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張曉敏
(1.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西安 710119;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楊凌 712100;3. 陜西師范大學交叉過程感知與控制實驗室,西安 710119)
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環境成本及生態負荷強度的時空演變分析
李鵬1,2,3,張曉敏1
(1.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西安 710119;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楊凌 712100;3. 陜西師范大學交叉過程感知與控制實驗室,西安 710119)
為了科學地評價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系統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服務支撐能力,本研究引入生態系統服務理論,構建資源環境成本及綠色GDP核算、生態負荷強度模型,計算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國家2005—2012年的資源環境成本、生態負荷強度,并在此基礎上利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對2005年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生態負荷強度隨時間演變的趨勢及其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和探討(數據獲取難易程度,僅分析了部分帶內國家)。結果表明:在研究時段內,帶內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成本由2005年的675.02×108元攀升至1 178.51×108元(2005年可比價),生態負荷強度由0.3369下降到0.2307;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呈現出由歐洲經濟圈向中國西北地區集聚的空間分布特征,其中中亞及中國西北地區為高-高集聚區、歐洲經濟圈為低-低集聚區;這種西、東集聚現象的顯著性在研究時段內逐漸減弱,且區域生態效益或經濟效益持續向周邊溢出。
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環境成本;生態負荷強度;時空演變;國際比較
絲綢之路是西漢使團開通的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商貿通道,構建以古絲綢之路為基礎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標志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國家間的產業轉移有利于實現區域合作升級及“經濟帶”轉型。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為契機,國內外學者對此展開了系統的研究與探討,研究認為,新絲綢之路是以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和關聯帶動為目的的跨國帶狀經濟合作體,其有利于中國與中亞、環中亞、歐洲經濟帶等區域經濟合作的升級以及向“經濟發展帶”的轉型[1],且其空間范圍不斷拓展[2],并推進涉及交通、能源領域的一體化戰略[3],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4]與經貿合作成為分析與研究的重點方向。不難發現,國內外學者在經濟帶空間范圍的拓展、產業合作、能源及交通方面已經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但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生態脆弱性問題的考慮涉及較少。絲綢之路經濟帶始于中國西北地區,延伸至中亞、西亞,最后到達歐洲,沿線輻射國家多為生態環境脆弱國家或地區,加強其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及生態負荷強度的測度與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豐富意義與實踐價值。
基于此,本研究廣泛搜集與整理國內學者關于資源環境成本及生態負荷強度等相關領域的其他區域研究成果,尋找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方法。國內學者以生態系統服務理論為基礎,對中國綠色經濟轉型進行預測分析[5],進一步利用空間探索性分析方法對2001—2012年我國31個省份的生態負荷強度的時空演化趨勢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生態負荷強度呈西北、東部沿海地區集聚的空間分布特征[6],并進一步對模型進行改進,拓展該理論與方法在經濟評價領域的應用[7]。王靈恩從產業視角切入,分別探討了風景旅游區生態負荷與環境建設、旅游城市餐飲業食物消費的資源環境成本問題[8];任志遠[9]立足于SEEA理論,對西安市資源環境成本的時空差異進行了分析;宋敏[10]對耕地資源利用中的環境成本進行了分析;張應龍[11]等探討了特定區域的糧食生產活動的資源環境成本;程炯[12]、李強坤[13]立足于非點源污染轉移特點,嘗試構建了基于“源”“匯”過程的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及負荷特征研究;張麗君[14]等基于EMA-MFA的核算方法,對河南省縣域綠色GDP進行了估算并探討了其空間分異特征;廖義善[15]以珠江三角洲城市非點源COD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并就其負荷進行估算。在研究方法方面,朱庚申[16]提出了環境資源的成本化概念——環境成本,并以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工程費用法和修正的人力資本法等環境質量損失模型為基礎,建立了環境成本的量化模型及估算指標體系。
為了科學地評價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系統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服務支撐能力,本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理論為基礎,構建資源環境成本及綠色GDP核算、生態負荷強度模型,估算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2005—2012年的資源環境成本、生態負荷強度,在此基礎上利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對2005年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生態負荷強度的時空演化特征進行分析和探討(數據獲取較難,僅分析了部分沿線國家),為“生態絲綢之路”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生態系統服務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從生態系統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經濟社會系統輸入有用物質和能量、接受和轉化來自經濟社會系統的廢棄物,以及直接向人類社會成員提供服務(如人們普遍享用潔凈空氣、水等舒適性資源),其具有外部經濟效益、公共產品、不屬于市場行為、具有社會資本等屬性,著重評價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能力。美國康斯坦扎等研究人員采用物質量評價法、能值分析法等研究發現,對全球17類子生態系統進行測算,最后進行加總求和,計算全球生態系統每年能夠產生的服務價值,作者借鑒相關方法,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分別構建綠色GDP核算模型、資源環境成本核算模型以及生態負荷強度模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的資源環境成本及生態負荷強度進行測度分析。
