證明材料,就可以在手機上辦理生活繳費、查詢公積金賬單、車輛違章查詢、交罰單、預約在線掛號/問診、出入境進度查詢、法律咨詢、圖書館服務等9大類、58項線上便民服務。如目前支付寶“城市服務”已開通全國350多個城市,服務超過1.5億人,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3)“互聯網+”交通:共享約車便利百姓
城市“互聯網+”交通指數均值從2016年1月的25.25增長到2016年9月的43.77,保持了較快增長。而在交通指數中,增長較快的是網約車指數,從2016年1月的22.5增長到2016年9月的59.88,增長了1.67倍(見圖6)。
以網約車為例。公共交通價格低廉,路線固定;而出租車相對舒適自由,但價格比公共交通貴好幾倍。網約車正是瞄準這一市場空間(在交通部門對網約車定位的管理辦法出臺以前),以低于出租車的價格,提供可定制路線的交通運輸服務。截至2016年7月,滴滴快的日訂單突破1400萬,平臺積累了近3億用戶和1500萬司機。按照相關的就業標準,在該平臺上面實現個人直接就業的司機就超過了100萬,帶動相關就業產業的機會達數百萬,這些數字大概是美國移動出行市場的5倍,遠遠領先于歐洲、日韓、印度等其他的國家。
城市“互聯網+”交通服務,除了網約車,還有掃碼支付出租車、掃碼乘坐公交車、線上購買地鐵票、高速公路快速通行繳費等新模式。

圖6 “互聯網+”交通指數與網約車服務指數均值

圖7 不同城市等級“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對比圖

圖8 “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對比圖

圖9 不同區域“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對比圖

圖10 上網普及率與“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散點圖

圖11 移動電話普及率與“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

圖12 信用環境指數與“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散
(二)全國“互聯網+”社會服務呈現“輻射效應”
1.區域龍頭城市成為新增長極
根據“互聯網+”社會服務總指數統計數據,全國除了圍繞著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之外,杭州、南京、寧波、蘇州、武漢、長沙、鄭州、成都、重慶、青島、廊坊等區域龍頭城市成為新的增長極,由點及片帶動區域“互聯網+”社會服務水平整體提高。
2.“馬太效應”跡象
在整體增長的同時,城市之間的整體的“互聯網+”社會服務水平差異也有所增加,335個城市總指數變異系數從2016年1月的0.7增長到9月份的0.84,略微有所提升,暗示城市間整體差距拉大。在圖8中,上海、北京、浙江、江蘇、海南、天津、福建、重慶、廣東總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圖7、圖8)
按城市經濟水平分類看,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城市增速更高;按城市指數比較,指數靠后的甘寧蒙新等地區增速也相對較低,顯現出“強者恒強”的跡象。不過,由于本報告期較短,目前尚不能形成結論,對于這一現象還需要持續觀察驗證。
3.東北需要重點關注
除此以外,此次區域指數還發現東北地區的“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增速明顯低于區域平均,這也導致在報告期內東北地區的區域排名下滑。(圖11)
(三)“互聯網+”社會服務的驅動因素分析
為了找到城市“互聯網+”社會服務的發展動因,促進城市提高服務能力,報告嘗試將指數與多項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指數與城市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城市信用環境有較強相關性。
1.網絡設施建設是“互聯網+”社會服務的硬件基礎設施
我們將城市總指數與該城市上網普及率進行相關分析發現,上網普及率與“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相關系數為0.74,移動電話普及率與其相關系數為0.75。上網普及率,尤其是移動電話普及率越高的省份,“互聯網+”指數發展也越好。(圖10、圖11)建議服務能力不足的偏遠城市和地區可以先從改善居民上網環境入手。
2.信用環境是“互聯網+”社會服務的軟件基礎設施
近年來,一些城市逐漸意識到,信用環境作為城市發展的軟件,對“互聯網+”社會服務能力提高以及城市新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著手建設信用城市。(圖12)
例如,安徽的創業者、小微企業可以通過社會保險、勞動就業、企業用工等信息來完善信用,獲得更多貸款機會。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擔保,最快幾分鐘便可在網上申請到貸款。惡意拖欠工人工資、不給員工交社保的“黑老板”,以及騙取就業創業優惠政策、騙取社會保險的個人,將在多個領域受到限制。
本研究發現,“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與城市信用環境指數相關系數為0.73。
(四)典型城市分析
1.杭州:中國最智慧的城市
根據總指數及各分項指數排名可以觀察到,杭州在 “互聯網+”社會服務335個城市6個領域的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醫療、交通、便民三個指數排名第一,名副其實是中國最智慧的城市。(圖15)
早在2014年,杭州就提出發展信息經濟、推動智慧應用的“一號工程”,全力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杭州正努力把互聯網變成水電一樣的基礎設施,每一個角落都能嗅到智慧城市的氣息。
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在云棲大會上宣布推出“城市大腦”智慧城市建設計劃,讓大數據幫助城市來做思考、決策,將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夠自我調節、與人類良性互動的城市。目前,在杭州城區的部分路段初步試驗中,“城市大腦”通過智能調節紅綠燈,車輛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有關專家稱,“城市大腦”最大的進步在于實現了城市的實時化和智能化資源調度,解決了城市交通、能源、供水等方面的調度問題,讓城市運轉效率更高。借助大數據神經網絡聯系著城市的角角落落,智慧型的政務服務網初見端倪。

