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足跡核算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玉文,程懷文*
(1. 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杭州 310018;2.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杭州 310018)
流域比較視角的錢塘江與黑河流域水資源問題及對策研究
——基于水足跡核算分析
李玉文1,程懷文2*
(1. 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杭州 310018;2.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杭州 310018)
產品貿易及水權交易使得水資源問題“跨流域化”,不再單純是流域內部管理問題。本文從流域比較視角出發,在區分藍、綠、灰三種水足跡的基礎上,應用水足跡模型,測算了兩流域典型地區的水足跡,進行流域水資源問題對比分析,并分析了經濟發展模式對流域水資源可持續性的影響。結果發現,杭州市經濟用水中灰色水足跡占總量的90%,而張掖市經濟用水中綠色水足跡占總量的60.8%,說明錢塘江流域水資源問題在于質,而黑河流域水資源問題在于量;經濟發展模式中的產業結構、水資源開發效率、工業化路徑等影響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同時基于GDP導向的流域間的水資源逆向配置,更加劇了流域水資源矛盾。最后根據流域對比結果提出治理措施,從而形成流域間協作的良性循環。
流域比較;水資源問題;經濟發展模式;水足跡;灰色水足跡
水資源問題是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而水資源問題本質上是人類活動導致,所以科學測度人類對水資源的消耗是分析水資源問題的基本工具。人類不但直接消耗實際的水量,同時以產品和服務為載體間接消耗水資源,被稱為虛擬水[1]。2002年阿爾杰恩·胡克斯特拉教授在虛擬水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衡量人類使用水資源量的指標——水足跡[2],為科學測度人類對水資源的消耗和解析水資源問題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不同流域自身的水資源循環轉化機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人類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水資源問題的表現及管制策略會大相徑庭。而且隨著以“跨流域調水工程”為代表的實體水資源重新分配,以及以虛擬水和水足跡[2,3]形式而隨著產品和服務貿易流動的虛擬水貿易,使得流域水資源問題不再單純是流域內部管理問題[2]。流域之間的實體水和虛擬水的交易加劇了流域水資源問題的復雜性,并使得流域之間相互影響,因此忽視流域間社會資源要素的整體考慮和經濟社會政策的協同支持,難以構建科學的水資源管理決策。以多流域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流域水資源社會循環特征、水資源問題的表現形式,有利于系統性地解決流域水資源問題。本文從流域比較的視角,以黑河流域和錢塘江流域為分析對象,核算了各自流域內典型地區的水足跡,并以此為基礎剖析了內、外流域水資源問題根源,在考慮流域間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提出針對具體水資源問題的流域政府管制策略,從而為系統地解決流域水資源管理問題提供科學的政策決策支撐。
1.1 水足跡新內涵與核算
1.1.1 水足跡新內涵
虛擬水的概念是由英國學者Tony Allan[3]提出的,指的是嵌入到商品和服務中的水量,即生產商品和服務過程中消耗的水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或個人消耗的所有商品和服務中所含的虛擬水量和所消耗的實體水量被稱為水足跡[4]。水足跡概念可以用來衡量地區生產消耗或個人消費消耗的實際水量,為水資源問題分析提供了新思路。起初,水足跡更多關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消耗,即藍色水足跡。隨著對雨養農業和生態需水的研究,綠水逐漸進入水足跡核算中,即綠色水足跡。無論藍水還是綠水都是關注水量,不能體現水質。現實中,一些水量豐富地區仍處于缺水狀態,是因為當地水污染造成無水可用的狀態。在此背景下,2008年Hoekstra和 Chapagain提出了灰色水足跡(gray water footprint)概念,用于反映水污染狀況[5]。灰色水足跡是指用于稀釋水污染而水體達到一定水環境標準而需要的淡水水量[6,7]。
1.1.2 水足跡核算方法
