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花 (邢臺學院 054001)
鄉土特色文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研究
——以邢臺市為例
李婷花 (邢臺學院 054001)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設過程中,鄉土特色文化可以成為它的驅動力,一方面,鄉土特色文化可成為城鎮文化的基礎,豐富城鎮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鄉土特色文化可轉化為生產力,發展相應的文化產業,推進城鎮經濟的健康發展。
鄉土特色文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本文系邢臺市科技計劃項目《鄉土特色文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項目 編號:2016ZC338)成果論文。
2016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認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的幸福為皈依的城鎮化。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的、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強調鄉土特色文化與現代科學精神相結合,實現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鄉土特色文化是根植于農業文明基礎之上,維系我們繁衍生息的各種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等,它記憶的是當地的風俗民情、歷史風貌。當下我們正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文化的力量是內蘊的,也是最能改變人的。鄉土特色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它的作用,是城鎮化更具有內容,更有醇久的吸引力。
邢臺歷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五百年前,“五朝古都、千年明郡”,歷史上的殷商、邢、趙、常山、后趙都曾在此建都。邢臺歷史上人杰地靈,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有后周太祖郭威、唐代名相宋璟、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近代著名京劇名旦尚小云等,曾發生過巨鹿之戰、黃巾起義、義和團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人文精神醇厚,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文脈基因。邢臺自然資源獨特,稱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近幾年,政府提出“還邢臺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的城鎮定位和發展戰略,代表性的景觀遺址有臨城崆山白云洞、九龍峽峽谷群、柏鄉漢牡丹等。邢臺地處冀南,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核心區,有中國抗日軍政大學舊址、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黃巾軍議事廳、義和團議事廳等。邢臺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項,省級59項,有平鄉梅花拳、沙河藤牌陣、邢窯陶瓷技藝等,梨花大鼓、威縣亂彈、隆堯秧歌兒戲、邢臺四股弦是邢臺的四大地方戲。這些千百年積淀的鄉土特色文化已逐漸成為邢臺的名片,有自己獨特的底蘊,是邢臺人的根,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它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邢臺作為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河北省的規劃中,將邢臺定位為“國家新能源產業基地、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和冀中南物流樞紐城鎮,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試驗區,京津冀南部生態環境支撐區”。其中“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試驗區”的定位,是對邢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肯定和推動。
邢臺市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四項戰略重點”,即加強中心城市和縣城建設、著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在這四項戰略中,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核心。據統計,邢臺城鎮化率為44.2%,比全省城鎮化率低5個百分點。全市中心城區人口為91.88萬,建設用地為90平方公里,與市域人口721.69萬、建設用地1.25萬平方公里的規模有較大差距。 在河北省,邢臺市的縣市區數量居全省第二位,但中心城區綜合實力、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人口和經濟規模占全市比重較低?!靶●R拉大車”的問題尤其明顯。
1.鄉土特色文化是城鎮文化的基礎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扎實推進環境美化,建設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另一方面對邢臺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也要加以重視,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的魅力更持久,更能改變人,說到底新型城鎮化還是人的城鎮化。鄉土特色文化是一種自覺的認知過程,表現為行為方式,人們是否知道自己村的歷史文脈傳承,是否熱愛、認同、維護本土的文化形象,只有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覺,才能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維護鄉土文化的獨特性。
