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雋
瞄準高端莫盲目
朱雋
分析市場需求,首先要摸清主流需求,圍著這個去調結構、改產品,才能事半功倍。
前段時間,各地農民致力種植結構調整的新聞時常見諸媒體。筆者就注意到這樣一個案例:在東北一個玉米產區,當周邊村民都在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加快土地流轉時,一位農民卻逆市“增持”,將原本的30公頃地擴大到100公頃,而且只種玉米。理由很簡單,上一年其他村民的玉米5角多錢論斤賣,他的玉米9元多錢論穗賣。嘗到高端種植的甜頭,想著擴大“戰果”,自然有了擴大面積的心氣兒。
說實話,看到這則新聞時,筆者既驚喜于這位農民能在玉米總體行情如此不好時還能獲得這么高收益,同時也對他的選擇有點擔憂。9元多1穗玉米,雖非天價,但這個價格也不是普通消費者愿意接受的,這樣的農產品購買人群應該還比較有限。新聞中也提到,他去年的60萬穗玉米中還剩2萬穗沒有賣出,比例雖然不大,但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后,產量預估會提升到200萬穗,如果沒有品牌口碑和任何認證加持,又遠離高端消費需求相對旺盛的大城市,到哪兒去找如此大的市場來消化這些高端玉米?
眼下,不少地方都把瞄準高端需求作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制勝法寶,似乎上了這個道兒,結構調整就大功告成了,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也就“沒跑兒”了。
但是,高端之路走起來并不輕松,筆者看到的另一則消息也證明了這一點。一位眾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投身有機農業領域,縱是拿到了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塊,建起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取得多項國家有機認證,8年時間還是虧損了2000多萬元。原因就是市場遇阻,好產品找不到好銷路。
產品能不能得到認可,結構調整成不成功,說到底還是市場說了算。這也就是為何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分析市場需求,首先要摸清主流需求,圍著這個去調結構、改產品,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如果不具備任何基礎,沒做好相關準備,就盲目瞄準小眾的高端需求去調整,恐怕只能事倍功半。

隨著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快速轉變。基本需求正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轉變,與此同時,多元化、個性化、高端化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多。
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應當正視這樣的市場需求,加強主動對接。從政府角度講,一方面要培育市場。這其中既包括要從生產要素入手改善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減少化肥農藥投入讓土壤恢復活力,加強農民綠色生產知識培訓提升農產品安全性等,也包括讓消費者樹立對農產品的信心,愿意接受優質優價。與此同時,要嚴管市場,避免出現因監管缺位導致以次充好的農產品進入市場,保證誠實經營者不吃虧。從農民角度講,要了解市場、適應市場,無論種植什么都堅持科學種植、質量達標,這樣即便是普通品種,市場競爭力也不會差。