一個地區內水足跡等于該地區人類所有用水過程的水足跡總和。一個地區用水過程可簡單分為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及水污染過程①一些水足跡研究將生態用水也算在其中。本文關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用水,因此生態用水不算在其中。林業用于消費產品的水包括在其中,而景觀等生態用水沒有包括在其中。,因此一個地區內水足跡可以表示為:

生產用水可以通過產品水足跡核算,生活用水為生活取水量,水污染可用灰色水足跡核算。產品水足跡等于產品藍色水足跡、綠色水足跡和灰色水足跡之和:

產品藍色水足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消耗,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蒸發量、產品內的水、不能被重新利用的水量,藍色水足跡就為這三部分之和。主要是利用單位產品直接消耗實體水量來計算:

式中,WFk藍為單位產品藍色水足跡;WQ為產品消耗水量;C為區域產品產量。
產品綠色水足跡是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雨水量,與農業與林業產品密切相關;綠色水足跡是蒸發量和結合到產品內的綠水量。綠色水足跡主要集中于是農產品,它的大小與作物需水量有關:

式中,WFk綠為單位產品綠色水足跡;R為區域作物需水量;C為區域產品產量。
產品灰色水足跡是以自然本底濃度和現有的環境標準為基準,將一定污染物負荷吸收同化所需要的淡水水量,公式如下:

式中,L為污染物排放負荷,單位為kg /a;cmax、cnat分別為最大污染負荷濃度和自然狀態下濃度,單位為kg /m3。
1.2 錢塘江流域和黑河流域水足跡核算及對比分析
1.2.1 研究區概況
錢塘江流域涉及浙江省內杭州、衢州、金華、紹興、麗水5個設區市,共20多個縣(市、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87億m3。錢塘江流域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是年際變化幅度較大,時空分配不均勻。流域內各縣市經濟相對發達,工業比重大,水污染嚴重,流域水質不容樂觀。杭州市位于錢塘江下游,人口規模大,經濟發達,城市化率高,2010年常住人口870.54萬,全年GDP為5949億元,城市化率71%。杭州市在經濟發達的同時,水資源用量比較大,水質性缺水相對突出。
黑河流域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流域,地處內陸,水資源量十分不足。張掖市地處黑河流域中游,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用水主要依靠黑河過境水,水資源嚴重短缺。張掖市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是黑河流域用水最多的區域。
1.2.2 水足跡核算數據來源
產品數量、用水指標數據來源于杭州市和張掖市發展統計年鑒(2011)、統計公報(2010);單位產品水足跡參照國際水足跡研究成果中國地區數據[8,9]。水污染數據來源于浙江省自然資源與環境統計年鑒(2011)、張掖市2010年環境狀況公報。生活污染是指城鎮生活污水排放,污染負荷為COD濃度;采用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基本項目標準限值中水質分類標準數據確定污染物在水體中的環境濃度標準(Cmax)。將研究區域水源定義為Ⅲ類水體[10],研究中假設流域水體最初狀態都處于水資源質量一類標準,因此COD本底值濃度為2mg/L。
1.2.3 水足跡對比分析
表1列出了2010年杭州市和張掖市農產品水足跡含量。2010年,杭州市農產品水足跡總量為389 434.75萬m3,綠色、藍色和灰色水足跡分別占比72%、3%和25%。杭州水資源量豐富,水質問題相對突出,綠色水足跡影響較小,藍色和灰色水足跡需要重點分析。杭州市在農業生產中,藍色水足跡消耗并不大,僅占到3%,灰色水足跡消耗相對較大,占25%,其主要來源于農業化肥,尤其是蔬菜生產中的化肥使用。農產品水足跡分析表明,在水資源總量控制政策下,生態農業(消耗綠水)和經濟作物種植(藍水消耗少)對杭州市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張掖市2010年農產品水足跡總量為227 814.9萬m3,綠色、藍色和灰色水足跡分別占比57%、17%和26%。從地區水足跡總量來看,張掖市農產品消耗綠水的比重最大,綠水作為土壤-植被系統耗水的主要來源,在干旱地區對于水資源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干旱地區農業耗費過多綠水資源,會使得生態用水不足,危機流域生態安全。相比于杭州,張掖的藍色水足跡比重較大,藍色水足跡對于干旱地區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也具有重要意義。張掖農業水足跡的貢獻者主要來自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生產。