1.1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的綠色GDP核算與評價方法
1.1.1 基于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成本的綠色GDP核算
國內外學者已在“現行GDP核算體系尚未考慮作為未來生產潛力的自然資本貶值以及由環境損失帶來的負面效應,其并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一國整體發展水平”這一觀點上達成共識。伴隨著自然資源的貶值與環境損失的加劇,綠色GDP的概念及核算體系逐漸被引入,通常以扣除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成本的GDP值表示,如下所示:

式中,EDP表示綠色EDP凈值;GDP表示傳統GDP值;REC表示資源耗減及環境損失成本(簡稱資源環境成本,下同)。若EDP為正值,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扣除資源環境成本的真實國民財富總量實現正增長;反之,則為負增長。該核算指標體系準確、真實地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成本與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增長的真實數量與社會發展質量。但是,其測算過程也受到一些外部環境的影響,如市場失靈或環境服務的隱蔽性、環境損失的長期性和滯后性等,導致其核算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較為復雜。
1.1.2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的資源環境成本核算
相關研究顯示,全球及中國年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別為其各自國民生產總值的1.82和1.73倍。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為基礎,分別核算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成本[11]。為了增強數據的準確性與可比性,本研究利用貼現率、可比價格等相關經濟學概念,以2005年為基期將資源消耗與環境損失成本統一為不變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EC由現期資源消耗RCV及環境損失成本EDV加和得出(REC'為其不變價格,單位均為元);En和In分別為第n期通脹率及消費者價格指數(I0為基期值)。
1.1.3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的生態負荷強度模型
環境負荷強度模型是地理學、經濟學等相關領域對人口、資源、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系統分析的計量經濟學模型,但是模型尚未考慮并衡量經濟發展所引致的生態系統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壓力。本研究借鑒鄭德鳳(2014)等學者提出的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的生態(系統)負荷強度模型:

式中,T為生態(系統)負荷強度,表示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成本的大小,并進一步反映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資源與環境損失壓力大小,T>1、T=1、T<1分別表示生態系統處于超負荷、平衡、低負荷狀態;P表示人口數量;A表示人均GDP。
1.2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方法
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是一系列空間數據分析技術與方法的集合,通過可視化表達方法描述數據的空間分布特征、識別空間數據結構及其異常值,能直觀地檢測某些地理現象的空間集聚效應,揭示相互之間的空間作用機制。以ESDA方法為基礎探索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生態負荷強度的空間分布差異情況,并計算其標準差系數,并與全局Moran指數進行比較。
空間權重矩陣是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應用前提,鑒于本文研究區域的選擇及空間關系判斷的準確性與科學性,本研究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區重心距離的倒數確定空間權重矩陣。
1.3 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研究以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為研究對象,以中亞、環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經濟圈各國的GDP、糧食單產及歷年CPI為基礎數據,取自聯合國統計署、各個國家統計網站;糧食價格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全球原糧市場谷物平均價(玉米、小麥、稻米)為基準,分別參照歷年中國農產品價格定基指數計算得出;各國家土地利用面積依據文獻以及國家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得出;由于統計數據缺失,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并未全部涉及,僅涉及中亞、環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經濟圈等13個國家及地區。
依據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相關數據及公式(1)~(3),估算出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國家的資源環境成本(可比價)(表1),不難發現: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資源環境成本在時空上呈現較大的異質性。具體來看,2005—2012年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成本呈現上升趨勢,2012年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成本達到5538.06億元,較之2005年增長72.02%,究其原因,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地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快速上升;中亞地區整體經濟發展實力較弱,其資源環境成本內部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從長期來看表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內產業結構及資源稟賦的影響;環中亞地區主要涵蓋印度及俄羅斯兩個國家,就2005—2009年印度資源環境成本來看增長趨勢明顯,增幅達到72.48%,主要受到國內粗放的產業發展方式及落后技術的影響,俄羅斯整體也呈現上升趨勢,但是較之印度及中國西北地區,其上升幅度僅為38.08%;從西亞地區來看,其主要涉及土耳其、伊朗及巴基斯坦三國,資源環境成本總體也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其增長幅度較之東亞(