城鎮大多都是有鄉村發展而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城鎮文化特征,城鎮性格的養成,總是各種文化碰撞沉積而形成的結果。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大多的城鎮結構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活躍在血液里的文化品性。整理這些有歷史價值的、有文化滄桑記憶的文化形式顯得尤為迫切,是一種文化自救,也是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助力。
2.鄉土特色文化可提升新型城鎮化的質量
文化可直接影響城鎮的政治經濟的發展,鄉土特色文化正在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凸顯,它作為城鎮發展的驅動力和軟實力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成為城鎮發展的核心因素,形成文化生產力,增益新型城鎮化的經濟發展。鄉土特色文化的經濟因素豐富,如飲食文化、民俗文化都可作為經濟活動的方式,一方面推動城鎮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很好的傳承了鄉土特色文化,鄉土特色文化可形成具有創新性、高效率、綠色化的特色文化生產力,為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增強其吸引力,促進城鎮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鄉土特色文化通過重塑優化轉變為城鎮文化,是城鎮發展的內蓄力,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它是一種內驅力,也是城鎮全面可持續發展的能動保證,它體現在城鎮建設的方方面面,進而塑造城鎮文脈提升城鎮文化軟實力。
1.政府引導,為鄉土特色文化創設融入機制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鄉土特色文化作為一種資源如何融入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政府應起主導作用。國家正在深化改革,我們在文化領域也應進行優化配置,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文化管理的行政效能,建立高效簡潔的文化管理體系。
政府應加大對文化領域的投入,扶持鄉土特色文化的存在,對有歷史價值,與社會相適應的文化品類和形式,應有相應的保護措施。群策群力,民間資金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合理吸收民間資金促進多元化的城鎮文化的健康發展。
2.建立以鄉土特色文化為基礎的城鎮文化體系
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幸福和成長,關注精神層面的內容,要健全文化設施,加快文化廣場、圖書館、文化社團等群眾文化活動設施的完善。形成一批特色鮮明、鄉土意味濃厚的文化項目,適時發展文化品牌。城鎮化以后,仍要發揮原有鄉村文化骨干的作用。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班底,要合理引導,讓原有的鄉土特色文化以城鎮化的面貌展現,激發新的活力,另外還要提高文化設施的運營效益,讓鄉土文化確實活躍起來。
3.摸底邢臺鄉土特色文化,合理規劃
邢臺市集歷史文化、革命文化、自然景觀文化為一體的文化群落,秉承“魅力邢襄、文化泉城”的發展理念,在文化發展上非常重視。已建成的興臺古鎮作為省級美麗小鎮已成為文邢臺的一個名片。對邢臺轄區現有的鄉土特色文化要建章立策,分門別類,對不同形式的鄉土文化要分類管理。邢臺注重恢復歷史風貌,邢臺古城墻、角樓的修復,大開元寺的重建,邢臺民俗博物館開館等一大批文化措施已經實施。政府的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全盤布局,使鄉土文化能在城鎮落腳、扎根、發芽。
4.提升人文精神,積累城鎮文脈
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任務是人的城鎮化,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積累,它包含社區風尚、居民素養、民俗等多種要素,首先城鎮文化通過活動和融合得以形成,可以提升居民素養提高人的勞動質量,其次鄉土特色文化語境的構建可作為城鎮文化的基礎形,成有特色的城鎮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只有保持文化的獨特性,才能建立起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鄉土特色文化,正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單元,邢臺鄉土特色文化本屬華夏正統,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對其傳承和發揚,保持其文華特性,不湮滅、不放棄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5.順水推舟還俗于民
隨著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凸顯,中華文化也漸漸回歸到舞臺中央,尤其是鄉土特色文化,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已逐漸實現華麗轉身。在這個過程中對已有的鄉土特色文化要順勢而為,順水推舟,而非“強按頭”。要發揮鄉村文化團體組織和手工藝人的主體作用,村民棄土上樓變成市民,心里的失落感顯而易見,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認知方式正在逐步崩塌,很多人不適應這種生活,外部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心理落差要在文化的軟實力中加以彌補,順其勢、安其心,形成合理化過渡,平穩著陸,有利于社區的穩定。
[1]李從軍.遷徙風暴:城鎮化建設啟示錄[M].新華出版社,2013.8.
[2]葛立輝.人文邢臺選集: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一一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志出版社,2009.
李婷花,女,畢業于河北師大油畫專業,教育碩士,任教于邢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