杭州市和張掖市單位面積水資源量分別為1.147萬m3/hm2和0.064萬m3/hm2,而農產品生產的單位面積水足跡量為0.235萬m3/hm2和0.056萬m3/hm2,對比可見,農業生產對杭州市水資源短缺貢獻并不大,而對張掖市具有重要的影響,它幾乎消耗了單位面積上的所有水資源量,農產品的生產是水資源短缺重要因素。
表2和表3列出了杭州和張掖兩市所有類型水足跡與水資源對比數據。從水足跡產生來源看,杭州市工業用水是主要藍色水足跡,占整個藍水水足跡的95.8%;生活用水僅1.64億m3,占1.3%;農產品藍色水足跡也僅1.05億m3,占0.8%。從三類水足跡來看,灰色水足跡是主要水足跡部分,占總的90%,灰色水足跡中,工業和生活用水是主要來源,特別是工業用水,占到整個灰色水足跡的88.4%。灰色水足跡是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因素。杭州市2010年水資源量為190.4億m3,大于藍色水足跡126.62億m3,與綠色和藍色水足跡總和相當,而遠小于總的水足跡量(1955.23億m3),僅占10%。從藍水的角度來看,杭州市水資源是足夠的,但是從灰水的角度看,杭州市是嚴重缺水地區。
黑河流域典型地區張掖市水足跡情況與錢塘江流域典型地區杭州市的情況大不相同。從水足跡產生來源看,農產品和動物產品是藍色水足跡的主要來源,占88%,而綠色水足跡遠大于藍色水足跡,是其5倍;灰色水足跡主要來自于生活污染。2010年張掖市水資源量為26.5億m3,遠小于綠色和藍色水足跡之和,由此可見,張掖市水資源數量嚴重不足。張掖市藍綠色水足跡主要是經濟用水產生,經濟用水中綠色水足跡占總量的60.8%。張掖市水資源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水資源量的缺乏上。

表1 杭州市與張掖市農產品水足跡含量

表2 杭州市與張掖市水足跡與水資源量 (單位:億m3)

表3 杭州市與張掖市三種水足跡比例
1.3 錢塘江流域與黑河流域水資源問題對比分析
根據以上計算結果可知,錢塘江流域和黑河流域水資源分布不同、耗水產業不同、耗水方式不同,因此產生的水資源問題也不同。下面針對每個流域進行分析。
1.3.1 錢塘江流域工業造成水質性短缺
錢塘江流域典型地區藍色水足跡為126.62億m3,地區水資源消耗在水資源量(190.4億m3)的范圍內,僅藍水消耗并不會導致水資源危機。但灰色水足跡高達1759.6億m3,遠超地區的水資源量。表3列出了兩個地區三種水足跡的比重,可以清晰地看出兩地在用水模式上的差別。
杭州市工業產品水足跡比例最大,占到85.8%,工業用水占絕大部分;農產品水足跡比例僅占1.99%,動物產品水足跡比例為2.49%,生活用水占9.72%,表明工業用水是錢塘江流域水資源問題的根源。從不同類型的水足跡來看,綠色足跡比例最高的是動物產品,其次是農業產品。而藍色水足跡比例都比較小,說明當地對于地表和地下等實體水的消耗并不是特別明顯,也不是水資源問題的主要來源。灰色水足跡比例最高,生活用水占到99.14%,工業用水占到92.77%。灰色水足跡是錢塘江流域主要的水資源問題來源。整體來看,工業產品水足跡所占比重最大,而工業產品的三種水足跡中,灰色水足跡比例最大。這說明區域水資源問題主要來源于工業用水過程中產生的灰色水足跡。
綜上,灰色水足跡造成了流域水資源短缺[11]。灰色水足跡是消除某種化學物質而使用的水量,是反映水體環境的指標。灰色水足跡的存在并不說明水環境受到威脅,自然狀態下存在的灰色水足跡量很小,并不影響水體環境。但當人類活動逐漸增強,產生的灰色水足跡大于水資源總量時,就沒有足夠的水量來消納此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就以污染物的身份存在,使水環境受到威脅。此時灰色水足跡就是反映水體污染程度的指標,它產生了質的變化。同時會因為大量的灰色水足跡存在而使得水體環境達不到環境標準,水體水質惡化,真正可用水量減少,從而產生水質性水短缺。
1.3.2 黑河流域水量短缺
由黑河流域典型地區水足跡核算結果可知,僅綠色水足跡就超過了總水資源量,在水資源總量不足的情況下,用水結構不合理更加劇了水量短缺問題。張掖市水資源利用結構中,農業用水占到絕大部分,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用水比例為85∶2.5∶2.5∶10,形成了農業用水的比重大、耗水多、產出低的用水結構。這種用水結構不但效益低,而且效率低,造成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很多水資源在灌溉過程中散失。同時生態用水不足,導致生態惡化、水量減少的惡性循環。
由表3可以看出,張掖市水資源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在經濟用水中,種植業和畜牧業是主要用水來源。農產品和動物產品水足跡總量(包括畜牧業)占43.47%。而對于地區最重要的藍水來說,農產品水足跡占整個藍水水足跡的70%。農業是主要耗水來源。