中國)、環中亞及中亞地區緩慢,主要受制于地區單一的產業結構以及經濟發展速度;從歐洲經濟圈來看,內部差異較大,英國資源環境成本呈現倒“V”字形,在2005—2008年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在2009—2012年下降趨勢明顯,意大利經過2005—2006年的快速上升階段后,在2007—2012年雖然依然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增幅較小,德國資源環境成本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而法國資源環境成本呈現快速上升—下降—上升的整體歷程,究其原因,歐洲國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和地區中發達國家與地區較為集中的區域,其污染型企業不斷向境外轉移,對國內資源環境成本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將呈現產業的雙向轉移趨勢,且日益顯著,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給歐洲經濟圈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帶來一定的壓力。
為了更加直觀地觀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資源環境成本的時空差異,本研究繪制了各地區資源環境成本趨勢圖(圖1)。不難發現:中國西北地區及俄羅斯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較高,顯著高于其他沿線輻射國家,法國呈現較大的波動性,而其他地區或國家的資源環境成本水平較為集中,這與地區及國家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及產業空間梯度轉移等具有較大關系,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資源環境成本總體上呈現“V”字形空間特征。

表1 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及地區資源環境成本核算結果 單位:億元
依據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及表1的核算結果估算可得(表2):2005年中國西北地區(涉及新疆、寧夏、甘肅、青海、陜西)的綠色GDP凈值合計為-1647.30億元,2012年達到-338.53億元,其發展趨勢一定程度上表明,隨著中國西北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經濟效益尚未掩蓋資源環境成本持續增長的真相,但是不難發現,綠色GDP凈值正在向臨界值逼近,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以及西北部地區產業承接的環境規制強度的不斷增強。就中亞地區來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綠色GDP凈值均為正值,且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說明其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然掩蓋了資源環境成本持續增長的趨勢,而吉爾吉斯斯坦呈現一定的波動性,但總體來看,綠色GDP凈值均為正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升級與推進,助推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環中亞地區的印度及俄羅斯也均已實現綠色GDP凈值為正值,且持續正增長,究其原因,世界范圍內的產業承接促進了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而掩蓋了其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環境成本增長的真相,而俄羅斯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但其具有先進的技術裝備及完善的產業結構,實現了經濟的集約化發展。西亞地區的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均已實現綠色GDP凈值為正值,且保持一定的持續正增長,這主要得益于三國資源出口型的產業結構;歐洲經濟圈主要涉及發達國家,是最早踐行綠色GDP核算標準的國家及地區,其綠色GDP凈值均為正值,且呈現增長趨勢,究其原因,大量的產業轉移推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逐步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三產業結構,加之政府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圖1 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及地區資源環境成本趨勢

表2 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及地區綠色GDP核算結果 單位:億元

圖2 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及地區綠色GDP發展趨勢
為了更加直觀地觀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資源環境成本的時空差異,本研究繪制了各地區綠色GDP凈值發展趨勢圖(圖2)。不難發現,歐洲經濟圈4個國家已經實現綠色GDP凈值為正值,綠色GDP凈值總量較大且整體呈現波動增長趨勢,其中德國綠色GDP凈值最大,英國、法國的綠色CDP凈值交替增長,意大利最小;環中亞地區綠色GDP凈值呈現正值且快速增長趨勢,但是總量較之歐洲經濟圈小(印度由于其數據的可獲取性,僅獲得2005—2008年數據,其綠色GDP凈值在此期間呈現正值且增長趨勢),西亞及中亞地區涉及國家也均在2005年實現綠色GDP凈值為正值,但是其增長趨勢較為緩慢。雖然中國西北地區綠色GDP凈值為負值,但是其一直處于穩定的增長趨勢,且已經逼近綠色GDP凈值臨界點。總體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綠色GDP凈值在時空上均呈現“V”字形特征,與資源環境成本的時空特征相似。
上述結果表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的經濟效益正在逐漸地由西部歐洲經濟圈向東北(俄羅斯)、東南(印度)以及東部(中亞、西亞及東亞)三個大方向溢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受益各國及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代價,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
3.1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生態負荷強度的時間演變分析
