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詠梅
(東北財經大學社會與行為跨學科研究中心,遼寧大連116023)
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米詠梅
(東北財經大學社會與行為跨學科研究中心,遼寧大連116023)
人口遷移是一個地區的戶籍人口轉移到另外一個地區工作,逐漸成為另一個地區的常住人口。我國人口遷移具有逐年增加,較高學歷、落后地區遷入發達地區等特點。人口遷移能夠促進我國地區間經濟逐步趨于平衡。建議經濟落后地區通過吸引遷出人口回遷和留住常住人口的政策措施,放大人口遷移的積極作用,逐步解決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問題。
人口遷移;特點;影響分析;政策建議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量人口遷移始于改革開放以后。1984年起戶籍管制逐步松動,人口跨省市流動日益增加,尤其大批農民涌向北上廣以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進行務工。農民工的工資報酬處于最低水平,憑借這些豐裕且廉價的勞動力,沿海地區的產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期,沿海與內陸落后地區的經濟差距日益加大,中國“東高西低”的非均衡區域格局逐漸形成。人口遷移是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的收斂,還是加大了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不同的回答,將產生迥然相異的政策涵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逐年增加
改革開放后,我國人口遷移的規模在持續增長,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從1982年的657萬人增長到2010年的2.2億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全國流動人口約為2.36億人,比上年末增加66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創歷史新高。
(二)農村人口移向城市
2010年全國遷移人口中約有1.5億人來自農村,占全國人口遷移總數的68%,跨省流動人口中則有近82%來自農村。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人口以年輕勞動力為主,老人和孩子繼續留在農村,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
(三)從中西部移向東部
中國人口流動的主要趨勢一直是從中西部向東部和東南沿海一帶流動,珠三角和長三角是吸納人口遷移的主要地區。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區吸引了全國大量勞動力流入,廣東省的流入人口規模至今仍在全國居首位。90年代以后,隨著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和京津冀經濟增長日趨強勁,勞動力需求大量增加,對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漸增強,與珠三角共同成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紀以來,長三角地區流入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珠三角地區,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長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流入人口更為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當然,隨著大量新興城市的崛起以及國家對非三大經濟圈的扶植政策利好,使得更多的人選擇留在家鄉工作,同時,三大都市圈人口密度趨于飽和,各方面壓力不斷增加,使得一些人不得不放棄遷移。
(四)從經濟落后地區移向發達地區
城鎮收入水平高和人均GDP高的地區,對遷移人口有更大的吸引力,成為人口流入集中區,如2012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天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都是跨省勞動力流入的主要地區,2005~2010年的省外流入人口幾乎占全國跨省流入人口的45%,上海、北京、浙江的人口遷入率高居全國前三位。2005~2010年人口遷出率最高的前三個省依次是人均GDP較低的安徽、江西、貴州。其他幾個主要人口流出地還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重慶。總體來講,人口流入地區則相對集中在東部主要經濟中心城市。
(五)以年輕化、男勞力為主
流動人口以年輕勞動力為主,高度集中在15~49歲這個年齡段(占84.5%)。流動人口的年齡從1982年的23歲上升到2010年的29歲,流動人口中有一半人在29歲以上。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所反映的非戶籍遷移人口的年齡構成顯示,0-14歲也占一定的比重(占8.2%),應該是子女隨父母的遷移,這一年齡段與人口遷移主體年齡段在數量上的巨大落差也表明,有相當多的青少年未隨父母遷移,而成為留守兒童。相對于14歲以下的年齡段,15-19歲的遷移人口比重相對較高(占7.6%),說明在人口遷移大軍中存在一定數量的因過早輟學而知識技能水平相對較低的人群,他們從事的往往是低層次工作。60歲以上的人群遷移不明顯(占2.4%),既與老年人口逐漸喪失勞動能力狀況有關,也與老年人群對故土的強烈眷戀特點有關。
從遷移人口的平均性別來看,性別比為129,表明參與人口遷移流動的男性多于女性,這與以往認識相符。在局部的年齡段,尤其是80歲以上的遷移人群,才出現女性多于男性的局面,這與男女壽命差異有關。
(六)受教育程度
全國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遷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一年左右。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省際的遷移人群中,初中學歷占絕對優勢,遠遠超過其他學歷所占比重,而省內的遷移人群中,學歷分布比較平均,初中學歷者雖然多于高中學歷和大學及以上學歷者,但差距不大;二是高學歷人員在省內遷移表現得更突出,長距離的省際遷移反倒表現得不突出。
省際遷移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總體上以初中學歷為主(占52.8%),小學學歷(17.3%)、高中學歷(16.8%)和大學及以上學歷(11.6%)也占了一定比例,其中,小學學歷者略高于高中學歷者,高中學歷者又略高于大學及以上學歷者,并且三者相差不是太大。在數量最多的初中學歷的這部分人群中,男性明顯多于女性。
省內遷移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雖然也是以初中學歷為主(占35.1%),但高中學歷和大學及以上學歷者也較多,而且高中學歷者(25.6%)略多于大學及以上學歷者(21.3%),大學及以上學歷者又多于小學學歷者(15.9%)。