第二,對于地區水資源重要的綠水來說,所占比例也是比較多的,占整個水足跡的30%以上。在內陸河流域,氣候干旱,綠水是影響地區水資源的重要因素。如果過多消耗,會使區域生態環境惡化。
第三,工業產品水足跡比例最小,而生活水足跡比例最大,生活水足跡中灰色水足跡比例較大,說明此地區人口增長對于水資源壓力非常大。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張掖市水資源壓力來自農業和人口,水資源量的短缺是主要的水資源問題。
2.1 錢塘江流域末端治理的工業化路徑的水資源影響
浙江經濟模式在經濟增長意義上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從經濟增長—水足跡的聯系來看,情況可能就不太相同。考慮到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條件,浙江省的多樣性指標是處于持續下降狀態的,從1990年的1.3551下降到2006年的1.1617[12]。錢塘江流域民營經濟發達,企業規模較小,污水排放系數大,大量的中小企業都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特別是浙江一些傳統的印染、化工等企業,消耗大量水資源。同時由于規模小、治污成本高,污水一般是簡單處理就排放。這種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引起了水資源污染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經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GDP發展模式,導致經濟增長過程中重視資本要素而忽略資源環境要素,企業通過對資源環境要素的過度使用而創造利潤。由于資源環境要素的公共物品性質,在我國缺乏產權制度保護的情況下,容易形成末端治理型工業化路徑,水資源面臨“需求量大”、“污染嚴重”雙重壓力。
2.2 黑河流域灌溉農業的水資源影響
黑河流域屬于干旱半干旱氣候,水資源非常短缺。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流域中游張掖市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新中國成立后進行農田水利設施的大量修建,綠洲農業快速發展。這些水利設施的建設和農業的發展,有利于當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但是灌溉農業為主、灌溉技術水平低及經濟的水資源依賴成為當地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因素。
黑河是典型的內陸河,水資源成為生活生產的依賴因素,即有水才有綠洲和居民。產業發展的水資源約束度非常高,經濟發展對水資源依賴程度大,也就意味著經濟規模和水資源規模必須相互匹配。而在當前重視資本要素而忽略資源環境要素的發展模式下,流域經濟發展往往以消耗水資源為代價。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和自然資源條件共同導致了黑河流域的水資源短缺。
2.3 GDP導向的水資源配置逆向選擇是流域水問題根源所在
比較優勢理論是經濟學中的重要理論,它描述了地區間貿易形成的原因。當一個地區生產某種商品的成本高于其他區域時,可以通過貿易形式解決地區商品需求;而生產成本相對低的產品與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在GDP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這種理論對于解釋區域分工合作及基于要素稟賦的區域貿易是非常有效的。但當重復考慮資源要素時,會發現這一理論很難解釋要素稟賦比較優勢,同時會損害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協調。
考慮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水資源缺乏的地區應該通過購買耗水產品來緩解地區水資源問題,這被稱為“虛擬水貿易”[1]。基于此理論,黑河流域應該是糧食輸入區,而錢塘江流域應該是農產品輸出區。但實際上虛擬水是倒流的,據統計,2005年甘肅省約44%的農產品是輸出的,而浙江省農產品自給率僅43.7%,形成了流域間水資源的“逆向配置”[13]。這主要是由于在GDP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下,資源要素交易不公平,僅基于經濟利益比較下形成的水資源逆向配置現象。這種水資源配置模式,更加加劇了流域的水資源問題。缺水地區的大量耗水產品的輸入,加劇了當地水資源缺水矛盾,而同時多水地區大量工業占用了雨養農業用的資源,改變了自然水循環過程,使得水生態環境惡化,加劇了當地水生態問題。
3.1 錢塘江流域水資源管理建議