根據已獲取數據及計算公式(4)可以計算出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負荷強度(表3),并根據每三年均值繪制相應趨勢變化圖(圖3)。通過表1不難發現:中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在2005—2012年一直處于超負荷狀態,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導致生態系統承受較大壓力,但是同時我們不可否認,中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其生態負荷強度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在2012年達到1.065 1,接近平衡臨界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地區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地位及生態脆弱性;中亞及西亞地區地處內陸,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導致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較小,生態負荷強度小于1,生態系統處于低負荷狀態;從環中亞地區來看,印度雖然在數據方面僅獲得2005—2008年的數據,但是就其趨勢來看生態系統承受壓力呈現增強趨勢,俄羅斯生態系統承受壓力呈現波動下降趨勢;歐洲經濟圈各國2005—2012年生態負荷強度遠小于1,生態系統承受壓力較小。整體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在2005—2012年處于低負荷狀態,資源消耗與環境損失導致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波動下降的趨勢,生態負荷強度由2005年的0.3369下降到2012年的0.2307。
圖3顯示: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負荷強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帶內國家或地區單位GDP對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成本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整體上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效益穩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出,生態負荷強度高或低的國家或地區表現出一定的集聚現象,因此有進一步展開空間關聯格局探索的必要。

圖3 2005—2012年各時期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生態負荷強度變化趨勢

表3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生態負荷強度
3.2 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的局部空間關聯格局分析
3.2.1 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的全局自相關分析
借鑒前人的有益成果及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ATLAB軟件計算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鑒于數據的可獲取性,只選取部分國家)生態負荷強度的全局自相關Moran指數GMI及Z統計量檢驗值Z(I)、顯著水平(P值)、標準差系數CVI等(表4)。

表4 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的空間統計數據及其顯著性檢驗
從表4可以看出,通過Z統計量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上全局Moran指數GMI在2005—2012年Z(I)統計量顯著,說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在研究時段呈現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即生態負荷強度高或者低的國家或地區具有一定的空間集聚現象,區域產業發展聯系相對緊密、資源環境成本向周邊溢出。根據全局Moran指數及Z(I)統計量的變化趨勢,觀察發現,這種空間集聚趨勢呈現逐步減弱的趨勢;且標準差系數CVI與全局Moran指數呈現較為吻合的下降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隨著產業轉移與結構調整工作的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正在趨向協調的方向發展,生態負荷強度的空間自相關性逐漸降低。
3.2.2 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的局部自相關分析
鑒于全局Moran指數及散點圖存在的缺陷與問題,借鑒鄭德鳳(2014)對該方法的改進,通過計算局部Moran指數并結合Moran散點圖繪制各時段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生態負荷強度的集聚圖,以期進一步分析不同區域生態負荷強度觀測值在局部空間集聚特征的差異性及其變化趨勢的顯著性,如圖4所示。
圖4顯示,從整體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負荷強度集聚模式可分為高高(HH)、高低(HL)、低低(LL)和低高(LH)4種類型,在2005—2012年整個研究時段,生態負荷強度的空間正相關區域(HH集聚和LL集聚)呈現下降趨勢,與全局Moran指數及其顯著性水平持續下降趨勢吻合,表明鄰近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區域依賴性逐漸降低;同時,也不難發現,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以及一系列跨區域資源配置工程的建設與實施,西北5省區的資源環境成本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金、技術成本的互動,促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向動態平衡的方向演變。
從局部區域來看,在整個研究時段,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的空間正相關區域呈現比較顯著的由西向東的空間分異結構,其中西部地區的歐洲經濟圈的德、法、意、英主要為LL集聚區,但個別國家的顯著性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歐洲經濟圈資源利用效率較高、環境損失成本低,同時也反映了其產業結構較為合理,彼此互聯形成生態負荷強度低的空間集聚區域;HH集聚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北地區及中亞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西北地區及中亞地區生態負荷呈現一定的高強度趨同性,區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成本相對比較高,但截止研究時間后期均已不太顯著;生態負荷強度呈LH集聚的區域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環中亞的俄羅斯,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俄羅斯在自身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同時,生態負荷強度逐步降低,且對周邊國家或地區降低生態負荷強度具有溢出與促進作用;環中亞地區的印度及西亞地區在研究時段內主要為HL集聚區,表明該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為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貢獻較多。