表1 遷移人口的受教育年限
(一)發達國家或地區之間的人口遷移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有限
在經濟發達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人口的跨地區或跨國家遷移,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有限。假設美國各州之間的穩態增長率和穩態產量水平相同,Barro和Sala-i-Martin估算了美國1900-1990年,九十余年間的人口遷移對美國各州經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各州之間人口遷移確實能夠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收斂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程度不到10%,實際上影響效果很小。另外,Barro和Sala-i-Martin還研究了20世紀中后期在日本、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和英國之間人口跨國遷移的影響,進一步研究發現,人口流動無法解釋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收斂。
(二)在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人口遷移的經濟效應顯著
在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的自由遷移將有使勞動要素邊際報酬均趨于相等,消除地區之間要素稟賦差異的作用明顯,有助于縮小地區間的勞動報酬差距和人均GDP差距。1985年-1990年期間我國勞動力遷移對地區差距縮小的貢獻大約為12%(姚枝仲和周素芳);1990年-2000年,人口遷移使中國十幾個省區的GDP平均增加1.5%,并使這些省市的基尼系數分別降低1.6%-7.5%(王德文等)。在市場條件下,勞動力在地區間的自由遷移也有使勞動要素邊際報酬均等化的作用,并能夠有效地縮小地區間的勞動報酬差距和人均GDP差距,進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地區手鏈的作用。人口遷移促進落后與發達地區經濟收斂的機制是收入轉移和知識轉移。遷移人口的收入帶回繼續建設或購買房屋,滿足留守老人的衣食住行消費,拉動了落后地區的消費和投資。遷移人口返回家鄉就業或創業,傳播發達地區的工作經驗、知識和技術,產生了人力資本的正外部性,促進落后地區的技術進步。
(一)人口遷移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我國與發達國家不同,是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大國,落后地區與較發達地區并存。東部、中部與西部地區的地理區位和自然稟賦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加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實施的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戰略之間存在較長時滯,使東、中、西三大地區之間經濟增長速度和模式顯著不同。2015年,我國大陸地區人均GDP最高的天津市人均GDP為10.9萬元,是最低省份甘肅省的近4倍。同時,我國的人口遷移呈現由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的特點,人口遷移對區域經濟收斂將產生重大影響。
(二)東北和中西部以發展優勢產業吸引遷出人口回遷
資本和勞動力兩種生產要素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的性質,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知識和技術具有邊際收益遞增的性質,能夠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因此,以人口遷移促進落后地區可持續經濟增長,就要充分吸引遷出人口的回遷。東北和東西部地區要充分利用農產品和礦產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不同產業就業人口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實現收入的增加和發展空間的增長,吸引人才回流。改變勞動力素質與產業結構不匹配的現狀,著力創造出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來滿足當地教育水平較高,素質較高的勞動力資源,誘導高素質人才流入本地高科技產業。
(三)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留住常住人口
除收入因素外,人口向發達地區遷移的因素也與發達地區完善、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有密切關系。由中央政府進行協調,加大有關政策支持力度,欠發達地區與北上廣發達地區的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建立一對一幫扶,增強在醫療和教育上的均等化,為常駐人口解決后顧之憂。加快公路鐵路、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創業成本。通過與發達地區交流干部等方式,提高欠發達地區的執行效率,增強行政服務能力和水平,避免人力資本的嚴重流失。特別是,在人才政策方面,制定優厚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工作的投入水平。切實提高人才待遇和社會地位,建立合理工作機制,發現、評價、管理和使用人才,調整人才結構,保障區域經濟發展。
[1] Barro,R.J..and Sala-i-Martin.X.Econom ic Grow th[M] New York:M c Graw HillCompanies,Inc.,2003.
[2] 蔡 昉,王德文,都 陽.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區域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1(2):4-14.
[3] 馬紅旗,陳仲常.我國省際流動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J].人口研究,2012(6):87-99.
[4]侯燕飛,陳仲常.中國“人口流動-經濟增長收斂謎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9):11-19.
[5] 姚枝仲,周素芳.勞動力流動與地區差異[J].世界經濟,2003(4):35-44.
[責任編輯:金永紅]
C922
A
1005-913X(2017)05-0015-02
2017-04-18
2013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3BRK001);2015年度遼寧省遼寧經濟社會發展課題(2015lslktzijjx-15)作者簡介:米詠梅(1979-),女,山東煙臺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經濟思想史、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