水質控制。錢塘江流域主要水資源問題是水質性水短缺,進行水質控制是水資源管理的關鍵。首先應建立一整套的水質監測體系,從排污口到斷面水質控制,實施動態化監測管理。特別是對于工業用水的監測,嚴格遵守污水排放標準。其次是重視污水處理工作,將生活污水集中納管,進行集中處理。最后是加強水質管理工作,在水資源配置過程中考慮不同水質用途,在排水過程中考慮雨水和污水分離,同時強化再生水的循環利用。
實施產權制度。錢塘江流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視資本要素而忽略資源環境要素,造成水資源污染問題。只有實施產權制度,在產權明晰的情況下,才能讓水資源環境要素進入生產要素,從而達到保護水資源環境要素,避免走末端治理的道路。
資源市場化。首先,在區域內開放水資源交易市場,包括水權交易和排污權交易。鼓勵將節約用水者行為的人將結余的水權“水量”投放市場,優化配置水權。排污權方面則鼓勵政府回收,從而減少污染。其次,建立完善的資源市場化平臺。政府將水權和排污權交易推行市場之后,必須建立起交易平臺,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讓交易在正常、公平的競爭環境下進行。最后,規定水權和排污權交易細則,保障交易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進行。我國市場機制和國外相比并不十分完善,需要在政府的協助下,規定細則,杜絕出現不合理的價格壟斷和買賣壟斷等行為。
3.2 黑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建議
總量控制。黑河流域水資源總量不足是不爭的事實,要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總量控制的道路。首先,在流域層面,根據國家配水方案,不但要實行上、中、下游的總量分水,而且要根據流域生態環境情況,對三生用水量進行總量控制。嚴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項目建設,核定工業用水指標和效率指標,建立起用水效率控制體系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體系。
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節水產業如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減少耗水型產業,擴大經濟作物或果林等種植面積,減少耗水量大的糧食種植面積。黑河流域大部分水資源都用于農業,而農業產值卻是“三產”業中最低的,因此,應通過積極的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水流向更高效率的產業,并把節約出來的水用來改善生態環境,引入旅游等清潔產業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改進節水技術。農業上,除調整種植結構之后,為解決灌溉用水短缺的問題,應大力推廣節水型農業。
3.3 改變流域間的虛擬水戰略導向
當前的流域水資源管理主要以GDP為導向,致使其在“虛擬水貿易”中顯現出較大的戰略失誤——“虛擬水”由貧水區大量流向了富水區。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南方水資源豐富地區大面積放棄水稻種植而改種經濟收益較高的旱作經濟作物,致使其水系持續退化;而相對缺水的地區卻有大量的虛擬水輸出。浙江糧食產量由1979年的1611.30萬t下降到2011年的不足600萬t,“魚米之鄉”由糧食主產區變成糧食主銷區;2007年甘肅省的虛擬水凈出口高達24.5億m3,主要為農產品虛擬水凈出口[14]。可見在這期間,干旱的黑河流域虛擬水生產量的增加遠大于虛擬水消費量的增加,而“多出來”的部分則以貿易的形式輸送到區外。
事實上,當在富水的錢塘江流域與杭嘉湖地區大量進口糧食,進行虛擬水輸入時,錢塘江流域的水田因持續旱作種植而逐漸旱地化,極不利于富水流域水、氣、土、田、塘資源涵養,導致目前錢塘江水資源稀缺與水質性稀缺并重發生。同時,在當前比較經濟利益導向的水資源管理模式下進行的虛擬水貿易,不僅加劇了干旱流域省份的水資源稀缺性危機,而且使水資源豐富流域因水田大面積減少、池塘廢棄而致水土保持系統均衡破壞而產生環境退化,從而導致東西部流域水生態一起惡化。這就是經濟增長(GDP)中心導向下的全局性的“雙逆向選擇”的惡性水管理結果,致使我國東西部流域、富水與缺水區域同時陷入水資源極度稀缺并相互加劇惡化的窘境。
基于此,為解決水資源問題,我國內外流域的虛擬水貿易戰略應該是富水地區流向貧水地區。在錢塘江流域以一、二、三次產業并舉方式涵養、凈化水土,以有利于“魚米之鄉”水、氣、土資源系統的整體協調,而黑河干旱區則通過規劃最大可能地減少糧食等虛擬水輸出,內化水資源培養,提高干旱區水土保墑能力,進而向有利于整個國家宏觀水土資源協調的方向發展,以有效解決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與價格補助等配套政策來解決其中的利益協調問題[14]。
[1] 徐中民,龍愛華,張志強.虛擬水的理論方法及在甘肅省的應用[J].地理學報,2003, 58(6): 861-869.