本研究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為基礎,引入ESDA方法,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探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資源環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為建設“生態絲路治理”奠定了數據支撐。通過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資源環境成本及生態負荷強度的定量研究,得出以下結論與啟示: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整體呈現逐漸降低趨勢的同時,今后一段時期內中國西北地區以及環中亞的印度、中亞等地區或國家的資源消耗及環境損失成本仍將呈現波動趨勢。就資源環境成本及生態負荷強度來看,①2005—2012年中國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成本快速上升,雖然西部大開發提升了地區經濟發展能力,但是經濟效益尚未掩蓋資源環境成本持續增長的真相,地區經濟發展一直處于超負荷狀態,但是這一趨勢正在趨緩逐步接近平衡臨界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地區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地位及生態脆弱性;②中亞及西亞地區受制于國家及地區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其資源環境成本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但是其生態負荷強度小于1,生態系統處于低負荷狀態;③環中亞地區,受制于國內粗放的產業發展方式,印度資源環境成本與生態負荷強度呈現明顯的雙增長趨勢,俄羅斯作為發達國家其產業結構較為優化,雖然其資源環境成本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但其生態負荷強度表現出一定的下降態勢;④歐洲經濟圈,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最為發達的經濟體,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污染型企業不斷向境外轉移,對國內資源環境成本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呈現產業的雙向轉移趨勢,且日益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歐洲經濟圈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從整體來看,其生態系統承受壓力較小。因此,我國有必要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下,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完善并主導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或地區為主要區域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通過不斷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損失成本等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圖4 2005—2012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生態負荷強度集聚圖
就空間特征探索研究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西、東集聚的空間分布格局與特征將逐漸弱化,經濟相對落后的中國西北地區、環中亞的印度以及中亞地區資源環境成本將以生態效益溢出的形式向其他地區持續擴張,經濟發展相對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環中亞的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的資金、技術優勢則將不斷地以經濟效益溢出的形式向其他地區轉移,鄰近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區域依賴性將逐漸降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朝動態平衡的方向演變。
根據上述結論,得出如下政策啟示:
(1)持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工作,提升邊疆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與效率,推進、拓展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加強環境規制強度,進一步強化對西北地區脆弱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同西部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步伐明顯加快,產業雙向轉移較為頻繁,在很大程度上將進一步加快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也伴隨著資源環境成本的快速上升態勢,因此,在加強與西部周邊國家經濟合作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環境規制強度,對轉移產業進行環境標準制定,加強我國西北地區環境效益的溢出效應,同時加強注重資源環境成本的時空演化趨勢分析,進一步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深度建設夯實堅實的生態基礎。
(2)著眼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負荷強度的時空特征,制定科學產業結構與絲路發展規劃,培育產業集群環境,增強產業生態與經濟效益的溢出效應。成熟的產業集群環境是吸引產業集中發展的關鍵因素,由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輻射國家和地區其產業集群環境及成長處于不同的階段,因此發揮地方政府的扶持與引導作用十分重要。一是輻射國家及地方政府應結合自身條件和產業發展一般規律,科學制定產業結構動態優化的規劃;二是根據自身區域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用地布局,重點發展具有地區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塑造專業化競爭優勢,實現區域間產業集群互補與錯位競爭,保障產業結構在區域間的有序發展,同時增強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向溢出;三是理順政府職能,盡量減少行政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增強服務意識,減化部門辦事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在確保環保門檻的情況下實行更加自由化的產業進入政策,進一步改善有利于承接地區產業轉移與培育產業集群形成的“軟環境”。
(3)發揮地方政府對市場的引導作用,建立有利于產業動態優化的制度創新體系,實現國際范圍內的區域產業聯動與環境效應聯動,從整體上緩解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系統承載壓力。在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看得見的手”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應積極發揮地方政府在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中的引導作用。首先,需要改變“唯GDP”的政績觀,應從長遠利益出發,積極推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結合境外轉移,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空間;同時也不能對轉移過來的產業全盤承接,應當從資金、信息、技術和法制監控等方面,鼓勵“走出去”企業淘汰落后傳統工藝,加強環境保護力度,促進“走出去”企業的環保轉型和產業升級,進一步降低資源環境成本。其次,鼓勵擴大經濟合作范圍,建立有利于區域產業結構動態優化的制度創新。
[1] 朱顯平,鄒向陽.中國—中亞新絲綢之路經濟發展帶構想[J].東北亞論壇,2006, 15(5): 3-6.