圖13 杭州市六個二級指數排名蛛網圖

圖14 武漢市六個二級指數排名蛛網圖

圖15 銀川市六個二級指數排名蛛網
2.武漢:“互聯網+”政務標桿
根據“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武漢在“互聯網+”政務排名中排行第一,“互聯網+”便民服務排名第四,而“互聯網+”大數據交通治理排名靠后。武漢是“互聯網+”政務驅動型的城市。(圖14)
2016年4月,武漢公安通過首先在全國實現電子身份卡,解決了三大難度:第一,手機帳戶實名問題;第二,證明使用者即是機主過程;第三,基于大數據,解決用戶體驗和安全之間的平衡。
3.銀川:西部“互聯網+”龍頭
根據“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銀川在西北區域“互聯網+”社會服務排名第二,其中“互聯網+”政務全國排名第十二,教育、醫療、便民服務排名第60左右,是典型的“互聯網+”政務驅動型的城市。(圖15)
2016年9月初,銀川市通過了《銀川市智慧城市促進條例》,這也是國內第一部地方智慧城市法規。該法規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智慧產業發展、環境支撐、法律責任等方面將智慧城市制度化、法律化。
與此同時,銀川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城市為單位進行頂層設計的智慧城市,并建設了國內首個城市級數據運營中心,試圖通過數據跨部門,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城市的立體化管理水平、民生服務以及產業融合。
(五)擁抱“互聯網+”
1.“互聯網+”社會服務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5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報告提出城市競爭力是其不斷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病問題也日益嚴峻,運用信息手段促進城市發展、為城市減負,提高信息城市競爭力,將是未來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這正是“互聯網+”社會服務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和信息城市指數前50榜單與“互聯網+”社會服務指數前50榜單的重合度分別為72%,74%和80%。也就是說,一個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越高,其“互聯網+”社會服務水平也越高;而這個城市社會服務發展越快,其城市綜合競爭力就越強。這意味著“互聯網+”社會服務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部分。
2.互聯網平臺是推進“互聯網+”建設的強大助力
在《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將互聯網作為生產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臺,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開放、共享為特征的經濟社會運行新模式。”也就是說,互聯網與傳統服務業態的功能融合將成為未來城市社會生活的“水電煤”基礎設施。
對于各個城市而言,如果想要建設新一代的城市基礎設施,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開放平臺型的互聯網企業是城市最珍貴的資源。
從指數也可以看出,“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最快的區域未必是人均GDP最高,卻一定是互聯網產業最集聚的地區。例如,杭州、深圳、北京、武漢等。這些互聯網企業不僅致力于改變自己的城市,提高服務水平,同時也把開放平等共享的互聯網精神、創新創業的熱誠和勇于冒險的資本都深深地植入到城市土地中。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惟有切身感受“互聯網+”的時代潮流,擁抱這種熱誠,才能引領城市的發展,共筑平臺,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