[2] 程國棟.虛擬水——中國水資源安全戰略的新思路[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3(4): 260-265.
[3] ALLAN J A.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C]//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London: ODA, 1993.
[4] HOEKSTRA A Y. Virtual water: an introduction[C]//Procee 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Values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2. Delft: IHE, 2003.
[5] FRANKE N A, BOYACIOGLU H, HOEKSTRA A Y. Grey 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 tier 1 supporting guidelines [R].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65. Delft: 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2013.
[6] HOEKSTRA A Y, CHAPAGAIN A K, ALDAYA M M, et al.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Manual: Setting the Global Standard[M]. London, UK, Washington, DC, USA: Earthscan, 2011.
[7] 李玉文,程懷文,鮑海君.浙江省社會經濟水循環及水資源管理創新研究[J].生態經濟,2013(8): 59-63.
[8] MEKONNEN M M, HOEKSTRA A Y. The green, blue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crops and derived crop products[R/ OL].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47. Delft, the Netherlands: UNESCO-IHE, 2010. http://www.waterfootprint. org/Reports/Report47-WaterFootprintCrops-Vol1.pdf.
[9] MEKONNEN M M, HOEKSTRA A Y. The green, blue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farm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s[R].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48. Delft, the Netherlands: UNESCO-IHE, 2010.
[10] 曾昭,劉俊國.北京市灰水足跡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3, 28(7): 1169-1178.
[11] JU X T, XING G X, CHEN X P, et al. Reducing environmental risk by improving N management in intensive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106(9): 3041-3046.
[12] 陳惠雄,鮑海君.經濟增長、生態足跡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8): 5-14.
[13] 陳惠雄.工業化過程中的人地關系演化與生態悖論[J].中國工業經濟,2009(8): 26-36.
[14] 程國棟,徐中民,徐進祥.建立中國國民幸福生活核算體系的構想[J].地理學報,2005, 60(6): 883-893.
Comparis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blems between the Qiantang River Basin and He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Water Footprint Evaluation
LI Yuwen1, CHENG Huaiwen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2. 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The concept of virtual water provides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water resources problems. When product trade occurs, it produces water trading. So water is no longer simply regional problem of water management.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water rights trading make water problem "inter-basin".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typical area water footprints of Qiantang River basin and Heihe River basin was estimated using water footprint model. Then, by contrast to water footprint and economic pattern of the two basins, source of water resources problem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indicated. Finally,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economic water consumption accounted for 90% of the total water footprint in Hangzhou of Qiantang River basin. However, green water footprint of economic water consumption accounted for 60.8% of the total water footprints in Zhangye of Heihe River basin. 2) Water resources problem in Qiantang River basin is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where in Heihe River basin is water shortage. 3)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ization path and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will impact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inter-basin water reverse configuration based on GDP oriented expands the water resources conflicts. 4) A virtuous cycl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river basins is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mparison of basins; water resources proble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water footprint; grey water footprint
X24;F062.2
1674-6252(2017)03-0089-06
A
10.16868/j.cnki.1674-6252.2017.03.089
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幸福導向的中國東西部流域水資源管理模式比較研究——以錢塘江與黑河為例(41371526)”;浙江省哲學社科項目“五水共治背景下浙江省水資源市場化配置價格機制研究(14SWH13YB)”;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多元合作模式的錢塘江流域生態治理體制及實現機制(16JDGH085)”;浙江省教育廳項目(Y201328925)。
李玉文(1979—),女,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資源環境管理、資源環境經濟政策方面的研究。
*責任作者 程懷文(1982—),男,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資源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方面的研究,E-mail: hw_ch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