[2] 白永秀,王頌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縱深背景與地緣戰略[J].改革,2014(3): 64-73.
[3] 王保忠,何煉成,李忠民.“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一體化戰略路徑與實施對策[J].經濟縱橫,2013(11): 60-65.
[4] 李忠民,夏德水,姚宇.我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數方法[J].求索,2014(2): 97-102.
[5] 鄭德鳳,臧正,孫才志.改進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模型及其在生態經濟評價中的應用[J].資源科學,2014, 36(3): 584-593.
[6] 鄭德鳳,臧正,趙良仕,等.中國省際資源環境成本及生態負荷強度的時空演變分析[J].地理科學,2014, 34(6): 672-680.
[7] 鄭德鳳,臧正,孫才志,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理論的中國綠色經濟轉型預測分析[J].生態學報,2014, 34(23): 7137-7147.
[8] 王靈恩,成升魁,鐘林生,等.旅游城市餐飲業食物消費及其資源環境成本定量核算——以拉薩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6, 31(2): 215-227.
[9] 任志遠,馬彩虹.西安市資源環境成本時空差異性分析[J].地理學報,2012, 67(4): 444-454.
[10] 宋敏.耕地資源利用中的環境成本分析與評價——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 23(12): 76-83.
[11] 程炯,鄧南榮,蔡雪嬌,等.不同源類型農業非點源負荷特征研究——以新田小流域為例[J].生態環境,2008, 17(6): 2159-2162.
[12] 張應龍,謝永生,文曼,等.黃土高原溝壑區糧食生產的資源環境成本[J].農業工程學報,2011, 27(6): 269-277.
[13] 李強坤,胡亞偉,孫娟,等.基于“源”、“匯”過程的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構建及應用[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1, 19(6): 1424-1430.
[14] 張麗君,秦耀辰,張金萍,等.基于EMA-MFA核算的縣域綠色GDP及空間分異——以河南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3, 28(3): 504-516.
[15] 廖義善,卓慕寧,李定強,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非點源COD影響因素分析及其負荷估算[J].環境科學,2013, 34(8): 3019-3024.
[16] 朱庚申.環境資源的量化模型及估算指標體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 5(1): 38-42.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about Environmental Cost and Ecological Load Intensity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LI Peng1,2,3, ZHANG Xiaomin1
(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3. Institute of Cross-process Perception and Control,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ecosystem service support ability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services, built green GDP accounting,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ost and ecological load intensity model, calculated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radiation national’s resource-environment cost and the intensity of ecological load from 2005 to 2012. And then by using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method, the temporal evolution tren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load intensity i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ince 2005 (only parts of countries due to the degree of data acquisition)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resource-environment cost from 675.02×108RMB in 2005 climbed to 1178.51×108RMB (2005 comparable price), ecological load intensity dropped from 0.3369 to 0.2307. The ecological load intensity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gglomerated from the European economic circle to the northwest China, which northwest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as high - high agglomeration and European economic circle as the low - low agglomer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agglomeration phenomenon is gradually decreas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or economic benefit continues to overflo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ecological load intensity;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X196
1674-6252(2017)03-0069-09
A
10.16868/j.cnki.1674-6252.2017.03.069
陜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產業鏈與技術鏈融合下的陜西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協作機制及模式研究”(2015KRM062);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基于協會組織平臺的農業技術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問題研究”(2015Z068);陜西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轉向資金項目“基于協會組織的農業技術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機理及協調性研究”(15SZYB2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創新體系研究”(71333006);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經費“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CARS-024)。
*責任作者: 李鵬(1987—),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資源與環境經濟、農村貧困問題,E-mail:hau_lipeng@ s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